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凱 孫以棟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曾說:“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歷史中,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居于世界最前列,是當時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1]陳寅恪先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盵2]楊渭生先生也認為:“兩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是座頂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也占據領先地位?!盵3]世界著名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認為:“在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時期,中國乃世界上經濟最先進的地區。”[4]南宋立國153年,在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發展等方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杭州作為南宋古都,理應注重南宋文化遺存的挖掘與保護,將南宋皇城大遺址的文化精髓傳遞給大眾,真正為大眾所了解。
大遺址專指列入國家文物局大遺址項目庫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反映中國古代歷史各個發展階段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歷史文化信息的重要遺址遺跡。遺址類型包括古人類遺址以及不同時期的洞穴遺址、聚落遺址、城市遺址、建筑群遺址、石窟寺遺址、園林遺址、工程遺址、手工業遺址、陵墓遺址等。[5]在我國各類文化遺產中,大遺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寶貴物質遺產,是我國幾千年文明發展史的重要載體。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不斷深化。從物質元素到非物質元素的保護,從遺產本體拓展到區域空間環境協調發展,由點至線、由線及面,形成多元多維的遺址整體保護系統。我國的大遺址保護模式經歷了從單一保護到融合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項功能的發展歷程。根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展報告》[6]提供的數據,遺址保護綜合采用了本體原狀展示,建設遺址博物館、遺址主題體驗館、影視廳/館、遺址保護展示棚,開創遺址數字復原、虛擬交互等展示闡釋模式。但國家遺址保護在理論方法、制度制定、技術支撐等層面的研究仍不完善。
博物館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0時代的博物館空間功能中主要以收藏為主;2.0時代博物館注重展示空間的表達,有針對性地策劃活動項目;3.0時代博物館融合互聯網技術呈現出動態、開放、流動的展示形式,注重大眾的參與性。大遺址因其規模宏大、價值重大、影響深遠等特點,其遺址博物館的建設需打破傳統博物館的范圍和界限,把自然景觀、建筑設施、生產生活、風俗習慣、傳統工藝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要素都歸入保護展示之列。充分運用現代最新技術,滿足大眾“吃、住、行、游、購、娛”的基礎要求以及“商、養、學、閑、情、奇”等更高層次的需求。形成自然生態空間、展示空間、人文空間、虛擬空間、休閑娛樂空間、建筑景觀空間、教育空間有機融合發展的4.0時代遺址生態博物館。
公元1138年,宋室遷都臨安府。南宋定都杭州距今881周年,歷史悠久、遺存信息豐富、類型眾多、結構復雜。其山、水、林、田、城、建(構)筑物等物質文化要素,以及反映南宋特色的建筑園林、風俗習慣、民間藝術、名人掌故、傳統工藝等各類非物質文化要素均遺存至今,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和地位(詳見表1)。

表1 南宋皇城大遺址歷史文化資源類型
表格來源:作者自制。
南宋皇城大遺址作為杭州城市的標志符號和歷史記憶,反映的不僅是物質環境,更是人和社區生活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氛圍。對南宋皇城大遺址文化資源的挖掘與保護,能夠增強文化自信心,提升區域精神文明建設。是人們正確認識歷史文化以及建立新的文化精神的物質源泉。
南宋皇城大遺址獨特的都城建設格局(詳見圖1),留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南宋時期在建筑園林技藝、科學技術發展、手工業、文學藝術等領域有極高的成就。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影響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文化發展,南宋皇城大遺址為宋代乃至世界的文學考古研究發展打下了基礎。

