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俊
文化產業化的提出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而最早提出“文化產業”這一概念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他們認為,文化產業就是指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采取標準化、規模化的方式大批量生產文化產品,然后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媒介傳播給消費者,最終使文化成為控制社會、使人們滿足現狀的工具,而不再成為激發否定意識的工具[1]。這一定義成為文化理論研究的起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文化產業進行了探索,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文化產業都具有大眾性、產業性、創意性等特征。而傳統文化產業化就是以傳統文化為對象進行的產業化。
經濟學家一致論證,文化消費是收入彈性較高的消費類型。目前我國文化產品的市場缺口很大,尤其是高品質的文化產品更是缺乏。但是,需要認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究竟什么樣的文化產業才能真正被產業化并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賈可春教授在《文化產業:我們要產業化什么樣的文化》一文中指出,最重要的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或地方文化),對于我們來講就是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2]。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但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價值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卻不能稱作文化強國。當今許多傳統文化離我們漸行漸遠,一味在西方文明后面亦步亦趨;而西方國家卻利用我們的文化為自己創造了巨大財富。可見,如果發揮我們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合理利用產業化的背景,傳統文化的開發與保護必能促進經濟發展。
傳統文化由于其高雅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點,與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都市生活顯得格格不入,市場機制的引入無疑成為增強傳統文化活力的催化劑,為日漸失語的傳統文化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傳統文化產業要想獲得經濟效益,必須基于市場需求,將傳統符號或元素融入產品,精準提供市場需要的服務或產品。從買方市場來看,消費者在滿足自身精神需要的同時,也間接帶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且自己又潛移默化地傳承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3]。從供給方講,只有全面深刻地了解傳統文化內涵,才能創造出優秀的文化產品。因此,傳統文化一旦納入市場機制,傳統文化的開發與保護就由被動規制轉化為主動接受。
文化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各國的文化價值和意識形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碰撞和沖突。西方發達國家以其強大的經濟和高新技術的支撐使其文化處于優勢狀態,西方文化對我國尤其是青少年的影響尤為深刻。當一個民族丟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價值觀時,任何外在形式的防御力量都將會不攻自破,因此保護和開發傳統文化對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至關重要。產業化背景下,探索傳統文化開發與保護的策略,使民族文化發揚光大,守住我們祖先為我們留下的瑰寶,意義重大。
文化產業化浪潮掀起之時,傳統文化作為文化家族最重要的一員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產業化的洗禮,但從現實來看,我國傳統文化產業化道路走得并不順利,盡管我們坐擁世界上歷史悠久輝煌燦爛的文化資源,但其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文化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的特殊性在于其不僅具有商品的經濟屬性,還具有精神屬性。從文化的最初創造來看,其目的是給予人們以美的享受,表達和提升自身精神層面,是拒絕商品化的。試想,如果文化的產生一開始就立足經濟價值最大化的話,那么文化的產生必然導致狹隘的功利主義。文化產品將在很大程度上出現膚淺化、低俗化現象,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無從談起。在產業化背景下,市場賦予了文化經濟價值,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文化的本質屬性已經退化。現實生活中,傳統文化逐漸成為地方政府、企業團體趨利的工具,完全拋棄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如針對當前我們把祖先名聲當作“取款機”的現象,有些學者呼吁:我們缺少的不是名人,而是對名人的挖掘和正本清源。
為了迎合觀眾口味,使普通大眾獲得感官快樂和視覺刺激,文化產品呈現娛樂性強、搞笑扮怪、輕松易懂等特點。傳統文化走產業化道路時,必定須遵守市場化運作模式,以娛樂方式來解讀傳統文化也是使傳統文化獲得新生的一種重要方式。但娛樂不是無限度的,更不能以顛覆經典為代價,否則我們將得不償失。現如今,顛覆經典的情況并不罕見,如孔圣人被嘲為喪家犬,李白成了大唐第一古惑仔,諸葛亮是中國最虛偽的男人,這都是對經典的褻瀆,是文化信仰缺失的表現。
第一,泛市場化。傳統文化產業化雖然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但是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傳統文化都可以推向市場,在產業化進行之前,必須對傳統文化有所選擇和評估,既要評估其經濟價值,還要評估其文化價值。第二,過度開發。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加之規劃不合理,過度開發已成普遍現象。第三,開發不充分。在一些欠發達的省份,人們傳統文化產業化意識較低,創新少,利潤低,沒有形成產業化鏈條和產業化規模。
政府作為最大公權力的擁有者和宏觀調控的掌控者,對資源配置起到基礎性作用,要想解決傳統文化產業化過程中的問題,必須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首先,建立一套適合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文化體制,厘清各個機構、各個部門的關系,避免多重管理、政出多門的現象。其次,政府應轉變職能,積極吸取新的行政管理理念,打造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適當引入績效考評制度。另外,各級文化主管部門須加強監管力度,正確處理行政審批效率與行政審批質量的關系。對于有利于傳統文化繼承與傳播的活動和舉措,應及時審批,且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對于沒有文化內涵,惡搞傳統文化的作品或活動從審批源頭就予以杜絕。有制度也要有法律的支持,立法方面應不斷完善,形成體系,克服立法滯后。避免空洞,不切合實際的做法。另外,要注意建立更多的保障性、激勵性的立法體系。
有效市場機制的建立依賴于市場主體、市場客體和市場環境三者的共同發展。第一,從市場主體來看,應培育大批文化企業,提高民眾的文化修養。培育大批傳統文化企業是改變目前傳統文化以各級政府所轄的事業單位為供給主體的有效形式。一個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應該以傳統文化企業為主,并通過兼并破產等形式建立一些具有民族品牌的傳統文化民營企業,以此帶動整個行業發展。另外,傳統文化的消費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程度決定了傳統文化消費的數量和質量,因此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修養是培育市場主體的關鍵。第二,從市場客體來講,應提高文化產品質量。首先,應找到傳統文化與市場化有機結合點,多角度挖掘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結合時代特點,賦予傳統文化豐富的時代精神[4]。第三,提高傳統文化供給者的文化素質。只有高素質的文化產品生產者和創造者,才能保證傳統文化的正確性和客觀性,在此基礎上深挖傳統文化內涵,生產出優質的傳統文化產品。第三,從市場環境來看,建立完善的交易環境。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傳統的交易平臺不足以滿足新時代的要求,須盡快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交易平臺。
傳統文化產業化路徑須結合當地傳統文化特點和企業自身實力來綜合考慮。第一,建立以核心價值為主的產業化道路。第一,找到某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然后以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為中心,建立完整的產業化鏈條,價值鏈條的各環節之間相互影響共同推進傳統文化產業化的發展[5]。第二,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企業根據自身實力來選擇主營商品的階段,形成品牌化運作。第三,與第一、第二產業有機結合。隨著市場化的深入發展,產業劃分的界限已比較模糊了。作為文化產業也不能僅僅圍在第三產業圈子里發展,可充分考慮與第一、第二產業有機結合,提高傳統文化的整體影響力。
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道路是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路徑,是將歷史變為財富、用文化鑄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在促進我國傳統文化與產業化有機結合的同時,要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進而建立良性發展的傳統文化產業化機制,達到弘揚傳統文化與人們創收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