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孟揚(上海市格致中學)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奧肯率先發現了周期波動中經濟增長率和失業率之間的經驗關系,提出了所謂的“奧肯定律”,即GDP的增長趨勢與失業率成反向關系,從而這一經驗認識上升為“定理”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一個普遍共識。鑒于真實世界的復雜多變,這一定理是否具有普適性呢?眾所周知,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國情,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一定理是否成立?這就需要我們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出發來進行驗證,從而更好指導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經歷了從高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從圖1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經濟增長率從兩位數增長逐步進入到個位數增長的時代,從2010年的10.64%逐步降低到2018年的6.6%。與此同時,國內生產總值持續保持增長狀態,繼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50萬億元大關之后,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則突破90萬億元大關,經濟總量繼續保持世界第二。雖然經濟增速從高增長逐步轉變為中高速增長,但國內生產總值卻保持持續增加。這表明,中國經濟已經從高增長階段步入到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新階段。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而言,保持就業的穩定無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會引發對失業問題的擔憂,因為按照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經濟增速的下降必然伴隨著失業率的上升,從而引起一系列負面影響。但從中國失業率變動的情況來看,除個別年份外,城鎮登記失業率基本穩定在4.0%左右,如圖2所示。如果用調查失業率的指標來看,失業率也并沒有超過5%,總體表現出相對穩定的態勢。同時,從近年的就業人口的總量來看,依然保持了較高水平,連續6年超過1300萬人,2018年就業人數達到1361萬人,如圖3所示。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出現了與奧肯定律并不一致的情況,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背離情況的發生?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分析。
我國經濟發展總體上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在從高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過程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而引發了產業結構性變化導致的就業人口的顯著差異。從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劇減,第二產業人數緩慢上升,這是一個一般的發展中國家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化國家的內生性變化的必然結果。但在2006年至2016年期間,第三產業吸納就業人數出現明顯增長趨勢,尤其是在2012年到2018年,第三產業吸納的就業人數急劇上升,其幅度遠超第二產業吸納的就業人數。第三產業之所以發生就業人數的顯著變化,我們可以從表2的中國第三產業的部分行業法人數量變動找到答案。一般來說,法人數量的增加與吸納就業人口數量是呈正相關的,即法人數量越多的行業表明吸納人口的數量也呈增長的態勢。
從表2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這幾年間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法人數量增長8.5倍左右,金融業法人人數也翻了一番,而其他行業法人增長率普遍相對較低。正如表1所示,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吸納就業人數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出現了下降。同時,近年來就業人口的增加基本上都是被第三產業所吸納,因此經濟增長和失業率關系出現反常的真正原因是來自第三產業內部結構調整所引發的。近年來,在第三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大批諸如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型經濟業態,涌現出阿里巴巴、餓了么、美團點評、拼多多等新型服務業,這些新型服務業發展迅猛,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例如,阿里巴巴集團,是一家提供電子商務在線交易平臺的公司,業務包括B2B貿易、網上零售,購物、第三方支付等。阿里巴巴本身有員工3萬人,同時,通過淘寶網、淘寶商城等網絡平臺,帶動上千萬家商業入駐其上,進而帶動上千萬就業者。2013年11月正式成立的美團外賣,按照其在《2018外賣騎手就業報告》中所提到的,直接帶動了270多萬騎手獲得收入。實踐證明,GDP增長率的下降本應該伴隨大量失業,但第三產業的結構性變化,即大量新經濟形態的出現,在吸納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轉移來的就業人口的同時,本身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從而為經濟增速下滑帶來的失業人口實現了再就業,從而在統計指標上反映出了失業率的穩定。

圖1 中國經濟增長率與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2009-2018

圖2 2006-2018失業率與GDP增長率折線圖

圖3 近五年城鎮人口就業增長人數(萬人)
要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來研究中國的經濟問題。奧肯定律是從美國的經濟發展的實踐所得出的一種經驗認識,這種認識被實踐證明并不適合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實踐。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具有特殊模式、特殊道路的國家而言,必須要從本國的基本國情出發來研究問題,得出的結論才能夠更好指導當前的經濟發展。“削足適履”式的拿來主義對于當前的中國經濟發展是有害的,需要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中不斷總結新經驗,才能夠更好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

表1 中國2006-2018偶數年三次產業就業變動情況一覽表

表2 中國2005-2017部分行業法人數量變動
我國是一個人口基數龐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水平和科技水平需要不斷提高,仍需不斷穩定優化第一產業,增加勞動效率;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仍然要大力發展第二產業,發展實體經濟,建設一個更加高質量的工業體系,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一個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促進第三產業進一步實現專業化發展,確保第三產業更好服務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通過三次產業的聯動發展,實現三次產業的更高水平的發展。
實踐證明,如果沒有優化的產業結構,我們可能會出現大量的失業人口,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人力資本的積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如今中國老齡化嚴重,勞動力嚴重不足,這對于未來發展將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因此,應該注重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以促進產業升級與生產力的發展。同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人口質量、加大教育投資和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從而為將來產業的創新、結構的變動、質量的提高和體系的完善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