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敏(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自2003年中國有關部門發布權威年度數據以來,可以看到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實現14年連續遞增。至2015年時,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達到1456.7億美元,首次位列全球第二。雖然2008年發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但我國位次仍由17位前進至第5位,可以看到2008年,OFDI流量首次突破500億美元,雖然2009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流量較上年下降了43%,但我國2009年的OFDI較上年增長1.1%,在挑戰和機遇并存的背景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仍舊保持較快發展(見表1)。
中國的OFDI行業十分多元化。大多聚集在采礦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等。2010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覆蓋了國民經濟所有行業類別。
由表2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逐年遞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金融類相比非金融類要少的多,金融類占比少數,非金融類幾乎占比7成,近乎8成,在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占比92.4%,而金融類只占比7.6%。
以下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分布較大的6個行業。這6個行業基本占當年對外投資總流量的7成,8成,甚至9成。由表3可知,在這6種行業中,商業服務業占比最大;前期,采礦業占較大比重,但是從2014年起,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低迷的影響,其占比越來越少;而房地產業自2006年起,其占比就在逐年增加,按照現在的社會局勢來看,房地產業仍舊會維持一個上升勢態(見表3)。
中國境內投資者在全球多個國家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簡稱境外企業),分布在亞洲,拉丁美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從2003年至2016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越來越大,2015年末,中國對亞洲地區的投資首次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83.7億美元,流向拉丁美洲地區的投資相對來說就比較少,在2016年末時,投資僅為272.3億美元。而大洋洲地區投資最少,從未突破百億美元,最高也才達到了43.4億美元(見表4)。
由圖1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有限責任企業的占比十分大,從2008年起已經突破了50%,在2015年末,有限責任企業的占比達到67.4%,但是在2016年末,其占比下降至43.2%,這也是自2003年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有限責任企業投資主體的占比比前一年有所下降。2003年和2004年這兩年內,國有企業的占比最大;從2003年起截至2012年,有限責任企業的占比排在第一位,國有企業的占比緊隨其后,排在第二位。從2014年起,有限責任企業排位仍舊是第一,但是私營企業的占比超過了國有企業排在第二位。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原有的投資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資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的新格局。但是現行的投資體制還存在很多問題,如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未達到充分發揮等等,下面筆者就將具體介紹中國對外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外投資區域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投資主體結構單一

表1 2003~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概況 單位:億美元

表2 2006~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概況 單位:億美元
區域結構不合理,呈現出明顯的區域集中的特點。由上文可知:中國在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占比較大,往往超過六成,更有甚者達到八成以上;此外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集中分布在中國香港,開曼群島和英屬維爾京群島這三個區域。這種集中式的投資往往會造成一些企業重復設點,造成企業間的競爭加劇。
產業結構不合理,過于集中化。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集中在租賃商商務服務業、采礦業、批發零售業、制造業和金融業等。這種投資比較偏重于原材料等低科技含量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缺少對信息技術和技術服務等技術密集型、高新技術產業、高層次服務業的投資。這種投資結構會減緩中國相關產業的升級進步,降低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表3 2003~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流向較大的行業的情況 單位:億美元

表4 中國境外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的地區構成 單位:億美元
主體結構較為單一。大部分來自國有企業和有限責任企業,2003年至2005年,國有企業的占比相對較大,達到30%以上,但是此后,國有企業的占比一直下降,一直至2016年末的5.2%;而有限責任企業的占比處于增長趨勢,由2003年的22%升至現在的40%,50%左右。這種單一的投資主體結構使得對外直接投資面臨較大的風險。
2.企業對東道國的法律制度,商業文化不熟悉、企業的海外社會責任缺失
從國際經濟發展實踐看,不同國家有關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和法律各不相同;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不同國家會對相關的投資政策和法律進行適度調整和變更,這無形中增加了“走出去”企業的投資風險。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企業國際化水平和能力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對國外法律的本土化特征認識不到位,面臨較大的法律風險和挑戰。而且世界文化各不相同,并購企業所在國家的商業文化差異也會給中國企業并購帶來很大的障礙和困難。
而且有部分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缺失,擾亂海外市場的商業規律。有的企業為了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故意降低價格,進行惡性競爭;有的企業也會偷工減料,降低生產成本,枉顧合同條款。
1.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質量較低,數量少,占全球份額較少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跨國性指數(TNI)衡量中國的對外投資質量和水平,當前中國跨國性較強(TNI超過20%)的企業十分少;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構建的“中國企業國際化評價體系”,主要依據是投資效率、海外人才、海外市場、社會責任及產業鏈并購等指標,核算的結果是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普遍較低,特別是員工國際化、管理層國際化和董事會國際化等程度普遍較低。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比一直較低。雖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量一直在增加,但是規模與傳統的對外直接投資大國有很大差距,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由此可見,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仍然期望可以有達到質的飛躍的那一天。
2.國際政治經濟風險因素加大、保護主義盛行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以來,國際政治、經濟、外交形勢變幻動蕩,世界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風險和不穩定性,這也導致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困難重重。我國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經常面臨著東道國政局不穩定、匯率大幅度變動、法律制度和市場環境差等問題,這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而且現如今全球資源競爭日益白熱化,而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在全球范圍對戰略資源的控制與布局,新興大國也在加緊搶占全球資源,這勢必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造成很大的阻礙。所以,很多國家都會設置各種障礙和借口阻止國外資本進入本國的資源領域。這會對我國的“走出去”戰略形成很大的限制。
到目前為止僅有1985年外經貿部制定的《關于在國外開設非貿易性合資經營企業的審批程序和管理辦法》和1989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的《境外投資外匯管理辦法》,還沒有一部關于進行國外直接投資的法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一直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因此國家應盡快制定明確投資主體、投資權責、投資產業、投資方式等方面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對外投資企業的權利和義務,維護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利益。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公報》
另外政府要健全服務保障體系。國家可以設立專門的機構搜集各個東道國的信息,包括投資環境、市場狀況、文化習俗和法治規范等方面的,以此提高規模效益,減少跨國企業的搜尋成本。
而且還要優化管理體制。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協調商務部,發改委,財政部和外匯資產管理局等各個管理部門,高效配合,大大的提高審批時間。
對外直接投資對跨國經營人才在貿易、管理、外語、法律、風俗、財務、營銷、金融等各個方面有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這樣的專業性人才十分匱乏,企業融資困難重重。
因此要大力開展人才強國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加強基礎教育,還要加強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而且要鼓勵企業提高創新能力,提高品牌意識,提高企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