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體出現種種不和諧時,中醫治病養生的基本方法是重于“調”,把“不和諧”狀態調整為“和諧”狀態。“調”不是像西醫那樣將不良因子導致的病變臟器拿掉,而是疏導或減壓。當然,這里的病變主要指的是功能性的。
當人體出現種種不和諧時,中醫治病養生的基本方法是重于“調”,把“不和諧”狀態調整為“和諧”狀態。“調”不是像西醫那樣將不良因子導致的病變臟器拿掉,而是疏導或減壓。當然,這里的病變主要指的是功能性的。
中醫能治病的深層原理其實就是“中和”,這個“中和”包括人與自然的“中和”,人體自身的“中和”。中醫的精髓就體現在“中和觀”“和諧觀”上。這點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中就有論述。而《靈樞·歲露論》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體的健康,其實就是人體內在的一種平衡。人體的健康與否,決定于陰陽的是否調和,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人體攝取飲食后,經過脾、胃的腐熟運化,將營養物質運送至全身各處,使肉體增長強壯、使生命活動力旺盛。人體之陰陽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況下,人體就健康。人體陰陽失去平衡后,就會表現出各種癥狀來,古人對癥狀的分類,也是用陰陽來代表和說明的。陽證,又稱為熱證,一般表現的癥狀是:發熱、口渴、脈數(快)等。陰證,又稱為寒證,一般表現的癥狀是:不發熱、口不渴、手足冷、脈遲(慢)等。
人體一旦不能達到平衡,而出現一些所謂的“病態”,這時候中醫就要采用一些藥物來“中和”人體,從而重新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讓人體恢復健康。中藥種類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乎陰陽兩類,從藥性來看:寒、熱、溫、涼、溫熱屬陽,寒涼屬陰。在治療上,總原則是“調整陰陽,以平為期”,這就是治療的基本出發點。
其實,不僅治病上中醫追求一種“和諧”狀態,中醫在養生保健上的思想也充分彰顯了這一理念。中醫學非常重視機體自身的“和諧觀”。《素問·至真要大論》強調:“謹察其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這個“平”就是陰平陽秘,就是“和諧”,就是機體內部的和諧。機體出現病態就是人體內部“不和諧”造成的結果。有些人平素在工作緊張、壓力大、情緒不好、飲食不均衡和生活無規律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導致不良因子(中醫所說的七情、內生五邪、飲食勞逸、痰濕瘀血等)在體內“膨脹”,致使臟腑功能失調。
人體這個“壓力鍋”在無法承受過多的“氣壓”,或“減壓”的能力不足時,肯定得“炸鍋”。比如情緒不好,氣郁化火;或恣食煎炸燒烤之垃圾食品,抑或是過食寒涼與肥甘厚膩之品,礙脾生濕、濕蘊化火。火熱內蒸如燎原之勢,猶如火山噴發,引發痤瘡、高血壓和糖尿病之類的病變。而痰濕內停便是導致機體功能發生異常的“泥石流”,這種病理產物更是高血壓、高血脂的罪魁禍首。機體出現“炸鍋”“火山噴發”“泥石流”等現象的根源不除,疾病自然就會發生。中醫把這個病理過程稱之為陰陽失調或臟腑功能失常,也就是機體出現了“不和諧”的狀態。
中醫積累了幾千年的臨床實踐技能和攻略,用天然藥物組成的方劑,通過祛寒解表、滲濕瀉熱、活血化瘀、理氣散結、化痰祛邪、益氣養血、滋陰溫陽和扶助正氣等方法凈化臟腑環境、協調臟腑關系。或通過針灸、推拿、飲食、精神等療法疏通經絡、調節機體平衡。這是從小處著眼解決現實存在的疾病狀態,展現中醫“和諧觀”在治病養生過程中獨特的優勢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