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艷華 編輯/蘇二
陰道炎是陰道黏膜及黏膜下結締組織的炎癥,是婦科門診常見的疾病。由于解剖學及生物化學特點,女性陰道對病原體的侵入有自然防御功能;當陰道的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壞或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則病原體易于侵入,導致陰道炎。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外陰、陰道瘙癢,陰道分泌物增多。
每天沖洗是不是就會預防陰道炎的發生呢?得了陰道炎是不是洗洗就好了呢?婦科門診經常會遇到有些本來只是外陰稍有不適或輕微白帶異常的患者,自行在藥店購買了各種洗液,希望洗洗就好了,結果反而是越洗越糟糕。正常女性陰道內有多種微生物存在,這些微生物之間形成生態平衡,并不致病,其中乳桿菌、雌激素及陰道pH起到重要作用。過度的陰道沖洗會使陰道的菌群紊亂,打破了局部的酸堿平衡,影響了陰道的自凈功能,使陰道更容易被細菌感染。而盲目的沖洗也會使致病菌產生耐藥,癥狀反而越來越嚴重。
滴蟲性陰道炎是由陰道毛滴蟲引起的陰道炎癥,也是常見的性傳播疾病。由于男性感染滴蟲后常無癥狀,易成為感染源。主要癥狀為陰道分泌物異常及外陰瘙癢,可伴有灼熱、疼痛、性交痛等,檢查見陰道壁充血、水腫,分泌物為稀薄膿性、黃綠色、泡沫狀、有臭味。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是由假絲酵母菌引起,也稱為外陰陰道念珠菌病、霉菌性陰道炎。假絲酵母菌除寄生于陰道外,也寄生于人的口腔、腸道,一旦條件適宜可引起感染。這3個部位的假絲酵母菌可互相傳染,少部分患者通過性交直接傳染。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灼痛、性交痛以及尿痛,嚴重時坐臥不寧,分泌物為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樣。本病的發病率比較高,據統計,約75%婦女一生中至少患過1次,45%婦女經歷過2次或2次以上的發病。

細菌性陰道病為陰道內正常菌群失調所致的一種混合感染,由于陰道內乳桿菌減少、加德納菌及厭氧菌等增加所致。主要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加,魚腥臭味、質地稀薄,可伴有輕度外陰瘙癢或燒灼感,但陰道檢查無炎癥改變。妊娠期感染細菌性陰道病可造成胎膜早破、早產等不良妊娠結果,所以任何有癥狀的孕婦均需接受篩查及治療。
老年性陰道炎為雌激素水平降低、局部抵抗力下降引起的以需氧菌感染為主的炎癥。常見于自然絕經或人工絕經后婦女,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外陰瘙癢,常伴有性交痛。
嬰幼兒陰道炎因嬰幼兒外陰發育差、雌激素水平低及陰道內異物等造成的繼發感染所致。主要表現為出現陰道膿性分泌物及外陰瘙癢。
由于女性外陰陰道與尿道、肛門毗鄰,局部潮濕,易受污染,即使沒有性生活,如果不注意個人衛生也會感染陰道炎。此外,長期使用抗生素,抑制陰道乳桿菌生長,以及機體免疫力低下,都可引起陰道炎癥。
正常婦女陰道分泌物為無色、無味、透明,無外陰刺激癥狀。如果陰道分泌物量增多,顏色改變,并伴有外陰瘙癢、灼痛等癥狀,需及時就醫。此外,子宮頸炎癥等疾病也可導致陰道分泌物增多,因此對陰道分泌物異常者,應做全面的婦科檢查。
觀察陰道分泌物的變化,進行初步自檢,及時去醫院就診治療。
陰道分泌物色黃或黃綠,如膿樣、有異味,伴有外陰瘙癢,一般由病原體感染所致。
血性分泌物:排卵期前后出現血性白帶是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暫波動,使部分女性的子宮內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脫落,引起少量陰道出血,這種情況多數為生理現象,一般無需治療。
接觸性出血:宮頸炎癥、宮頸息肉或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患者易出現性生活后少量陰道出血或白帶中帶血。
無規律的血性白帶:表現為白帶增多、血性或不規則陰道出血、月經淋漓等,可能為子宮內膜息肉、黏膜下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宮頸癌等疾病,需到醫院行常規的婦科檢查、宮頸細胞學檢查和婦科B超。
水樣分泌物:量時多時少,如淘米水樣或者是透明黏液樣,伴有惡臭,可能是慢性炎癥引起,比如子宮黏膜下肌瘤伴感染,輸卵管、子宮內膜炎等。此外,還需警惕輸卵管癌或者宮頸腺癌。
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堅持健康的生活理念,注意個人衛生。注意飲食,控制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
穿著寬松、透氣的棉質衣褲,避免穿著緊身衣或化纖內衣。勤更換內衣內褲,保持外陰清潔干燥。洗浴時采取淋浴,避免每天使用洗劑沖洗陰道。經期勤換衛生巾,避免經常使用衛生護墊。勿隨意服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調。糖尿病患者要嚴格控制血糖。陰道炎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避免反復感染。
由于陰道炎的炎癥類型繁多,且多由不同的病原菌所致,因此在治療期間需根據不同的病原體和炎癥類型采取針對性抗菌治療。
同時,還可配合中醫藥治療,提高療效。陰道炎屬于中醫學“帶下病”范疇,病因責于濕邪,治療時主要以清熱祛濕為主,佐以止帶、止癢。通過中藥外陰熏洗、陰道局部上藥等方法,起到抑菌、抗炎、抗病毒、止癢作用。對于頑固性、復發性陰道炎,我們結合患者全身癥狀、舌脈等進行全面分析,采用個體化的中醫中藥綜合治療方案,調理患者體質,增強局部免疫力,抑制腺體分泌,調整陰道內環境,從而促進炎癥消除,防止炎癥反復發作,解除女性的難言之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