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蓉
1979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黃山之巔發表了著名的“黃山談話”,指示“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寄望黃山成為“全國最富的地方”。40多年來,安徽黃山人民勵精圖治、砥礪前行,黃山市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實現了皖南山區小城向世界旅游名城的跨越。目前,對照安徽省特別是江浙滬蓬勃發展的態勢,黃山還遠未成為全國最富的地方,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
2018年10月25日,杭州都市圈第九次市長聯席會議正式審議確認浙江衢州與安徽黃山加入杭州都市圈合作發展協調會,黃山也成為杭州都市圈唯一的外省城市。全面“融杭”是黃山市委、市政府新時代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度、搶抓機遇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借力突破、借勢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必由之路。
明清時期,徽州商人創造了“無徽不成鎮”“鉆天洞庭遍地徽”的神話。隨著徽商的興起,徽商血脈里世代相傳的文化基因從一株破土而出的嫩芽逐漸長成為一棵巍然矗立的大樹,這棵大樹就是徽商精神。又因駱駝這種生物具有的善饑耐渴、負重致遠的特質與徽商精神十分契合,所以又稱其為“徽駱駝”精神。在黃山市全面“融杭”的今天,“徽駱駝”精神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代以前,徽州地區“道途梗阻,交通乏便”。境內山巒疊嶂,“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半莊園”,農耕發展的空間十分有限。古徽州人因生計所迫而經商,經常是“十二三歲,往外一丟”,“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商不受狹隘的地域限制,眼光向外,用開放的姿態和氣度毅然走出深山,闖蕩四海。他們沿著長江和運河,遠至海島,深至沙漠,只要有一線商機,就有徽商辛勤開拓的身影。其商業活動不僅遍布全國,而且走向世界,徽商在日本五島等東南亞各國建立起商業王國,稱雄明清商界數百年。
徽商絕大多數是小本起家,由于經驗有限,受市場變化等影響,常常遇到各種失敗與挫折,但他們心志專一,百折不撓,執著追求,永不言敗。歙縣商人許尚質晚年時曾感慨:“間自念囊入蜀時,迷失道,謳樓扳巖谷,行冰雪中,至今使人毛諫骨豎。”[1]其中艱辛困頓可以預想見。但是,徽商從未放棄,“一賈不利再賈,再賈不利三賈,三賈不利猶未厭焉”[2],其中一個典型代表就是明代歙縣商人江遂志。他從商之初屢屢受挫,年過半百仍“盡棄其產,往來金陵、淮揚諸鹽地”,憑著堅定信念和頑強毅力,最終獲得了成功。
徽州文化是以儒家傳統文化為內核的。生長在徽州大地的徽商商業活動中奉行的商業道德是仁心為質、誠信為本,講究以義取利。對商業道德的尊崇極大提升了徽商的信譽,贏得了顧客和市場。與此同時,鞏固了徽商商幫的團結,為徽商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清代歙縣鹽商吳嵩堂臨終時殷殷囑咐后人:“我祖宗七世溫飽,惟食此心田之報。今遺汝十二字: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親好人。”清代黟縣大商人舒遵剛常告誡人們:“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3]
徽商因地制宜,因時變通,不為正統思想所束縛,走出了一條“寄命于商”的新路。他們飽受寒暑之苦,頻歷風波之險,輾轉數千里,支撐他們走下去的是內心對自己從事的商業活動意義和價值的肯定,及由此產生的人生在世“不為良相、即為良賈”的普遍心理期望。這是對“以農為本”的儒家正統思想的重大突破。在長期的商業活動中,徽商還創新了商業運營模式,采用了會票制、合股制、伙計制等新制度,實現了商業功能的新突破。
因血緣和地緣關系形成的鄉誼觀念和宗族意識深入人心,形成了徽商以眾幫眾、相互提攜的傳統。外出謀生經商,徽州人時常是同族或同地的人三五成群結伴而行。他們有著強烈的患難與共的意識,逐漸結成了牢固的團體。隨著商業規模的擴大,族人的投奔和主動吸收,徽商逐漸形成一個個以血緣、地緣、人緣為紐帶的商幫。他們通過會館、商會互通商業信息,共享商業經驗,以眾幫眾,相互扶持,團結協作,為徽商的普遍成功奠定了基礎。
筆者于2019年7月至10月對黃山民眾“徽駱駝”精神傳承現狀作了相關田野考察。本次考察選取黃山市籍民眾,以休寧縣、屯溪區、歙縣的居民和長期居住在外(主要為江浙、上海)的黃山人為考察對象,涵蓋大中學生、公職人員、企業員工、農村人員等多種身份,18周歲至74周歲多個年齡層次。通過分層抽樣,采用問卷、半結構式訪談等手段,共考察對象127名,發放問卷340份,回收有效問卷320份。
