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易乾/北京市十一學校直升高一學生
2019 年,我開始將政治作為我的選考科目,那便開啟了我和政治的故事。
一開始,我對政治學科的了解是老師上課講知識,同學們小組討論,課下自己完成作業。然而,我與政治老師第一次見面時,老師給我的不是課程安排,而是一張任務單。
當我看到那張任務單時,感到特別新奇和驚訝。雖然在語文學習中接觸過這樣的單元任務式學習,但是政治學科——一個在我印象當中依然是靠“背”來構建知識網絡的學科也采用這種學習方式,我萬萬沒想到。所以,在一開始的學習中,我對于全新學習方式充滿好奇并有一絲不知所措,對于學習的最終成果也不敢有太多設想。
但是,在仔細看了任務單并且聽了老師的詳細解讀后,我便對接下來的學習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通過任務單,我了解了這個單元我們要做什么——通過繪制我國與10個國家的親疏關系圖并配以說明書來理解,國家利益是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從經濟、文化、歷史、政治等不同緯度建構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朋友圈。任務單上的核心能力點,讓我對學習的最終目標有了明確的認識。而任務書上的說明書模板也讓我對一些細節之處如何處理有了初步的設想。我還根據任務書上的學習指南,仿照學習語文的方式,對本單元的學習進行了具體規劃,將幾項任務分成了五大階段,準備用一周的時間來完成。
有了清晰的規劃后,我動力十足,開始進入正式的單元學習。為了給10 個國家與中國的親疏關系進行評級、賦分,我首先需確定評分的維度。我從眾多國家中選擇了一個自己最熟悉的——美國,對它和中國發生的外交大事件進行了搜索,并將他們系統地分成了六大角度。但是這時我發現,為了兼顧所有內容,這樣的分類所涉及的事件紛繁復雜,導致思路混亂。草率的分類讓我后期的部分分析工作出現了各種問題,我意識到只能將其推翻重來。
想到這里,我有些沮喪。但是出于對這個任務的濃厚興趣,我鼓勵自己繼續完成自己的成果。思考之后,我又從剩下的國家當中找了日本,對它與中國的外交大事件也進行了搜索、整理、分類,將其與我對美國的分類進行了對比,最終從五個方面確定評分維度。這一次的維度選擇,讓后期的分析工作變得高效,我不勝欣喜。
確定好了評分維度,我需要尋找評分的依據。我把分類中選出的典型事件單獨拿出來進行分析,如“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企業ZTE 和HUAWEI 開始制裁并頒布相關禁令”的例子。在對事件的分析之后,在其對應維度進行了賦分與評價。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除了分析能力的提升外,我還通過對每個國家與中國之間發生的外交大事件的了解,從根本上更加理解了“國家利益是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與國之間合作的基礎,利益的對立是沖突的根源”這一學科觀點。
成果制作的最后一步,是要歸納國與國之間的建交準則。其實,總結歸納這五條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因為我需要在原來分析的基礎上再提煉。一開始,我沒有一個明確的總結方向。我想,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這么復雜,怎么可能用五句話就說清楚這其中的規則?我不斷地翻看資料,依然毫無頭緒。但我突然發現,我評分的維度恰好是五個不同的維度,能不能以這個部分作為突破口呢?事實證明我的決定是正確的,我在總結完之后,與其他同學共同討論并最終形成了五條綜合性的國與國之間建交的基礎條件,與書上的進行對比之后,發現基本與書上的思路一致,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對這一學科觀點的理解,增加了對它的認同度。
我的最終成果得到了同學們和老師的認可和好評,這是對我政治學習開端的充分認可,也是我繼續學習政治的動力。這種學習方式讓我有一種持續的新鮮感,讓我在學習過程當中不斷地探索新東西,也讓我對未來的政治學習充滿了期待,還讓我消除了對于政治學科的一些偏見。
更重要的,我通過這樣的學習,堅定了我的職業夢想——成為一名外交官,將來為中國的外交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