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志鳳
《傅子》是魏晉之際思想家傅玄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傅玄的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關于國家治理的主張,為司馬氏的統治提供了參考,對晉代的統一起了催化作用。仔細研讀《傅子》的文本,分析其內容,筆者認為《傅子》的思想內涵豐富,博而不雜,充實而系統,顯示了傅玄獨特的政治眼光,提出的治國理政思想很有見地。
《傅子》提倡存重儒教,援法入儒,通儒達道,提出了人主為君之道,即正天下、興天下、治天下。傅玄所生活的年代玄學盛行,提倡無為之治,針對這種時代思潮,《傅子》提醒君主要以史為鑒,息欲明制,修身立信,做到心正而行公道且立公制。《義信》篇強調:“王者體信,而萬國以安;……夫象天則地,履信思順,以一天下,此王者之信也。”誠信是道德范疇和制度范疇的統一,君主要做講信修義的楷模,以上率下,倡導天下人以誠相待,君對民講信,民對君講誠。統治者要心懷百姓、體察民情,真正為民眾謀利興利,救民于水火之中,以實際行動贏得百姓對君主的誠心。
《傅子》提出了寬猛相濟,德威并施的主張,認為儒家的道德仁義是體,禮法互補是用,二者缺一不可,體用結合,德威相濟,才能取得民心,治理好國家。《治體》篇指出:“治國有二柄,一曰賞,二曰罰。……夫威德者,相須而濟者也。”這種思想兼容儒家與法家,主張以道德教化和刑罰約束作為治國二柄,不可偏重一方。《傅子》列舉了秦王朝偏重法治的弊端,贊揚了漢朝的獎懲制度,用史實說明禮治與法治同等重要,相輔相成,高階統治者要根據不同情況謹慎選擇賞與罰,否則會有嚴重的后果。傅玄在《法刑》篇表明了德法并重,各盡其用的觀點。《假言》篇和《釋法》篇進一步強調實行法治要因物制宜,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手段,先以德治國,后依法治國,也就是先禮后刑,德治為主,法治為輔,二者兼顧,謹慎用之。
《傅子》建議人主以尊儒貴學、選賢舉能為務。《舉賢》《授職》《重爵祿》《貴教》《戒言》《矯違》等篇明確表述了這種思想。傅玄認為,隆禮尊賢是明君應該重視的問題,要以儒家的思想來教化人。作為人主,要認識到好德的重要性,營造“重德輕言”的社會環境,正確對待直臣和奸佞。《通志》篇講到,人主左右“諛己者眾”,常出現“權移左右,而上勢分矣”的情形。《傅子》提出,君主識奸佞,才能做到尊賢。直臣往往是賢良之臣,人君應尊重直臣、任用直臣,營造清明的政治環境。因此,排除奸佞,整頓吏治是非常必要的,而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重爵祿,以德的貴賤、功的多寡制定爵祿之分。在滿足各級官吏基本生活要求的條件后,再按貢獻增加俸祿,并加以法律約束監督。以這種評價機制防止貪官污吏營私舞弊,鼓勵各級官員奉職敬職。
《傅子》從教化的角度,從人性認識出發,指出教育的重要性。《貴教》《法刑》等篇多次論述人性是隨環境和教化而改變的,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中原王朝為了維護統治,要對周邊民族進行教育。《貴教》篇指出:“中國所以常制四夷者,禮義之教行也,失其所以教,則同乎夷狄矣。”要盡量用教化去減少中原民族與周邊民族文化上的差異,用文教的優越性加強民族交流交往,增強文化認同,促進民族融合。《傅子》建議人主重視人才的培養,大力推行教化。傅玄強調宰相在人才選拔方面的作用,認為優秀的宰相能夠吸引、舉薦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選用賢人的標準首先是有德。發現賢才與識別寶貝一樣,不能以固定的標準刻意相求,要以“任誠”的原則大膽起用新人,而且要因人而異。《授職》篇指出,明君要有好的宰相輔佐,優秀的宰相能吸引發現更多良才。朝廷要計人置官,量才而用,使有為之士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為朝廷效力。
《傅子》倡導統治者重視人民群眾,把為百姓謀利益作為首要任務,要使百姓生活安定富裕。《安民》篇有感于現實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影響,提出了利民興農的安民建議,制定了分民定業、重親民之吏、以法寬民、量時省吏、鄉閭教化、量民役賦、圖遠興事當慎等七條安民之策,用來解決百姓安居樂業的關鍵問題——“民富”。“民富”而安,“安民”而“上安”,所以民生問題是為政之要務。
傅玄圍繞民生問題,從不同方面進行探索,從而確立農業是立國之本。傅玄肯定商業的作用但限制其發展,重農抑商,防止商賈剝削農民。為了加強農業生產,他提出了寓兵于農、減輕田租、設官管理、整頓水利等舉措。關于賦稅,提出了“至平”“積儉”“有常”三個原則,因地制宜,量民力以役賦。“有常”突出強調了國家的政策和標準要有持續性,這對維護國家穩定、凝聚民心、提高生產積極性有重要作用。農民專心務農,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能夠保證國家糧食儲備充足,以應對非常之需。傅玄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增加國家物資儲備的應急預案,真可謂高瞻遠矚。
《傅子》中肯定了商業與商人存在的作用,但認為必須要對手工業加以限制。傅玄指出,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是國家經濟之基,不僅要列為首要地位,還要保證有足夠的從業人員。各種職業人員的比例要協調,不能舍本逐末。各種職業的從業人數,應根據社會的客觀需要而定,以能夠滿足社會生活需要為準。商業不可或缺,但要限制手工業的發展,士兵能夠保證國家需要即可,工、商、士這三種職業的從業人數都不宜過多,以保障農業的勞動力。
傅玄認為,天地運行是有規律可循的,《義信》篇與《法刑》篇都反映了他的這種唯物論的宇宙觀。《傅子》強調為政治國要遵循天道,順應自然規律,按照時代需求,回應百姓呼聲,不任意妄為,也不要消極無為。人要善待自然,人與自然界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二者要協調一致,和諧統一。但是,傅玄也認識到人與萬事萬物有本質區別,人有主觀意識、有思想,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的主體意識。《問政》篇指出,研究天道是為了盡人道,傅玄將這種思想付諸實踐,改旱田為水田,并獲得了成功。這說明在一定條件下,事物可以相互轉化,體現了其以異致同的思想。他打破陳規,勇于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從政論和疏奏來歸納,他在《傅子》中所提出的改良措施主要有四點。第一,急商緩農,貴本賤末。傅玄認為農業是國家之本,居于國家經濟的首要位置。農業是衣食之源,只有發展農業,解決民生之本,才能鞏固封建政權。第二,統籌安排,合理分工。針對當時賣官現象,傅玄提出精簡曠官進行治理,將社會上的人按照士、農、工、商四業進行分類,統籌規劃。第三,改革課田,減輕剝削。改革分成方法,有效恢復生產。第四,廣羅人才,尊賢信直。任用忠誠的賢佐,陳力就列,遠離奸佞。《傅子》遵循自然,尊重歷史,和諧中求發展,大膽改革,使司馬氏的政權得以存在與穩固。
雖然《傅子》距今久遠,但其反映出的治國理政思想依然具有現實借鑒意義,可為當下的社會發展提供有益指導。德法并重的主張為當代我國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提供了理論依據,重視教育尊重人才的理念為提高文化自信提供了歷史參考,關注民生的民本思想為當下的經濟改革和完善應急機制提供了智力支持,尊重自然以異致同的觀點為可持續發展狀態下改革創新提供了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