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賀
盛宣懷出生于1844年,正趕上了中國落后挨打之際;成長于國門洞開、中國逐步被卷入世界市場之時。生長在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時代,盛宣懷和當時眾多的仁人志士一樣,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改變中國落后的經濟狀況,擺脫亡國滅種的命運。正是這種愛國情懷指引著盛宣懷深入思考現實,努力付諸實踐。盛宣懷一生專注于興辦實業,被尊稱為“中國商父”。他的商業思想形成于近代中國屈辱的歷史中,順應了當時發展民族實業的現實需要。他參與創辦的一系列近代企業奠定了近代民族實業的發展基礎。
盛宣懷商業思想的形成是在社會環境、家庭影響和個人經歷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社會的巨大變遷是他思想形成的宏大背景,而家庭影響和個人經歷則為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客觀基礎。
1844年11月,盛宣懷出生于江蘇常州。當時清政府剛剛經歷了鴉片戰爭的慘敗,中國已經開始了淪為半殖民地的過程。天翻地覆的動蕩給當時的國人留下了深刻的時代印記。雖然盛宣懷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從小的家庭生活十分優越,但是置身于如此動蕩的時代,盛宣懷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時代的影響,因而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官宦子弟的思想。
晚清的科舉制度早已經腐朽僵化,不再能為清廷選拔真正優秀的人才。但仍有大批的讀書人為了仕途功名堅持不懈地參加科舉考試。然而,年輕的盛宣懷卻并沒有把仕途功名看得很重。盛宣懷僅中過秀才,參加過三次鄉試但均未成功。事實上,后兩次應試時,他已經在全力經營近代實業了。時代的變革使盛宣懷更加注重尋求現實問題的解決途徑,而不是去追逐功名利祿。這成為他形成經世致用思想的時代背景。
列強的侵略使盛宣懷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真正讓他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現狀的是席卷大半個中國、震撼了清政府統治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為避戰亂,年輕的盛宣懷經歷了亂離轉徙的生活,了解到了下層民眾的艱難處境,這些都對他的思想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致使他一生都專注于實業和賑濟兩件事。
盛宣懷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盛氏一家都有功名官職。他的祖父盛隆曾官至浙江海寧知州,盛宣懷從祖父那里受到傳統的封建教育,擁有深厚的倫理文化基礎。他的父親盛康曾官至湖北鹽法武昌道,盛宣懷在湖北父親任所居住的幾年生活,奠定了他一生為人做事的基礎。盛康受常州學風的影響,注重“經世致用”,編有《皇朝經世文續編》一書。父親的言傳身教對盛宣懷商業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啟蒙作用。在父親的鼓勵下,盛宣懷也開始注重研究近代社會經濟現狀,學習外來先進思想和技術,在社會實踐中,盛宣懷的商業思想逐漸發展完善。
1870年,26歲的盛宣懷經父親盛康的朋友楊宗濂的舉薦,成為李鴻章的幕僚。穎悟洞徹的盛宣懷很快就憑借自身進步的思想和善于解決現實問題的卓越能力得到了李鴻章的認可并委以重用。盛宣懷成為實現李鴻章洋務思想的得力助手之一。在李鴻章的扶掖下,從19世紀70年代到甲午戰爭,盛宣懷成為洋務實業企業的督辦者。在李鴻章幕府的這段經歷使盛宣懷的商業主張得以付諸實踐,成為他一生專注于創辦實業的起點。
盛宣懷一生都致力于發展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并在創辦實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商業思想。可以說,他受父親影響而形成的“經世致用”思想是其商業思想的基礎;而伴隨著社會動蕩的加劇以及個人經歷的豐富,他對經營實業有了更為深入的思考,并努力付諸商業實踐。
經世致用是盛宣懷商業思想最核心的部分,父親盛康對其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其父盛康置身在急劇變革的時代,通過對社會現狀的深入思考,加之受到常州學風的影響,逐漸形成了經世致用的思想。經世致用是指要立足國情現狀,深入思考社會實際問題,學以致用。他反對恪守早已經不再適應近代現狀的封建教育,提倡專注制藝,希望能夠從經世致用的實學中來尋求挽救內外交困的清政權的途徑。他還仿照魏源的《皇朝經世文編》撰寫了《皇朝經世文續編》一書。少年時期的盛宣懷曾隨父親在湖北任所居住,在父親的引導和鼓勵下,他格外關注現實問題,專注于“有用之學”[1]。
盛宣懷之所以能夠萌發經世致用的思想,除了父親的言傳身教,還與他所處的動蕩變革的歷史時期以及19世紀60年代興起的洋務運動有直接必然的聯系。
