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婧文
(重慶市大渡口區中醫院,重慶 400084)
白附子與附子在臨床上使用較多,但是時有出現混用情況,《本草綱目》云:“白附子乃陽明經藥,與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實非附子也。”現將二者鑒別如下。
白附子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塊莖。因其葉片幼時內卷如獨角狀,似“小荷剛露尖尖角”,故名獨角蓮。又因其藥材形狀、功效似附子而色白,故名白附子。性辛,溫,有毒。歸胃經、肝經。祛風痰,逐寒濕,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尤宜上焦頭面之風者。用于中風痰壅,口眼斜,語言澀謇,痰厥頭痛,喉痹咽痛,破傷風癥。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傷。本品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cm,直徑1~3cm。表面白色至黃白色,略粗糙,有環紋及須根痕,頂端有莖痕或芽痕。質堅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麻辣刺舌。生于荒地、山坡、水溝旁,為我國特有種類,分布于遼寧、吉林、河北、陜西、甘肅、新疆、河南、湖北、山東、四川至西藏等省區,遼寧、吉林、廣東、廣西等省區有栽培。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外皮,用硫磺熏1~2次,曬干。
生白附子除去雜質。制白附子取凈白附子,分開大小個,浸泡,每日換水2~3次,數日后如起粘沫,換水后加白礬(每白附子100kg,用白礬2kg),泡1日后換水,至口嘗微有麻舌感為度,取出。將生姜片、白礬粉置鍋內加適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無干心,撈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至七成干,切厚片,干燥。
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子根的加工品。因其塊根形似烏鴉頭,故名烏頭。產于四川的栽培品母根名川烏。附生于母根邊的子根,名附子。附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云:“生犍為山谷及廣漢,冬月采為附子,春月采為烏頭。”《本草經集注》云:“烏頭與附子同根。”李時珍曰:“附烏頭而生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附子相符。性辛、甘、大熱,有毒。歸心經、腎經、脾經。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主治脾腎陽虛,陰寒痼冷,亡陽及寒濕痹痛等,尤宜下焦寒濕者。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附子生品有毒,多外用,經加工炮制后可降低毒性,便于內服。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須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后品種為:①鹽附子:選擇個大、均勻的泥附子,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過夜,再加食鹽,繼續浸泡,每日取出曬晾,并逐漸延長曬晾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鹽霜)、體質變硬為止,習稱“鹽附子”。呈圓錐形,長4~7cm,直徑3~5cm。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頂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體重。橫切面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層環紋,環紋內側導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咸而麻,刺舌。②黑順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別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水漂,縱切切成約0.5cm的厚片,再用水浸漂,用調色液使附片染成濃茶色,取出,蒸到出現油面、光澤后,烘至半干,再曬干或繼續烘干,習稱“黑順片”。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約2~5m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而具光澤,半透明狀,并有縱向的導管束。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③白附片:選擇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剝去外皮,縱切成約0.3厘米的厚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曬至半干,以硫黃熏后曬干,習稱“白附片”。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約3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