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幫蟬,楊隆奎,柴 平,劉遠花
(重慶市萬州區第一人民醫院,重慶 404040)
肩周炎是以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夜間為甚,逐漸加重,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為主要表現的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炎癥[1]。我院用中藥藥透結合手法推拿治療肩周炎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39~78歲,平均55歲;病程20天~6年。對照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35~81歲,平均55歲;病程20天~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1991年全國第2屆肩周炎學術研討會的診斷標準[2],確診肩周炎,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癥狀。
兩組均用分期推拿治療。①松筋活血法:用拇指、掌根揉、五指捏、抜等手法,沿肌群走向推拿,反復操作5~l0min。②疏通經絡法:先取肩井、肩髎、肩貞、中府、天宗諸穴,每穴按1min,然后用10個手指的指尖于腋窩內沿肱三頭肌內側溝拔動。③動搖關節法:一手與患者的手相握,發力抖動,且邊抖邊作肩關節展收及屈伸、旋轉,環繞各方向的運動。運動幅度由小到大,切忌暴力強搖關節。
治療組加用中藥藥透,藥用丹參20g,桃仁15g,紅花15g,防風20g,獨活20g,川牛膝15g,當歸20g,雞血藤30g,烏梢蛇15g,薏苡仁30g,赤芍15g,全蝎6g,松節15g,伸筋草15g,地龍15g。加水1000mL煎煮,武火煮沸后轉為文火煎制0.5h,取300mL過濾。取100mL濃縮為30~50mL。用醫藥敷料蘸取藥液外敷于肩關節(疼痛最明顯的部位),再將電子脈沖治療儀電極板放在敷料上,進行藥物透入。1次20min,每天1次,7次為一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在推拿療法治療結束0.5h后進行中藥藥透。
治療2周后統計臨床療效。
觀察臨床癥狀與體征改善情況,以肩周炎評定量表(根據美國SPADI指數量表制定)為指標,對肩關節功能評定根據疼痛(P)、肩關節活動范圍(R)、肌力(M)、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和關節局部形態(F)進行綜合評估,各項指標總分分別為30分、25分、5分、35分、5分,量表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肩關節功能越好。
臨床治愈:肩部無疼痛,肩關節活動范圍正常,肌力正常,日常生活活動不受影響,局部形態無異常。顯效:肩部有時略微疼痛,活動無障礙,肩關節活動范圍輕微受限,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但不完全,日常生活活動稍有影響,局部形態輕度異常。有效:肩部輕度疼痛,普通活動無障礙,肩關節活動范圍受限,肢體能抬離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日常生活活動部分受影響;局部形態中度異常。好轉:中度疼痛,能夠忍受,肩關節活動范圍明顯受限,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離床面,日常生活活動大部分受影響,局部形態中度異常。無效:肩部高度疼痛,活動嚴重受限或者因疼痛而完全不能活動,肩關節活動范圍嚴重受限,僅測到肌肉收縮但不能產生動作或完全癱瘓,測不到肌肉收縮,日常生活活動無法完成或者勉強完成,局部形態重度異常。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中醫認為,肩周炎多由于年老體弱,肝腎虧虛,氣血虛衰,筋肉肌腱失于濡養,勞損外傷或感受風寒濕邪,筋脈不通,氣血凝滯所致。《諸病源候論》有:“亦有血氣虛,受風邪而得之者[3]。”指出氣血虧虛,脈絡不實,易受風邪侵犯,而風邪善行數變,易流滯關節。《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4]。”“痹在于骨則重……在于筋則屈不伸[5]。”指出痹證是由于風寒濕邪人侵肌肉、經絡與關節,經脈及關節痹阻而致。《素問·舉痛論》謂“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提示推拿可治療痹證。
推拿可疏筋活絡。中藥方中獨活、細辛、防風、秦艽祛風除濕,散寒止痛;黨參、茯苓、甘草、熟地、當歸、赤芍、川芎健脾益氣,補血活血。諸藥合用,共奏疏散風寒,溫經通絡、疏筋脈、利關節之效。
中藥藥透結合手法推拿治療肩周炎療效較好,且無明顯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