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時代來臨,互聯網金融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應運而生,但由于現階段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不夠和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使得互聯網金融存在很多虛假信息甚至詐騙行為[1]。大學生作為剛剛接觸社會的一類人群,極易接受新鮮事物且防范心較差,較為單純,對互聯網詐騙及虛假信息的敏感程度低,已成為互聯網金融詐騙的首選人群。因此,金融背景下研究當代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的意識和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次調查以問卷的形式展開,分為網上調查和紙質問卷調查兩種形式,共發放問卷1000 份,除去未能回收的問卷和明顯錯誤的問卷,實際回收有效問卷982 分,有效率為98.2%。有效率較高,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實地調查為本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隨機抽取1000 名學生進行調查,因此本次試驗所得數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作為本次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為課題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源。本次試驗共檢測男生521 例,女生489例,年齡均在18-25 歲之間。其中大一學生293 例,男生152 例,女生生141 例;大二學生214 例,男生107 例,女生107 例;大三學生232 例,男生127 例,女生105 例;大四學生261 例,男生135 例,女生126 例。
本次實驗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實地調查和網絡填寫,除去需要填寫的年齡階段、性別、年級、專業等基本信息之外,問卷共含有六個主要問題:“新生入學時接受過學長學姐的推銷嗎?”、“是否接到過網絡推銷或詐騙電話或短信?”、“接受到明確是詐騙信息后會報警嗎?”、“你認為四六級保過等屬于虛假信息還是營銷手段?”、“是否有過裸貸或校園貸的經歷?”、“是否因為利率過高投資過某種理財產品?”。通過問卷的簡單填寫并進行分析得出現階段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的意識和行為方式。
采用SPSS19.0 軟件對研究中得到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計量結果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 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數據顯示,當代大學生的金融防范的意識和行為需要進一步加強,大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區分虛假信息,且對同校學生的信任程度過高導致購買推銷產品行為均需要進一步加強,本次實驗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實驗數據顯示,發現隨著年級的增長,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明顯加強(見表2)。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大數據時代,人們對于qq、微信、微博交流的依賴越來越嚴重,且由于互聯網作為新興事物,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較少,政府監管力度不夠,導致現階段互聯網充斥著很多虛假信息,讓人很難辨別,極易上當受騙,使自己的財產受到損失[2]。大學生作為極易接受新事物的人群,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大學生互聯網消費所占比重逐漸增多,因此,大學生成為互聯網金融詐騙的新的目標人群,因此,提高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和行為規范具有十分重要的顯示意義。
本次試驗選取1000 名大學生參與實驗,共計回收有效問卷982 份,針對有效回收問卷對當代大學生的金融風險防范的意識和行為規范進行研究分析。實驗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的金融防范的意識和行為需要進步一加強,大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區分虛假信息,且對同校學生的信任程度過高導致購買推銷產品行為均需要進一步加強,且隨著年級的增長,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明顯加強。

表1 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的意識和行為研究

表2 各年級學生金融粉線防范的意識和行為分析[n/例]
因此針對當前現狀提出幾點建議,首先行業內應提倡自律監管,政府加強指導,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準則,規范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秩序[3];現階段,大學教育不能僅局限于專業,應更加重視通識教育,學校在提供專業教育之外,可以通過設立公共選修課、社會實踐活動、校級比賽等方式使學生了解理財的基本知識,提高理財能力,樹立正確的理財消費觀念[4];大學生應當充分意識到個人信用的重要性,主動學習理財和信貸知識,樹立科學的消費觀。
綜上所述,大學生對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的意識不足,需要社會和學校加強監管和教育,大學生自身也要提高防范意識,提高警惕心,防止互聯網金融虛假信息造成自身財產損失。提高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需要國家、政府、學校、學生四部分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