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衛
(四川蜀能電力有限公司物流中心,四川 成都 610051)
自2009年國務院研究出臺了我國第一部物流產業規劃起,物流在各產業中的戰略基礎性作用首次得到國家層面的確認,極大地提高了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國辦發[2011]38號)。此后,國家相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也紛紛制定了專項物流規劃和地方實施細則,物流業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物流業仍然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物流節點建設相對滯后,與國際物流業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川是我國西部的經濟大省、人口大省、資源大省,是中國中西部經濟的樞紐,也是中國對歐亞貿易的核心節點。區位上與陜、甘、青、云、貴、渝、藏7省(區、市)接壤,地處中國大西南和大西北結合部,承接華南華中。四川省所處的“泛珠三角”區域內部經貿合作日益頻繁,內地省份與港澳地區經濟合作前景廣闊。四川省地理位置臨近東南亞,是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地扼國際大通道。四川物流節點體系建設將有利于四川省加快構建西部開放型經濟高地,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物流節點是指物流網絡中連接物流線路的結節之處,它通過各個物流線路聯結成一個系統,使各個線路通過結點變得更為貫通,具有銜接、信息交換的功能。在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的支撐下,四川省物流業堅持與重點支柱產業布局和制造業基地、重大項目相配套,與西部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建設相融合,努力實現物流通道暢通,構建適合四川省省情的物流節點體系,實現集約、集聚發展。
在經濟上,政府無可避免要扮演多重的角色[1]。我國政府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上的作用正日益凸顯,借勢“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四川省物流通道建設成績斐然,“蜀道難”日漸成為歷史。目前,四川現已形成進出川大通道30條(高速公路18條、鐵路10條、水路2條)。全省鐵路營業總里程達4 832km,位居全國第十二、西南第一;公路總里程達32.5萬km,居全國第一,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 820km,居全國第二;內河航道總里程10 540km,居全國第四。以高速鐵路、干線鐵路、高速公路、長江航運為主骨架的綜合交通網絡初步形成,四川與津京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內重要經濟圈基本實現8h互聯互通。全省物流通道已基本形成“一核六線”的構架格局。“一核”是指建設以成都為核心,經雙流航空口岸、青白江鐵路口岸以及龍泉公路口岸通達全球的國際物流通道體系。“六線”是指建設以蓉歐為核心、蓉加美、蓉亞為支撐的國際貨運航線;以蓉滬歐為核心、蓉深歐、蓉桂(經防城、欽州、北海)亞為支撐的海鐵聯運國際通道;宜滬、瀘滬江海聯運五定班輪航線;蓉(經阿拉山口、河口口岸)亞歐國際鐵路聯運五定班列;蓉桂、蓉滬國際陸海聯運國際通道以及蓉滇國際陸運通道。
當前四川物流樞紐以一批成熟運營的園區(中心、場站)為代表,逐漸發揮了積聚發展、集約經營的良好態勢,共同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節約,外部性能夠得到最大的利用[2]。成都物流主樞紐及攀枝花、雅安、自貢-瀘州-宜賓、綿陽-廣元等為節點的八大次區域物流中心加快發展。物流設施和物流企業呈現加快向物流園區集中的趨勢。全省規劃物流集中發展區(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總面積62 500畝,已建設標準化倉庫180萬余m2。以成都保稅區、成都新都、雙流航空港、青白江城廂、遂寧船山、瀘州港、宜賓港等為代表的園區已相繼形成承載能力,園區內新建倉庫普遍采用先進的信息控制系統,自動化、立體化程度較高。綿陽、廣元、達州、南充等地的物流園區建設正在穩步推進。成都的航空物流園區、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青白江物流園區、新津物流園區正在加快建設,遂寧工業物流港已初具規模,綿陽、攀枝花、瀘州、廣元、南充、內江、自貢、達州、樂山等地的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建設已納入規劃,部分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物流園區(中心)對重要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逐步顯現。目前,作為多點多級物流支撐體系的核心城市,成都已基本建成現代物流業發展框架體系,初步形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和全國物流體系中的重要節點,是全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也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網的重要支撐點,市域范圍內已基本形成了以主城區為中心、以國省干線公路為主骨架,縣級公路為次骨架,鄉村道路為連接線的干支結合、功能互補的大都市圈公路網體系;成都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之一,成渝、寶成、成昆、達成四大鐵路主干線交匯于此,構筑了成都至上海、深圳、天津、青島、連云港等沿海港口城市的貨運主動脈;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我國西部最大的機場,已成為繼北上廣之后第四個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
