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臻 編輯/長歌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高尿酸血癥患者人數已達1.7億,其中痛風患者超過8 000萬人,而且正以每年9.7%的年增長率迅速增加,預計到2020年,痛風患者人數將達到1億。這個在古代好發于帝王將相的“富貴病”,現今已經成為我國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類疾病。
痛風,即“痛像一陣風”的意思,痛來得快,去得也快,故而得名。痛風早期發病時疼痛來勢迅猛,但常?;颊呖诜祖偼搭愃幬锖?,疼痛也隨之消退,使得患者“好了傷疤忘了疼”,既不隨訪監測血尿酸水平,也不控制嘌呤類食物的攝入,從而導致痛風性關節炎的反復發生。并且,隨著疾病的進展,常常從高尿酸血癥、痛風性關節炎,發展到痛風石沉積,最終導致難愈性創面的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苦不堪言。
痛風石又稱痛風結節,是尿酸鹽聚集形成的結晶。常見于關節軟骨、滑囊、耳輪、腱鞘、關節周圍組織、皮下組織和腎臟間質等處,以足部關節發病者居多。12%一15%的痛風患者罹患痛風石,最終皮膚破潰,形成潰瘍或竇道,給患者日常生活、心理及肢體功能造成了巨大影響,甚至導致截趾或截肢。
痛風性潰瘍雖然難愈,但中醫藥在治療上具有優勢。中醫認為痛風的發病原因多為先天稟賦不足,脾腎功能失調,正虛而致風、寒、濕、熱之邪留注關節;或飲食失宜,過食膏粱厚味,濕熱內蘊。而以上因素均可致瘀血凝滯,絡道阻塞,津液凝聚,痰濁瘀血閉阻經脈關節,繼則侵蝕筋骨、內損臟腑而成。

內治宜分期辨證論治。急性發作期,以清熱、利濕、止痛為主;緩解期及慢性期,以健脾補腎、泄化濁瘀為主。
針對痛風性難愈創面,中醫外科有貼敷療法、擴創引流、藥線引流、灌注、蠶食等多種中醫特色外治手段以及多種特色中藥制劑,分階段綜合治療,常常取得較好的療效,降低了致殘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重視日常調攝,配合中醫特色治療,才能早日鏟除我們健康路上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