考察分為三個層面:認知行為層面,主要包括黃山民眾對“徽駱駝”文化的了解程度、了解途徑、自覺運用情況;情感興趣層面,主要考察黃山民眾對“徽駱駝”文化的興趣度與親近感、自豪感;傳承態度層面,主要考察黃山民眾對傳承“徽駱駝”文化意義的認識及傳承的態度。
考察結果顯示,黃山民眾“徽駱駝”精神傳承總體狀況表現積極,在徽州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之下,黃山民眾基本上對“徽駱駝”精神持肯定態度。但是,在全球化浪潮和工業文明的沖擊下,部分黃山民眾對“徽駱駝”精神淡然漠視,價值選擇上茫然無措,認知行為、情感興趣、傳承態度三個層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令人擔憂。
黃山市加入杭州都市圈,使黃山人民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然而,機遇不等于現實。傳承好、弘揚好“徽駱駝”精神,充分發揮“人”的力量,是把機遇轉化為現實發展的關鍵。傳承發展“徽駱駝”精神,就必須提升黃山民眾對“徽駱駝”精神價值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民眾對“徽駱駝”精神生命力的堅定信念,讓廣大民眾真正認識到,“徽駱駝”精神并未過時,它是徽州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徽州祖輩先賢豐厚的精神饋贈,也是我們不忘本來、開辟未來,實現全面“融杭”的不竭動力。
必須敢于破舊立新,就像當年的徽商一樣,不囿于自己家鄉的小天地,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生活走出去;必須大力弘揚眼光向外、外向經營的“徽駱駝”精神,擯棄小富即安、居家過日子的傳統觀念;大力弘揚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徽駱駝”精神,放棄“手捧苞蘆粿,腳踏一盆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小富則滿意識;大力弘揚勇于探索、敢為人先的“徽駱駝”精神,走出循規蹈矩、怕擔風險的思想禁錮;大力弘揚誠信為本、相互扶植的“徽駱駝”精神,克服各自為營、不愿抱團發展、做大做強的小農意識。以新時代“徽駱駝”精神提振信心、凝聚力量,增強黃山人民的責任意識、憂患意識、發展意識、創新意識,全面實現思想“融杭”。
必須大力弘揚百折不撓、誠信為本、勇于探索、以眾幫眾的“徽駱駝”精神,緊密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工作實際,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謀發展之路、獻發展之策、出發展之力,持之以恒抓落實,埋頭苦干促追趕。要充分發揮黃山民眾的集體智慧,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付諸真抓實干的行動,決不能被動應付、走走過場,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必須主動出擊,積極與先進地區聯系對接,把“融杭”工作切實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不斷把“融杭”引向深入。
必須大力弘揚心志專一、百折不撓的“徽駱駝”精神,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看準了的事情就要堅定不移一步一步推向前進。要發揚眼光向外、開拓創新的“徽駱駝”精神,著力解決“融杭”實踐中面臨的各種問題,高效率地推進和完成“融杭”任務。一方面,用“徽駱駝”精神提振“精氣神”,激勵黃山民眾激情干事、積極創業。面對困難和矛盾時不敷衍塞責、不推諉扯皮,而是直面問題、迎難而上、找準癥結、積極解決。另一方面,用“徽駱駝”精神提升執行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既主動進取、盡力而為,又尊重客觀、量力而行,在學思踐悟中練就真本領,在知行合一中全力“融杭”。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傳承發展“徽駱駝”精神、推動黃山市全面“融杭”,既要注重營造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各方支持的三位一體傳承發展模式,充分發揮黨委政府、大眾媒體、學校教育、當代徽商、鄉賢達人等各個主體的作用,又需要每個黃山人的參與和努力。只有每一方、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位置,發揮自身的作用,爭做新時代“徽駱駝”,才能切實擔負起全面“融杭”的責任,才能像徽州先人那樣創造無愧于時代的優秀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