文/方泓 編輯/長歌

夏季氣候悶熱潮濕,最容易誘發各種流行疾病。因此,在這個特殊的時節要特別注重養生保健之道。總的來說,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另外,要做好心理調節,要靜心、安神、戒躁、息怒。
夏屬火,與心相應,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視心神的調養。心靜自然涼。
避暑是總原則。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安排勞動或體育鍛煉時,要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并注意加強防護。午飯后,需安排午睡。一則避炎熱之勢,二則可恢復疲勞。酷熱盛夏,每天洗一次溫水澡是一項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可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夏日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不宜夜晚露宿。有空調的房間,也不宜室內外溫差過大。夏日天熱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換,久穿濕衣或穿剛曬過的衣服都會使人得病。
飲食調養以清暑、益氣、滋陰生津為主。特別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此外,夏季食欲減退,脾胃功能較差,如果過食肥甘厚膩之物,易損胃傷脾,影響營養消化吸收,有損健康。因此,綠豆、薏苡仁、百合、玉竹、瘦肉、鱔魚、鴨肉等,均是夏季很好的食品。
推薦兩款不同的防暑飲品,可以在家里調配飲用。
1.三鮮飲。用鮮竹葉、鮮荷葉、鮮薄荷各30克,加水煎煮約10分鐘,取汁,再加入適量蜂蜜,代茶飲用,可起生津止渴、清熱解毒的功效。
2.香薷飲。潔凈的香薷10克、厚樸5克,用剪刀剪碎;白扁豆5克,炒黃搗碎。將以上食材放入保溫杯中,以沸水沖泡,蓋嚴溫浸一小時,代茶頻飲,每日兩次。對于夏季感冒,以發熱、頭沉、倦怠、吐瀉為主癥者,效果較好。
夏天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公園、河湖水邊以及庭院空氣新鮮處。鍛煉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廣播操為好。有條件的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
夏天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鹽開水或綠豆鹽湯,切不可大量飲用涼開水,不要立即用冷水沖頭、沐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等多種疾病。

疰夏主要表現為胸悶、胃納欠佳、四肢無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熱嗜睡、出汗多、日漸消瘦。
預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服補肺、健脾、益氣之品,并少吃油膩厚味,減輕脾胃負擔。進入夏季,宜服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鮮霍香葉、佩蘭葉、炒麥芽、甘草等,水煎代茶飲。
《黃帝內經·四季調神大論》中云:“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說明人之真氣,也就是基本的精微物質,一年四季都需要調養,每個季節有所側重。此生彼長,是自然界的規律,天人合一,同此理解。一年四季,人體的補養也會有同樣的作用。夏令進補,則人體氣血旺盛。《黃帝內經》還提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養陽包括冬病夏治的各種手段,同樣也體現在膏方的進補上,可以起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病治病的作用。人體的各種病理變化一年四季可以存在,機體出現的虛損、功能紊亂在冬令通過膏方進補調整,在夏季也一樣。
不同體質人群在夏季的表現和癥狀都不同。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陰虛質等人群尤為難受,通過飲食、起居調理不能改善不適癥狀,需要去中醫醫院專科進行夏季的體質調理。和冬季養生調理不同,夏季養生尤其注重以下兩個原則。
一是要益氣生津。性質要平和、微涼,切忌滋膩、溫熱之品。這是因為夏天氣候炎熱,汗出過多,因而耗氣傷津,對于老人、體質虛弱之人,尤應如此。
二是應健脾和胃。一是暑濕之氣盛,而濕邪困脾,易阻礙脾胃之陽氣;二是夏季人們吃寒涼食品多,導致寒涼傷胃;三是夏天喝水多,沖淡了胃液,降低了胃液的殺菌力,致使致病微生物容易滋生。
冬季常發的慢性病及一些陽虛陰盛的疾患,往往可以通過夏季調養,使病情得以好轉,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肩周炎、慢性腹瀉、反復感冒、類風濕關節炎等。
夏季人體毛孔張開,有利于藥物的滲透和吸收,從而將人體的寒濕祛除,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常見的三伏貼,還有三伏天針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癥和體質的不同選擇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