近年四川省物流產業現代化建設不斷加速,牢牢把握智慧物流、“互聯網+”高效物流的物流發展新趨勢。物流創新所產生的優勢效應十分明顯,且創新的持續性更加長久,企業動態地整合自身和其他企業的服務和功能,利用外部的資源為企業內部的生產經營服務[3-4]。平臺建設和軟件應用推動物流產業降本增效,占據行業領先地位的創新型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相繼落地四川,2015年電子口岸整合建設完成,企業可在網上直接向海關、外貿、外匯、工商、稅務、銀行等部門申辦各種進出口手續,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物流信息化逐漸成為推動物流行業和商貿流通業模式轉變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源動力。同時,物流標準化建設不斷推進,自動存取、自動分揀、無人機等新裝備、新技術應用加速落地。物流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吸引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入川。隨著四川省物流現代化技術的不斷完善,未來將成為物流產業的發展高地。
除作為綜合交通樞紐的成都市各種運輸方式銜接較為緊密外,四川省內其他各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各物流節點城市間交通物流“通而不暢”的現象仍較為突出,運輸方式較為單一。公路、鐵路、民航的客運樞紐站缺乏地鐵等城市軌道的銜接,導致城市交通與對外交通銜接不暢,尤其是削弱了民航、客運專線等快速客運系統的優勢;民航、鐵路樞紐站缺乏城際鐵路、公路干線的銜接,導致與區域其他節點城市的銜接需要通過所在城市交通網絡的轉換才能完成,制約了服務區域的功能發揮。
物流節點沒有根據城市特色、發展定位、產業結構特征、城市規模、地理區位等因素,科學規劃物流網絡和物流通道。全省城市物流園區的發展呈“多而散”的格局,部分物流園區與城市總體發展規劃、交通發展規劃、產業布局規劃等銜接不夠;有些園區的外部交通設施相對滯后,缺少集公、鐵、水多種轉運設施為一體的綜合性物流園區。隨著優勢產業的不斷集聚和城市空間布局的調整,原有的交通基礎設施、倉儲場站設備等技術水平落后、老化現象嚴重,難以與當前產業發展現代化需求相協調。貨運樞紐普遍存在集疏運線路連接站場的“最后一公里”銜接不暢的問題。港口集疏運問題較為突出,疏港鐵路作用發揮明顯不足,部分主要港口沒有鐵路銜接;集裝箱港口與高速公路網之間缺乏快速集疏運通道連接,疏港交通與城市交通相互混雜;部分港口的內河集疏運通道開發滯后,與港區的銜接不暢。
城市現有物流園區(中心)由于在選址上缺乏科學布局和規劃,造成物流園區(中心)對物流資源的整合能力弱化,園區(中心)普遍存在物流基礎設施、倉儲設施、貨運場站、堆場建設標準不統一、管理和技術水平落后的現象,增大了無效作業量。大部分建成或在建的物流園區(中心)缺乏明確的目標定位,對于園區(中心)的市場定位、產業定位、功能定位、服務對象定位、園區經營企業的經營方針等問題并沒有很好地規劃,從而導致功能和目標客戶等諸多問題上定位不清,普遍同質化。
四川省物流企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小、散、弱”問題突出,缺乏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為節點提供支撐,第三方物流企業無論是從數目還是從規模上看發展都顯落后。大多數物流企業規模偏小、專業化程度低、管理水平落后、競爭力不強,除少數企業具備一定的倉儲功能,能夠提供較為專業化的物流設備外,大多數企業只有單一運輸業務,不具備多式聯運、進出口貨代等能力,也不能為企業提供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增值業務,服務能力和品質不高。
按照各節點產業布局、交通條件、土地資源等各類要素,合理規劃布局,配置物流發展的設施資源,并對已有的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建立以成都為中心,瀘洲、宜賓為支撐,德陽、綿陽、攀枝花等地為補充的國際物流設施體系。依托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青白江鐵路口岸、青白江集裝箱物流園區,建設四川鐵路國際物流園區(四川無水港);依托瀘州、宜賓水運口岸、宜賓港、瀘州臨港產業物流園區、宜賓臨港產業園區,建設四川水運國際物流園區(四川瀘宜保稅港區);依托雙流航空口岸、雙流國際機場、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成都綜合保稅區雙流園區、成都航空物流園區等,建設四川航空國際物流園區;依托龍泉公路口岸、龍泉物流中心、成都經開區,建設四川公路國際物流園區。
加大對轉運設施、現代化倉儲設施、物流集疏運體系建設的投入,著力提高各種物流通道的承載能力。積極推進鐵路貨運場站標準化改造,推動鐵路與其他運輸方式聯動發展;加強對物流園區(中心)規劃建設和運營的指導,推動物流業實現集聚發展和集約經營;積極推進區域性公路物流中心建設,完善物流功能,提高集貨能力和輻射半徑;支持瀘州港、宜賓港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提高實際吞吐能力。制訂航空、鐵路、公路、內河航運物流作業流程及服務規范,建立考核評價機制,提升港口場站的物流運作質量和水平。
支持已基本建成的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建設與現代物流發展相匹配的信息平臺和商務支持平臺,創新商業模式,提供產業融合、產業鏈延伸等增值服務,實現集聚發展和集約經營。加快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設,完善口岸功能,大力發展保稅物流和國際物流。積極推進主要港口、站場標準化改造,推動公、鐵、水、空多種運輸方式聯動發展,鼓勵發展集裝箱運輸和甩掛運輸。
加快推進節點城市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和經營網點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開展農產品“四進”和農資配送工作,培育發展農村物流市場。開展城市生活物資共同配送試點,助力改善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經濟運行效率。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物流,拓展小件快運網絡,支持快遞企業與網點密集的連鎖企業開展“代存代取”業務合作。
根據物流節點建設實際需要,發揮物流企業、物流行業協會和科研院所的資源優勢,充分利用教學科研資源,實現物流系統的產學研聯動發展,加大物流從業人員的人才培養和培訓力度。鼓勵物流節點城市根據實際情況制訂本區域物流人才激勵政策,引進優秀物流專業人才,重點引進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術方面的復合型人才,為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