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華,舒建中,宋 翊,楊 進,曾定倫
(1.重慶市中醫院腦病科,重慶 400021;2.貴州中醫藥大學,貴陽 550002)
曾定倫主任中醫師治療咳嗽運用“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喜用宣上、化中、瀉下三法施治,辨證兼予驅邪、補虛、滋陰兼瀉下之法,現將其臨證經驗總結如下。
《素問·咳論》認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所致,外邪犯肺或臟腑功能失調,均能引發咳嗽。肺主氣,司呼吸,上連咽部,開竅于鼻,外合皮毛,內為華蓋,位居五臟之上,其氣貫百脈而通它臟,不耐寒熱,稱為“嬌臟”,易受內、外之邪侵襲,宣降失常,肺氣壅遏不暢、肺氣上逆,沖激聲門而發為咳嗽。《素問·咳論》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以臟腑命名,將咳嗽分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腎咳、膀胱咳、大腸咳等。曾定倫認為,咳嗽雖為肺之本病,但其他臟腑功能失調,影響氣機宣降也可致咳。如《內經》根據臟腑與咳嗽的病理關系分述了五臟咳與六腑咳的特點,五臟六腑咳證,是指邪犯各臟腑經脈,使臟腑經脈氣機逆亂,宣降失常,發為咳證。
經脈絡屬是基礎。《靈樞·經脈篇》曰:“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其支者,以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又曰:“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由此可見肺與大腸通過經絡的聯系,構成了臟腑表里屬絡關系。肺經起于胃中脘的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穿過膈肌,入屬于肺,又從肺系的氣管、咽喉處橫出于腋下,下循上臂內側進入寸口。其支脈從列缺穴走向食指內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連接。大腸經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陽穴,沿食指橈側,越虎口,向上會于督脈大椎穴,進入缺盆,聯絡肺臟,通過橫隔,入屬于大腸。在五行里,肺與大腸同屬金,肺在內屬陰,大腸在外屬陽。肺為“相傅之官”,主氣;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水谷,傳導糟粕。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一臟一腑,一陰一陽,表里相對,氣血相關,聯系密切。正因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大腸經的邪氣容易進入肺經,肺經的邪氣也可以表現在大腸經上。
升降相因是核心。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云:“大腸者,傳導之宮,變化出焉。”大腸為傳導之腑,定時將糟粕排出體外。肺與大腸升降相因,一則肺主宣發,是大腸得以濡潤順利導下的基礎。肺主肅降,是大腸傳導糟粕的動力。二則肺藏魄,肛門又稱為“魄門”,是肺氣肅降的門戶。三則肺通調水道,調節津液輸布。由此可見,肺氣清肅下降,氣機調暢,并布散津液,能促進大腸的傳導,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腸傳導正常,糟粕下行,有利于肺氣的肅降。兩者配合協調,從而使得肺主氣司呼吸和大腸傳導功能均處于平衡狀態。反之,若大腸腑氣阻滯,津液不足,傳導不暢,可引起肺的宣降失調出現咳喘滿悶等;肺失宣肅,氣不下行,津不下達,亦可導致腑氣不通,腸燥便秘。
表里相應是依據。五臟位置在里屬陰,六腑位置在表屬陽,所以臟和腑稱為相表里。生理狀態下,肺主氣機宣發肅降,能夠幫助大腸傳導糟粕。病理狀態下,咳嗽、便秘是最常見的一種肺病及腸、腸病及肺的病癥。如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指出:“肺遺熱于大腸則便結;肺津不潤則便結;肺氣不降則便結。”因大腸傳輸功能不利而肺氣不能肅降所致的以咳嗽、便秘為主癥者即大腸咳。
