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睿祺
網絡道德是人們在虛擬網絡世界中,與他人展開各種活動時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規范,是由人們的現實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意識形式,其特殊的表現為人們在虛擬空間中的精神追求和對世界的認識和評判[1]。網絡社會中,網絡道德發揮著評判善惡、規范言行、維護秩序等作用。然而,隨著網絡生活的日益豐富和復雜,網絡道德失范現象層出不窮。因此,有必要觀察網絡道德失范的出現,分析其失范的原因,探索科學有效的治理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合和、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2]傳統文化精神,是傳統化的深層結構,是傳統文化的靈魂和精髓,這對于網絡道德失范的治理和網絡道德建設有積極的引導價值。
網絡社會中欺詐、謠言、知識侵權等不誠信行為盛行。網絡欺詐手段層出不窮,虛假宣傳售賣假冒偽劣商品,編寫惡意軟件破壞網絡交易安全,利用他人善心或取巧心理騙取錢財等等;網絡謠言屢禁不止,多表現為胡亂編造不切合實際的言論,并且伴隨著對他人名譽的損害、社會公德的違反以及政治穩定的破壞等;網絡雖帶來了便捷的資源共享,但也導致網絡知識侵權,更有甚者直接抄襲他人作品或學術成果,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權。
網絡中各種庸俗、低俗、惡搞的現象泛濫。部分互聯網平臺宣傳網絡色情,直接或隱晦地表達人體部位和性行為,使用挑釁或侮辱性的圖片、音視頻、動漫、文章等,傳播色情交易、不當約會等低俗信息;網絡惡搞本質是通過解構經典,消解價值進而娛樂大眾,但若缺失尺度和底線就會出問題,部分網民惡搞他人甚至惡搞紅色經典及英雄人物,不僅對他人造成了傷害,也傷害了民族情感;一些網民總是以偏概全,發表“上學無用論”“努力不如拼爹”等消極言論,誤導大眾的價值觀。
網絡中充斥著暴力元素并涌現出一些暴力事件。從宏觀角度看,網絡中凡是涉及暴力元素的都可以稱為網絡暴力。例如:一些網站和媒體中充斥著大量的恐怖、血腥的圖片、視頻等;或是一些網民編寫計算機病毒,蓄意攻擊網絡。從微觀角度看,網絡暴力是依托虛擬網絡平臺,不特定少數網民針對特定對象實施的非物理暴力攻擊行為,包括網絡道德審判、公開隱私、詆毀辱罵、輕蔑嘲笑、威脅恐嚇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網絡暴力,相比真實場景中的物理性傷害雖顯溫和、破壞力有限,但是參與人數更多、傳播范圍更廣、實施較為容易、持續時間更長,并且能夠逃脫法律的制裁與道德的懲戒。
一些網民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當受害者、對手和不幸的人出現在互聯網上時,他們擺出一副高高掛起、事不關己的姿態,更有甚者把這些作為談資出言嘲笑、譏諷;一些網民缺少責任心,對社會中公共熱點、焦點事件,他們或當吃瓜群眾,“佛系”對待,對任何事情都毫不在乎;或進行“網絡起哄”,只圖一時之快,絲毫不考慮后果的嚴重性;更有甚者進行言語攻擊,甚至購買“網絡水軍”對事件進行非理性輿論審判。
首先,互聯網具有虛擬性和超現實性。網絡環境中主體不再受限于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現實社會賦予他們的條條框框,進而演變成一種“我是什么人”到“我想成為什么人”的心理轉變,所以在網絡虛擬社會中,人們不再囿于現實生活中的傳統規則,更不會在意傳統文化帶來的道德束縛。其次,網絡的開放性和自由性帶來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但其中不乏一些消極的思想。這些負面思想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西方思潮的強勢進攻,二是網絡信息蕪雜。網絡在提供海量信息資源的同時,也成為不良信息的傳播途徑,如一些淫穢、色情、暴力的信息,再如一些包含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思想觀念扭曲的信息,等等。這些都是名副其實的垃圾信息,它們不僅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更是對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與道德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首先,宣泄情緒、逃避現實的心理困境容易使人們陷入無法控制的境地,誘發各種道德行為失范。我國社會中充斥著來自就業、婚戀、學業等方方面面的壓力長期郁結在人們心中,因而需要找到一個宣泄的出口,而網絡的出現正是一劑良藥。但若陷入無法控制的局面,則會造成網絡無序化。其次,盲目從眾的心理困境使個人會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3]。當互聯網主體面對夢幻般的互聯網世界時,他們常常感到茫然。除了一些明顯的暴力和色情信息外,他們經常發現很難區分某些事物的善惡美丑。最后,渴求自我實現的心理困境使主體感受到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反差。通俗地說,處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強烈愿望。一些網絡主體沉迷于虛擬世界,他們或是在網絡游戲中無法自拔,或是沉溺于網絡所營造出來的虛假自我,從而誘發網絡成癮和網絡誠信等問題。
