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倩倩 李自強(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隨著安徽省“十三五”戰略規劃的持續推進和實施,全省經濟發展實力明顯加速,安徽全省生產總值由1998年的2542.96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7518.67億元,實現了巨大的跨越。從各產業來看, 2017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占安徽省國民經濟的比重為9.5:49:41.5。由產業結構比可以看出,安徽的主導產業仍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速較快,但比重較少,發展空間還非常廣闊。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安徽省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供給側改革,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上來以促進安徽省經濟持續健康、平穩有機發展。
產業結構由兩方面構成,一是對國民經濟的各個主要產業進行比例分析,二是針對各產業進行具體的內部分析,以此描繪產業結構脈絡。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就是針對生產力發展不足和經濟效率低下問題提出的對策,通過一系列的產業調整來實現產業結構從不合理到合理化,從低級形態到高級化的轉變。
通過對安徽省三大產業之間的對比關系以及各產業內部之間具體的數據關系進行分析,促進經濟系統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為制訂安徽省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升級政策提供一定的幫助。
2009年以來安徽省產業結構較以往產生了顯著地變化,第一產業占 GDP 的比重由 14.86% 下降到2017年的 9.56%,下降了 5.3%,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由48.75%、36.39% 到2017年的 47.52%、42.92%,第二產業下降了1.23%,相比較而言,第三產業上升了6.53%,第三產業上升幅度較大。由表 1 可知,自2009年以來安徽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所占比例逐年變動,從最開始的第二產業占據了接近一半經濟總量,到目前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接近持平的比例。安徽省產業結構已經穩步發展為以第二產業為中心,第三產業為經濟增長點,第一產業為基柱產業的產業結構,根據圖表可以看出,安徽省的產業結構已經開始向合理化和高級化邁進。
安徽省工業產業結構中農副食品加工、生產業、電能、熱能生產和供應鏈業,電氣機械和器械制造業等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較大,而其他工業行業的產值比重較小。工業可劃分為三大門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輕工業和紡織工業在內的一系列生產制造業;原材料型產業包括鞍鋼、銅陵有色金屬制造業和一些石化能源企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包括汽車工業、家電工業、電子工業等,數據顯示(見表2)基礎原材料產業在安徽省工業經濟中所占比重呈現下降趨勢,但仍然處于優勢地位,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由 2005 年的 22.91% 上升到 2017 年的 34.68%,上升幅度較快,尤其是汽車制造上升較快。此外,工業行業的各個產業集中度不高,沒有形成規模化,缺少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
由于歷史、地理等因素,長三角地區與安徽地區歷來聯系緊密,近年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導致長三角部分產業逐漸向原材料以及勞動力更加廉價的安徽地區轉移。安徽省多個地區成為長三角產業鏈下游重要支柱,承擔了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的生產制造環節,兩個地區之間形成了一種緊密聯系的創新協同發展。

表1 安徽省2009—2017年三次產業構成

表2 安徽省工業產業分類比重
對于安徽省內一些發展相對于合肥、蕪湖較差的城市,如六安、亳州等地,由于人口眾多,土地價格相對低廉,農村可利用土地多,可以承接長三角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如富士康等代工廠或服裝制造業等。另外由于安徽省部分城市對于環境立法不嚴,當地領導難免會出現僥幸心理,以經濟效益為重,忽視企業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大規模引進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這類以環境的破壞來換取經濟發展的做法不可取也不能取。
對于經濟相對發達一些的如省會城市合肥和蕪湖、馬鞍山等可以注重產業質量,因其本身勞動力成本就不低,城市發展較快,可以選擇一些技術型和資本型的產業,來改善安徽省第二產業工業的內部比例關系,從而實現安徽省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飛躍,有利于承接的轉移產業形成產業鏈,以更低的人力、土地、物料成本獲取最大化的利益,來進行產業擴張。安徽省作為毗鄰江浙滬的中部省份,理應抓住長江三角洲部分產業轉移的時機,政府各部門做好政企溝通工作,為產業落地提供便利。不僅可以加快產業落地后吸引人才、提高當地就業率,也可以促進當地政府改善政府形象,完善政府與企業的合作機制的健全完善。承接長江三角洲的產業轉移不是簡單的建廠房、招工人,更要有健康完善的承接環境。對于轉移產業不能只以經濟效益為第一位,應該積極學習產業技術,產業管理理念,爭取發展一批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安徽本土產業,從而推動安徽實現與長三角洲經濟圈的完美融合,打造百姓安居樂業、產業蓬勃發展的皖江示范區。
隨著“十三五”規劃的實施,安徽省第三產業發展呈現了良好態勢,但仍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第三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能。因此,在安徽省的經濟發展中要依靠自身地理地位的優勢,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物流倉儲業,成為全國重要的戰略交通樞紐,連接西部和沿海城市的必經之路。發展旅游餐飲業,將黃山、九華山等一系列著名景點推向全國,打造一批旅游示范城市。通過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提高各地區的就業率,讓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促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升級。
安徽省特別是合肥市作為家電產業的集聚地,擁有相對廉價的勞動力,發展潛力巨大。現有的制造業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互聯網+制造業”是新時代下的獨特產物,綜合利用了多種新興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等,提高了生產指導效率,也改善了消費者與生產商的溝通交流方式。安徽省要抓住互聯網發展機遇,改造升級產業結構。
新時代是創新的時代,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發展。面對各種新興行業,安徽省應該大力扶持創新企業,營造創新氛圍,來促使產業結構向增長型結構轉變。如大數據和云服務產業,這是安徽省產業結構轉型必須搶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板塊,應該積極構建數據資源、數據應用軟件、數據挖掘等完整的大數據產業鏈,同樣要重點開發各類云計算服務,力圖使安徽省成為國內云計算數據中心基地。
在“十三五”規劃的實施進程中,安徽省的主導產業仍然以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為主,同樣,其經濟增長仍過多的依靠資源和物質帶動,單一的產業結構導致這些行業的發展空間不足。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安徽省必須抓住機遇,承接長三角洲產業轉移,貫徹供給側改革,進行政策機制的創新改革,激發安徽省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重視科學技術的推動力,在保障基礎產業的發展前提下,全力發展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發展綠色低碳環保的經濟,打造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