肺熱壅盛,大腸結燥。治宜宣肺通腑,取“急下存陰、釜底抽薪”之意。《素問要旨論·六氣本病》云:“熱氣大來,火之勝也,燥金受邪,肺病生而流于大腸也。”火、熱、暑、燥犯肺,肺氣不宣則腑氣不降,以致大便失暢或秘結,或者肺熱循經下移大腸,導致便秘。其病機標在大腸,而本在肺。咳嗽喘促,咯吐黃色濃稠痰,兼陽明腑實大便干結者,單純清瀉肺熱,或單純瀉下通便效果不理想,需清熱與瀉下并行,且恐熱盛津液日蒸夜耗,急需瀉下通便,瀉去實熱,使內熱得清,津液得存。
津液不布,痰濁中阻。治以化中瀉下,培土生津兼泄瀉通便,取“攻補兼施”之意。咳嗽既是獨立性的病證,又是肺系多種病證的一個癥狀。《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謂:“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咳而為嗽也。”有聲無痰稱為咳,有痰無聲稱為嗽,有痰有聲謂之咳嗽。痰既可作為咳嗽的病理產物,又可以作為咳嗽的病因,看見痰與咳嗽密切相關。肺失宣發,肺氣行水失司,水液不能正常輸布,聚而為痰飲,水飲蘊積肺系,阻塞氣道,氣機壅遏,肺氣上逆,則發為咳嗽。肺失宣肅,氣不下行,津不下達,亦可導致腑氣不通,腸燥便秘;腸腑氣阻滯,津液不足,傳導不暢,可引發并加重咳喘滿悶等癥。痰濁咳嗽兼便秘的治療當以化痰除濕、宣肺止咳、瀉下通便為原則,配伍法半夏、茯苓、陳皮、竹茹、枳殼、杏仁、桔梗等。
氣虛血虧津枯。治以補益潤下,取“塞因塞用、以補開塞”之意。肺與大腸相表里,腎司二便,臨證氣虛則便后見氣短、心慌、疲倦,若誤用攻下性寒的藥物,更加傷陰,大腸更加干燥,大便量少。《石室秘錄·大便燥結》云:“大便秘結者,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于大腸。”所謂“肺為華蓋”,主一身之氣,與大腸相表里,開上竅以通下竅,治秘不忘理肺,肺氣足而魄門啟閉有度。《癥因脈治·大便秘結論》云:“年高陰耗,血燥津竭,則大便干而秘結。”尤其是高年體弱患者,氣血陰陽俱虛,津液不行,腸道蹇澀,失于傳送而成便秘。治以養陰增液,行氣健脾,潤腸通便,氣血陰陽并調;肺陰不足,腸燥津枯。治以滋陰潤下。氣虛者兼以益氣,血虛者兼以養血。方選增液湯、黃芪湯、潤腸丸等加減。《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指用補益藥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癥狀的病證,適用于因體質虛弱,臟腑精氣功能減退而出現閉塞癥狀的大腸咳。
《漢書·酈食其傳》云:“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合理飲食,飲食有節,即按時規律定量進食,不暴飲暴食,進食衛生食物,不偏食嗜食。與此同時,新陳代謝需要排除很多糟粕之物。玄府和魄門是人體天然的“排污”管道,應時刻保持通暢。其臨證治病強調在辨證論治的同時,患者要在生活上進行配合才能根治,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保持心情愉快,忌煙酒,多吃蔬菜水果,不吃燒烤油炸和油膩食物,忌食辛辣及熱性食品和水果如辣椒、花椒、胡椒、蔥、姜、蒜、鯽魚、鯉魚、荔枝、桂圓、芒果、榴蓮等。
傅某,女,71歲,2019年12月10日初診。反復咳嗽6個月。咳嗽發作時自服感冒藥、止咳藥和消炎藥癥狀無明顯緩解,2019年12月初于當地醫院就診,胸部X片示雙肺下葉紋理增粗,炎性改變。診斷為支氣管炎。輸液治療1周癥狀稍緩解。癥見咳嗽、畏風,咽癢即咳,咳痰量多色白,晨起加重,痰粘稠、咽干伴頭昏,大便干結難解、2~3日一行。舌紅少津苔薄黃,脈細數。既往有胃潰瘍病史。胸片檢查示雙肺下葉肺紋理增粗。中醫診斷咳嗽(痰熱蘊肺、腑氣不通)。治以宣肺止咳,清熱化痰,潤腸通便。方用銀翹半白湯、杏蘇散合增液承氣湯加減。藥用金銀花15g,連翹15g,蒲公英30g,半枝蓮15g,白花蛇舌草30g,荊芥6g,防風6g,柴胡12g,黃芩12g,法半夏12g,蒲黃12g(后下),杏仁12g,紫蘇葉12g(后下),桑葉12g,枳殼20g,枳實15g,玄參12g,麥冬12g,生地12g,桔梗12g,馬勃12g(布包),蟬蛻6g,酒大黃10g(后下),芒硝10g(沖服),白鮮皮30g,苦參12g,前胡12g,紫菀12g,枇杷葉30g,射干12g,石斛20g,太子參15g,地榆30g,槐花30g,萊菔子30g,火麻仁30g,桃仁12g,當歸6g。6劑,每日1劑,日3次服。2019年12月17日二診,咳嗽、咯痰減少,咽癢好轉,便秘改善,復查胸片炎性表現明顯減輕,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正常。上方去芒硝、防風、紫蘇葉、蒲黃、紫菀、前胡,加竹茹12g、牛蒡子12g、川貝母(沖服)10g、雞內金粉(沖服)6g,繼續服藥1周后咳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