首先,仁愛精神流失時網絡主體往往更容易產生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等道德失范行為,因為他們難以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缺乏對人的尊重與關愛。仁愛精神是我國古代各歷史時期道德教育最基礎也是最高的目標,在當代社會生活中亦是一種普遍的德行標準。其次,誠信精神的流失使人與人之間喪失了基本的信任,使得整個網絡空間充斥著虛假和欺詐,《中庸》有云:“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強調“誠”是天地萬物自我生成的本性,而人是萬物之靈長,故“誠”也自然是人的本有之性。最后,“君子立志”精神的流失導致網絡缺乏正確的義利觀。《論語·學而》有云:“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它指對正義與利益之間關系的正確對待。網絡空間存在嚴重的義利沖突,在傳統崇德重義的思想看來,君子應該“先義后利”甚至“舍生而取義”,網絡交往中至少要做到不損人。
首先是技術監控存在漏洞。網絡本身是技術發展的產物,因此遏制網絡道德失范現象的第一步是使用有技術監控的手段,這一針對性手段必然具有其獨特的優勢。但是,新興技術始終存在一些漏洞或固有缺陷,因此網絡監視技術通常處于不完善的狀態。再加上網絡“無中心”的特點,技術監控的效果更加有限。因此,技術本身的脆弱性和外部條件的限制使其無法發揮最大的功效,從而為網絡不道德行為創造了機會。其次是網絡政策和法律法規不健全。道德的范圍比法律更廣泛,但其約束力不如法律強,因此,法律有必要在保障網絡社會道德體系中發揮強有力的作用。“虛擬化建模”的網絡環境使有些人在無形中沖淡了道德意志信念,降低了道德文明意識,而中國的網絡管理法律和政策研究明顯具有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網絡主體的言行缺乏準繩和底線,人們的網絡道德出現了漏洞,使道德失范現象頻發。
天人合一命題實質上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中,首先面臨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哲學思維認為“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和”,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整體,并且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是工具理性的對立,還有價值理性的統一。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網絡不再局限于聊天、檢索等基礎功能,由網絡衍生出的微博、抖音等社交軟件不僅是大眾娛樂消遣的工具,也成了很多人謀生的工具,他們往往會依靠直播打賞,或者帶貨變現等方式獲得一定的收入。新的經濟模式產生,也使得網絡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我們無法改變這種趨勢,也無法阻擋這種潮流。
天人合一的精神認為,人類可以利用自然但也必須尊重自然。在人與網絡的關系中,網絡即是一個“小自然”,人與網絡的關系亦是如此,我們要肯定網絡作為工具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和娛樂效果,也要重視網絡生態的狀況。如果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就容易導致一系列的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如網絡詐騙、售賣或者宣傳虛假商品等。我們應該主動適應網絡,禮貌謙虛地使用網絡,注意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互補,形成人與網絡的統一,構建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網絡生態。