圖1 南宋皇城圖圖片來源:作者據《咸淳臨安志》所附地圖繪制。
南宋皇城大遺址在文學、藝術、科技等領域的價值是新型文化經濟消費的動力。其經濟效益價值體現在文化產業領域,南宋遺址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能有效地提升區域內文化經濟效益,促進區域文化消費品質的提升。
對南宋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梳理,構建遺址保護與利用新模式,探索遺址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之路。其對傳承發揚傳統優秀文化、提升公民素養、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完善城市現代化治理、建設宜居城市、推進城市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杭州老城區的地下水水位普遍較高,1米以下地層就出水。而南宋皇城遺跡的許多重要文物通常在地下2~3米處,其發掘和保護的難度非常大。也正因為如此,南宋文化可見性不強,大眾對南宋文化空間共識不足。并且,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危害也阻礙了場地的保護和發掘。
南宋皇城遺址所在的中心城區,各時期的文物遺跡相互疊壓,考古勘探極為困難。且因發掘資金的局限性及受遺址保護意識的限制,21世紀之前,發掘范圍無法根據工作需要進行擴展,許多重要遺跡不能充分展示;在21世紀,舊城區大規模翻新,遺址被商業建筑、住宅區所覆蓋,考古勘探與發掘的空間正在減少。
南宋遺址相關文化產業品牌缺失,遺址文化旅游產品、項目、業態無特色,喪失遺址文化靈魂;文化服務可及性不高,遺址開發與公眾生產生活脫離,未能形成整體性遺址保護與開發利用模式。
南宋文化資源挖掘梳理體系不系統,區域公共文化空間品質不高,缺少南宋文化符號,導致公眾對文化的認識精細度不夠。且遺跡空間分布較散,無法形成聚合的片區文化,在遺址保護過程中公眾參與度不高,對南宋文化缺乏了解和認同。
生態博物館的保護強調重大遺址保護與區域發展并重、保護內容與多種遺產形式共存、大遺址保護與人居環境共生的原則。在考古勘探、發掘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創新手段,有機融合歷史空間與現實空間、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展示空間與研發空間、教育空間與娛樂空間,以建設虛擬化、科技化、體驗化的南宋皇城大遺址生態博物館,形成南宋皇城大遺址保護與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全新展示闡釋模式[9]。
南宋皇城大遺址范圍內,對于遺跡類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需要運用多種呈現方式,多維度、多層次地展示杭州南宋皇城大遺址的文化信息。挖掘南宋皇城遺址范圍內散布的歷史遺址遺跡,通過系統反映南宋皇城大遺址的規模和總體格局,有機串聯南宋官窯博物館、太廟遺址廣場、嚴官巷南宋遺址陳列館等各遺跡點、展館,協調空間規劃構建標識指示系統,形成“點—線—環—面—廊”的歷史遺址展示體系,給人們以體形聯想,感受大遺址總體環境氛圍和昔日盛況。
對于南宋皇城大遺址資源的不可見性與不可復制性,需充分利用新穎的、科技的、沉浸式的展示手段,虛擬再現南宋皇城大遺址風貌。利用5D、全息投影、虛擬成像等聲光電技術表現南宋標志性建筑構件、環境、人物、事件,全方位保護遺址和場景營造,打造“有聲有色”、可以觸摸、沉浸式、超凡體驗的科技化生態博物館。融合運動、科技、智慧等豐富體驗,通過對南宋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和開發,建設南宋非遺主題工作站,借助微博、微信、小視頻等共享平臺,提高南宋文旅發展品質。
南宋生態博物館的體驗項目設計,要從滿足游客的體驗性、趣味性的角度去思考。集聚挖掘南宋各類非遺項目,通過視、聽、味、感“四覺”場景再現城門走秀、南宋百戲、瓦肆表演、勾欄評話、舞獅斗茶等南宋傳統文化節目,通過遺址創意景觀、“時空回溯”的體驗游線、參與體驗性項目設計;形成一個民間化、趣味化、生活化、藝術化的杭州南宋文化展示窗口。
文化產業作為遺址區域不可再生性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因此,南宋皇城大遺址生態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可循著“保護”和“利用”并重的發展思路。深度挖掘和依托南宋皇城大遺址文化資源,建立考古叢書、文獻集成、研究報告等文獻數字研究資源庫。并延伸教育、餐飲、住宿、手工藝、服裝、購物、娛樂、影視等文化產業創新開發,加強現代設計與南宋傳統工藝融合,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效對接,實現優秀南宋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遺址文化市場消費品質。
南宋時期書院的發展最為興盛,其數量之多以前各朝的確不能望其項背,其作為南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公共文化普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南宋皇城遺址生態博物院建設中植入書院,使其重新融入現代生活,提升公共文化空間價值,融合南宋書法繪畫、南宋科普教育、南宋手工藝制作,豐富主題展覽、體驗活動、講座交流、藝術演出等南宋節展活動,喚起大眾對南宋文化價值的認同,打下構建共同家園的生活化基礎。
南宋皇城遺址與杭州現代城市生活、遺址保護與城市治理之間聯系更加密切。本文遵循遺址保護的原真性與完整性原則,以南宋皇城大遺址生態博物館建設為載體,將南宋皇城大遺址保護與城市空間環境建設、民眾生活有機結合,處理好人、環境、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保護城市遺產資源,傳承歷史文化價值,優化城市人居環境,培養城市空間歸屬感和民族文化自豪感,推進城市共建共享,助力杭州“生活品質之城”建設。

漢 千秋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