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延生
吉林省一汽總醫院,吉林長春 130011
我國醫療技術不斷進展,醫療器械更新換代的速度也不斷提升,檢驗儀器電子化及自動化升級,精密化程度越來越高[1]。與此同時,臨床對檢驗科室質量控制的要求不斷提升,其檢驗質量關乎于臨床診療方案的制定,對于提升醫院整體診療水平及確保醫療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JCI 屬于醫院質量控制管理中高標準的管理體系,其中危急值管理屬于JCI 實現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JCI標準中提到,臨床檢驗科室中應加強對危急值管理流程的規范,在制定相應應急預案同時,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安全措施,以提高醫療質量,確保醫療安全[3]。在臨床檢驗危急值管理中實施強化管理干預策略,并結合干預前后數據,探討了實踐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在臨床檢驗危急值管理中實施強化管理干預策略,將實施強化管理干預策略前即2017年3月—2018年2月的情況納入對照組,將實施強化管理干預策略后即2018年3月—2019年2月的情況納入研究組,該次研究中兩組收集的危急管理評價指標涉及的科室包括神經內科、心內科、重癥監護室等24 個科室,共開放850 張床位,住院患者 810 例,平均住院時間(8.47±1.26)d,該院護理人員432 名,每日檢查的項目1 950 項,常見的檢查項目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B 超等。
該院自2018年3月起在臨床檢驗危急值管理中實施強化管理干預策略,基于JCI 的實驗室評價標準建立檢驗科管理干預策略,具體內容如下。
1.2.1 成立檢驗危急值管理干預監督組 針對檢驗科的JCI 標準,制定以質量持續改進為目標的監測指標及標準,成立檢驗危急值管理干預監督組,任命至少2 名中級職稱以上醫師為監督組組長,每月檢查危急值應答速度及記錄準確情況,以了解檢驗科干預策略實踐效果[4]。對于不符合質量控制標準的,應及時探究不達標原因,組織組員探討,并提出解決策略加以改進,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解決問題。
1.2.2 明確檢驗科危急值項目以及標準 危急值標準的制定應在JCI 標準基礎上,根據醫院實際情況,與臨床科室討論決定,以確保危急值符合臨床實際診療情況[5]。危急值項目及標準制定后,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醫療技術發展,持續、動態改進的過程,年末評估危急值的設定是否符合臨床實際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調整,以符合臨床需求。
1.2.3 規范檢驗科危急值報告體系 以往檢驗科多采用人工操作模式,在發現危急值后進行報告,危急值的管理效果往往不滿意,尤其是門診、急診的危急值管理流程不及時,或上報比例過低,還容易出現漏登記、漏報告情況,造成不能及時向臨床反饋,甚至造成醫療風險情況的發生。因此,檢驗科在實施危急值管理干預的同時,還需加強完善危急值的報告制度,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組織科室內檢驗醫師學習危急值指標、范圍、臨床意義等,以及危急值指標出現可能產生的風險,提高檢驗醫師的危急值重視程度及風險意識,指導醫師在發現危急值后,采用規范語言上報,可制定危急值報告規范,以確保溝通效果。
1.2.4 制定網絡危急值報告的標準流程 在人工危急值報告的基礎上,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方案,建立危急值網絡監控體系,輸入危急值的指標及范圍,在出現危急值時主管醫生能夠及時發現并處理,減少漏報等情況的發生[6]。JCI 標準下的危急值報告進一步保障了患者的醫療安全,醫院也需在制定人工上報流程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網絡危急值報告體系。在JCI 標準中還提到了檢驗科室在發現危急值后,應盡量縮短危急值應答時間,并與主管醫生進行有效的溝通,避免因檢驗科室工作繁忙導致的漏報情況出現,以確保患者及時得到有效處理,減少醫療風險事件的發生。
1.2.5 危急值網絡信息化監控體系的應用 在該院信息中心的協助下,建立危急值網絡監控體系,自動監測臨床指標的危急值出現情況,采用紅色特殊標注,以提醒臨床檢驗人員注意,檢驗人員核準無誤后,立即向臨床科室匯報,并將相關信息以微信形式發送至主管醫生,等待臨床回饋及評價,若15 min 未收到臨床回復,則網絡監控體系對主管醫生加以提醒,科室內辦公系統的其他醫生也會收到提醒信息,待醫生確認報告無誤后,記錄在案并及時處理[7]。檢驗醫師將回饋及處理意見輸入系統后,危急值處理系統解除警示,監控體系的應用確保了檢驗與臨床溝通的有效性。
1.2.6 危急值處理流程資料的保存 在對危急值管理的過程中,應保留整個監測、報告過程的記錄,如上報人員姓名、電話、主管醫生信息、患者病歷等,還應包含具體的危急值項目及指標水平,溝通時間、溝通準確性、相關人員簽名信息等,通過資料累計為日后檢驗人員培訓及帶教,提供真實的案例資料,對于學術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整合性分析并比較強化管理干預策略實施前后兩組的危急值資料,包括危急值應答正確率(應答數/危急值數×100.00%)、平均應答時間、危急值記錄合格率(合格例數/總檢查數×100.00%)。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危急值記錄合格例數及比例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平均應答時間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 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強化管理干預的研究組,危急值應答正確率、危急值應答合格率分別為95.66%、92.73%,較對照組91.63%、90.80%的指標水平均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平均應答時間達到了(11.47±2.62)min,研究組實施強化管理干預后,平均應答時間縮短至(8.39±1.26)min,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施危急值強化管理干預前后情況比較
檢驗科危急值的強化管理干預策略包括檢驗科危急值報告體系完善、管理流程優化、確保與臨床溝通的有效性等,通過有效干預策略的實踐,避免因管理、溝通因素導致的風險情況,構建完善的危急值檢驗及報告網絡體系[8]。建立危急值報告制度體現了醫院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檢驗醫師以及臨床醫護人員在患者溝通過程中,通過信息分享及協助,確保了患者出現危急值的信息在第一時間反饋至臨床,從而臨床能夠迅速采取相應處理,對于患者取得良好的診療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檢驗危急值管理干預策略不但充分關注了患者的醫療安全,還充分體現了醫療信息化管理的應用,包括數據分析、信息收集等,有助于進一步改進醫療質量及安全。檢驗危急值管理干預監督組的成立,實現了對整個流程的監控作用,并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應變措施,通過對危急值資料管理及監督,有助于及時發現流程存在問題,并予以針對性改進,如:檢驗科為縮短應答事件,不斷優化上報流程,規范網絡管理體系,其目的不僅是為了有效通報,更是為了確保醫師在明確危急指標后,能夠立即采取相應措施處置。
為進一步提高危急值管理的有效性,該次研究探討了危急值強化管理干預實施后的效果,結果顯示,實施強化管理干預的研究組,危急值應答正確率、危急值應答合格率分別為95.66%、92.73%,較對照組均明顯提高(P<0.05); 研究組實施強化管理干預后與對照組比較,平均應答時間縮短至(8.39±1.26)min(P<0.05)。說明通過對檢驗人員的培訓、危急值管理流程的完善、危急值網絡信息化監控體系的應用等,提升了檢驗醫師對危急值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管理水平,每年年末評估危急值的設定是否符合臨床實際情況,并根據臨床加以調整,有助于確保危急值的設定符合臨床需求,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綜上所述,基于JCI 標準的檢驗危急值管理干預策略實踐效果良好,有效提高了危急值應答合格率,縮短了應答時間,對于提升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