《國語·鄭語》中史伯有云:“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和”是事物存在多樣性的事實狀態,因此不能強求萬物相同。把不同的事物連接起來,使之在對立統一中達到平衡和和諧狀態,此之謂“合和”。同時,中國哲學的“貴和”思想內在地包涵著“尚中”思想。以和為度,和必達致中。中即是要執兩用中,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做極端之舉,不做片面之事。合和致中體現了中國哲學對宇宙基本秩序、狀態和運行法則的深刻認知和把握[4]。其思想指出,對待矛盾要求同存異,處理矛盾要不偏不倚,善于在矛盾統一體中尋找出和諧的關鍵點,促成矛盾各方的和諧共進,這對我們處理好網絡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發。
網絡社會的開放性必然導致不同文化和道德觀念的碰撞。作為個體,每個人都有特殊的興趣和需求,尤其是在虛擬網絡社會中,個人利益更加復雜且不規范。不同道德觀念的碰撞和利益沖突都可能導致人際關系惡化,最終損害整個網絡秩序。《中庸》指出,“和而不同”才使得“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因此,網絡主體應該正確看待網絡中出現的不同思想和道德觀念,采取寬容的態度,承認它們的價值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本著求大同,求小異的求同存異思維,承認文化與道德的多元化,即便面對一些利益沖突也應該以合理的方式去解決,不偏不倚,不以極端的手段處理,如此才能使得不同的文化與道德觀念在沖突中相互融合互補,使得網絡人際關系更加和諧。
中華傳統儒家文化中有一個核心的精神就是注重修身。修身便是按照君子、圣賢的標準來塑造自己,實現自我完善,進而造就完美的人格,追求、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儒家的崇高理想是“治國平天下”。要實現這樣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就離不開每個人良好的自我道德修養。“君子矜而不爭”的禮讓謙遜,“推己及人”的仁愛之心,“以誠待人,以信接物”的誠實守信等都是追求理想道德人格的標桿。
在傳統社會中,道德規范通過輿論和傳統習俗制約社會成員的行為。人們交往中最重要的制約因素往往是輿論的外部監督,它是通過“他律”來實現的。而在無邊界、無中心的現代化網絡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多凸顯出間接性質,這使得網絡道德難以依靠傳統的外部監督取得效果。因此,網絡的道德地位最終取決于網絡主體的道德自律,即“慎獨”精神。“慎獨”是中國古代社會提倡的一種重要的修身理論和美德。狹義的“慎獨”指的是“單獨”,即個體一個人的時候也可以對自己嚴格要求,行事非常謹慎和自律;廣義的“慎獨”指的是“泛獨”,即無論他人是否知道,人們都不能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個體能夠用自身的道德律令去約束自我行為,這對于凈化網絡空間、防止網絡道德失范提供了良好的救濟途徑。
禮法兼治是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精神的一種,在治理國家上被廣為運用。從總體上看,單純的法治和人治都難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既要強調人的要素,又強調制度要素,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這樣的觀點一樣適用于網絡道德失范的治理,對網絡道德的建設亦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雖然我們一直認為網絡社會的道德建設更多地依賴于網絡主體的道德自律,但道德的軟約束往往收效甚微,我們不能要求每個網民都有很高的道德修養。《禮記·王制》中荀子有云:“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這告訴我們對心懷好意的人要以禮相待,而對懷揣著惡意的人就用刑法對待。穩定和諧的網絡社會也是如此,既需要維護網絡空間和諧的“禮”,也離不開對網絡不當行為具有威懾力的“刑”。
首先,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健全的網絡法律法規可以使網絡主體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和控制,進而減少道德失范的行為。法律法規的建立總有一定程度的滯后,因此,未來在享受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帶來的道德倫理問題,及時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加強技術層面的網絡監控,采取一系列的技術手段,對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加以預防和控制。例如:對色情、暴力、虛假等不良信息進行攔截;對一些不文明言論進行過濾,等等,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地凈化網絡空間,減少網絡道德失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