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群利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更新教學觀念,開發網絡課程,創新網絡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大批高職院校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推動信息化課程的建設與應用,這些信息化課程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實現了學習者廣泛的交互和協作學習,為提高教學效率、提升辦學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就信息化課程的概念和特點,以我校建筑施工企業會計信息化課程建設為例,分析了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信息化課程通過信息化表現學習內容和實施教學活動。其體現“信息化”的特點,充分利用信息的共享性與開放性,構建多媒體化、自主化、協作化的學習情境;包含“課程”的一切特征,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評價和反饋等,不能僅僅是簡單的教學內容的堆砌;教學設計以學習者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習者的能動性,以自主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因此,相應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等也要發生變化,要以學習者為中心考慮問題[1]。
1)課程建設管理機制不健全。目前,雖然絕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進行了信息化課程建設,但實事求是地說,還沒有形成有效的信息化課程建設管理機制。例如,我校建筑施工企業會計信息化課程建設的問題有:學校領導層重視不夠,沒有設置專門的領導機構,課程建設任務職責不明確;經費支持力度不夠,參與課程建設的教職工積極性不高;沒建立課程建設的質量監控體系,缺乏必要的指導和監督;沒有明確的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規定和較好的評價與解決辦法;沒有定期收集、分析、處理教師和學生的反饋意見;線上評價和考核的科學性、公正性不能保證等。
2)教學設計不科學,不方便學習者自主學習。學生主要是通過自學的方式完成信息化課程的學習,因而教學設計就顯得很重要。但是,我校建筑施工企業會計信息化課程建設時,沒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知識背景、認知特點、學習需求、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等實際情況,沒根據人才培養規劃和課程標準對課程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整體的”科學規劃,缺乏必要的教學設計。教師習慣性地從教師的角度考慮課程開發,沿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設置教學環節和步驟,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為中心來考慮各種學習情境和學習活動的設計,不能從根本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建設的信息化課程只是作為一種教師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并沒有真正發揮其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功能[2]。
3)建設內容不標準和不規范。國家對出版物的標準與規范作了很詳細的規定,出版物必須嚴格執行,但國家對信息化課程建設卻沒有相關規定,這給信息化課程的建設造成了混亂。我校建筑施工企業會計信息化課程建設過程中具體表現有:課件、圖片、視頻、音頻、動畫、虛擬仿真等存在侵權現象;概念、引用不嚴謹;語句、詞語、標點符號不規范;文檔和課件的格式、插圖、表格設計、字體、字號隨意;錯別字、漏字、公式錯誤、單位混亂等,這些不標準和不規范的問題,影響了信息化課程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不利于學習。
4)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單調,不能滿足學習需要。信息化課程中的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如文檔、圖片、課件、音頻、視頻,動畫、虛擬仿真等,它是一種立體化課程,旨在克服傳統課程以文檔和課件為主的表現形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但是,我校建筑施工企業會計信息化課程形式還很單調,基本上是課本和教案搬家,沒能充分體現出信息化課程教學的豐富多樣性,真正為信息化教學而設計的超媒體、交互式、智能化學習的內容不多。另外,課程建好后,存在不聞不問,內容沒有及時更新,無法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成果,不能滿足學習者的求知欲和學習需要,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3]。
5)評價與反饋系統不完善。評價與反饋是很重要的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評價和反饋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但我校建筑施工企業會計信息化課程卻沒有設計完善的評價與反饋系統,如評價方法不合理,反饋沒有回應,甚至沒有設置反饋環節,學生有問題不知怎樣解決。
1)建立有效的信息化課程建設管理機制,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實現資源共建共享。首先,建立有效的信息化課程建設與應用管理機制。成立由校領導為首的領導機構,明確參與人員的任務和責權利,投入充足的課程建設專項經費,建立獎懲機制,建立課程建設和應用的質量監控和反饋體系等。第二,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信息化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為了減少重復建設,也為院校間取長補短,應該建立校內和校校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信息化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讓更多的學生和教師有機會分享和應用優質教學資源。
2)加強高職院校教師的教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培訓。信息化課程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組建一支既懂專業又懂教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來實施。但目前許多教師對信息化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持消極態度,究其原因,一方面,許多教師的教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水平較低,不會建設和應用;另一方面,許多教師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信息化課程這個較新的事物認識不夠,對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沒把握。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教師的教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培訓,轉變其教育教學觀念,使教師具備建設和應用信息化課程必備的知識和業務能力,積極投入信息化課程的建設和教學。
3)加強信息化課程的教學設計,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教學設計應該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以自主學習方式為主;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因此,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信息化課程教學設計應該在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認知特點、學習需求、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等實際情況下,運用建構主義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不僅要符合人才培養規劃和課程標準,而且要創設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環境,注重建構學習情景,設置一定的任務或問題,使學習者清楚學習的目的和意義,需要達到的目標、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就會主動搜集學習資源、團結協作、交流分析,最終解決問題并且完善答案。這樣,不但增強了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
4)精心設計信息化課程教學資源,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教學資源是信息化課程的核心內容,必須精心設計、組織、編輯和制作。首先,教學資源要標準、規范,例如:視頻、動畫和虛擬仿真不能侵權,內容表述要科學、精練、準確等;其次,要以合適的形式反映課程全部教學內容,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優勢向學生傳遞資源,要方便學習者理論聯系實際地自主學習;第三,靜態與動態教學資源相配合,突破課程重點和難點,增加視頻、動畫和虛擬仿真等動態資源,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最后,及時更新教學資源,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成果,滿足學習者的求知欲和學習需要,提高教學質量。
5)完善評價與反饋系統。信息化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評價和反饋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修改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評價系統要多元化,包括行業企業專家評價、督導視導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等,做到自我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反饋系統也要多元化,包括行業企業專家反饋、督導視導反饋、同行反饋、學生反饋等,尤其要注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并及時進行解決。信息化課程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修改、優化,才能成為優秀的教學資源,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化課程的建設對推動高職院校的遠程教育發展和教育改革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給師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應重視信息化課程建設中的問題,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改進,確保信息化課程的質量。
[ID:01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