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兆善 編輯/蘇二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立秋是一年中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的轉折點。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風清月明。中醫學認為:立秋之后,陽氣逐漸衰弱,陰氣日盛。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患有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腦梗后遺癥等疾病的患者,以及長期疲勞、生活不規律等所致的亞健康人群,由于抵抗力低下,對節氣變化的適應能力明顯偏弱,身體上容易產生諸多不適。我們該如何從調理體質入手,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疾病的抵御能力呢?


以冠心病的治療為例,我們觀察到冠心病患者集中表現出氣虛質、血瘀質、痰濕質的體質特點,所以在治療和預防過程中, 可以通過辨別體質采取:健脾補氣、活血化瘀、化痰祛濕等治療方法,臨床治療中辨證論治與體質辨識相結合,明辨標本、正邪、緩急,細察氣血、陰陽變化,扶正與祛邪兼顧,進一步掌握疾病的趨向性,從而改變個體對于某種疾病的易感性。
每個人具有不同的體質。我們認為體質的形成是由于先天基因和后天生活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相對穩定性和個體差異性,并且決定著疾病的易感性和傾向性,是疾病發生、發展、轉歸及預后的內在因素。辨病與辨體相結合,可以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防微杜漸,延緩疾病進程,盡可能減少疾病的復發。
所謂治病,是“三分治,七分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意思是告訴我們要順應節氣養生。

立秋必須要早臥早起。早臥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夜間為陰,故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之氣。
立秋進補的原則是“少辛多酸”。如蘋果、檸檬、柚子、石榴、葡萄、山楂等,可以收斂肺氣、防秋燥。具體到個人體質,氣虛質多吃具有益氣健脾的食物,如黃豆、白扁豆、香菇、大棗、桂圓、蜂蜜等。血瘀質可多食黑豆、海帶、紫菜、蘿卜、胡蘿卜、山楂、醋、綠茶等具有活血、散結、行氣、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膩食物。痰濕質多食海藻、海帶、冬瓜、蘿卜、金橘等化痰理氣的食物。
調暢情志對冠心病的預后也很重要。秋于五行屬“金”,五情屬“悲”。隨著氣溫下降,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也開始減緩、內斂,一時的內分泌紊亂很容易造成情緒低落,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低溫抑郁癥”。這是因為人的機體在經歷了酷暑的煎熬進入秋涼之后,正處于生理性休整階段,一般人都有疲倦困頓、昏昏欲睡的“秋乏”現象,醫學專家稱之為“情緒疲軟”。有研究發現焦慮、抑郁皆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并對冠心病的轉歸產生不利影響。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尤其要注意調節情緒,避免誘發舊疾病。
立秋后,要關注“空調病”。在立秋后,晝夜溫差變化較大,早晚較涼,中午炎熱,但很多地方仍然開著空調,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腹瀉、傷風感冒、腰背酸痛,甚至心梗、中風等。

適度運動有利于恢復心肺功能。立秋之后,身體開始處于收斂內養的狀態,所以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要避免劇烈運動造成陽氣損耗。同時,入秋后,人體血液循環、新陳代謝等生理功能開始減弱,所以又需要適當增加運動量,促進周身氣血運行通暢以加強心肺功能。所以運動宜動靜結合,順應節氣特點。如氣功、五禽戲、太極拳、瑜伽等,這些運動講求形動而心靜,在力量的控制中達到一種穩定的情感狀態,和緩不劇烈,靜而不躁。這樣既能增強人體的生理功能,以應秋涼;又不會導致陰津陽氣的傷耗,以應秋收;從而安然度過“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