盛宣懷通過深入考察社會現狀逐漸認識到中國已經遠落后于世界,繼續固守傳統的倫理綱常只會加深清廷的危機,國人必須以敵為師,倡導經世致用的有用之學才能擺脫淪為列強附庸的命運。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在國內逐步興起。以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在這一時期開辦了許多近代軍工企業,推動了我國軍事領域的近代化進程。而以啟迪人們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為核心的洋務思想在漢族官僚知識分子中廣泛傳播開來。這些歷史事件都對盛宣懷發展完善經世致用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啟蒙引導作用。
盛宣懷的商業思想中始終存留有經世致用的印記,這種思想引導他以后在處理民族企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時,能夠擺脫封建官僚的僵化思維,用學習的態度去接納不同的觀點,從而促進了他商業思想的成熟完善。從這一點來說,經世致用是盛宣懷極力倡導近代實業發展并努力付諸實踐、踐行實業救國的思想源泉。
盛宣懷極力倡導開辦實業,他所興辦的近代實業廣泛涉及關系國計民生的各個重要行業,而其中對近代以至后來經濟發展影響最為深遠的是他促進了我國鋼鐵業的起步和發展。
隨著洋務派所創辦的近代民用工業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具有長遠眼光的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鋼鐵行業對于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盛宣懷就是其中的一員。然而,那時的中國并沒有完全屬于自己的鋼鐵廠,鋼鐵產品一律仰仗外國進口,完全處于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清政府中的當權派逐漸認識到必須盡快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因此,清廷委任極力請求發展鋼鐵業的盛宣懷來督辦此事。
光緒初年(1875),盛宣懷奉李鴻章之命特邀國外勘探鐵礦的專家來到湖北地區,在這里,他們發現了儲量巨大且質量上乘的鐵礦和錳鐵礦。此外,勘探專家在荊門一帶發現了儲量巨大的煤炭。與此同時,勘探專家郭師敦在湖北大冶一帶發現了一處非常適合開辦鐵廠的地方,并給清政府提出了建議。但當時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把資金用來經營開平煤礦,并沒有在此開辦鐵廠的規劃,因此盛宣懷只能作罷。19世紀90年代張之洞欲在此地開辦鐵廠,此事才成為現實。同年,張之洞又采納了盛宣懷開采鐵礦以確保鐵廠原料供應充足的建議。在眾人的期盼中,歷時四年之久的漢陽鐵廠開始投產運營。雖然漢陽鐵廠是洋務運動中規模最大、耗時耗資最多的實業企業,但它的經營狀況卻不盡如人意。鐵廠設備無法冶煉鐵礦的磷含量高的原材料;此外,鐵廠還存在煤炭供應量不足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鐵廠產鐵量低下且質量不佳,鐵廠僅在兩年內就虧耗約600萬白銀。面對陷入經營困境的漢陽鐵廠,張之洞想到了盛宣懷。為了挽救漢陽鐵廠,盛宣懷決定從找到適合冶煉的低磷含量的礦產入手。終于,盛宣懷在萍鄉地區發現了適合的煤。這里的煤含磷量低且質量上乘;此外,這里的礦產儲量巨大,基本能夠解決鐵廠供應不足的問題。
為了最大程度保證煤炭的質量,盛宣懷向清政府提議在萍鄉設立煤礦。1898年,萍鄉煤礦投產經營。在張香帥的舉薦下,清政府正式委任盛宣懷接管鐵廠。盛宣懷改變了鐵廠的官辦性質,招商引資,基本上解決了資金虧空的問題。隨后,盛宣懷將其設立為總廠,使大冶鐵礦隸屬之,并且購進了適合冶煉大冶鐵礦礦砂的設備。在他的努力經營下,漢陽鐵廠日益壯大,令世人贊嘆。然而,為了解決急需資金的問題,盛宣懷無奈把大冶鐵礦的資產典質給日本。此舉置漢陽鐵廠于日本的掌控之中,不能獲利。20世紀初,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決定把鐵廠、鐵礦和萍鄉煤廠歸并,成立“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這是一家完全商辦的新興企業,是20世紀初東亞最強的鋼鐵煤結合機構。這對于我國近代鋼鐵行業的起步發揮了積極作用,被譽為“中國鋼鐵行業的搖籃”。其中盛宣懷對它的出現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盛宣懷的商業思想與實踐活動改變了國人對于創辦實業的態度,促進了近代經濟思想的發展,從而推動了民族工業近代化的進程。盛宣懷能夠理性地看待當時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提出用“師其所能,奪其所恃”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這在當時無疑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盛宣懷置身于近代社會經歷重大變局的歷史時期,他的商業思想是在對動蕩時期的社會現實深刻理解和思考的前提下逐漸形成的,順應了當時發展民族實業的現實需要。他的商業思想在近代中國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他改變了國人對于創辦實業的態度,促進了近代經濟思想的發展,從而推動了民族工業近代化的進程。在具有進步性的商業思想指導下,盛宣懷一生專注于興辦實業,他參與創辦的一系列近代企業奠定了民族實業的發展基礎,其商業實踐對于當時甚至后來的經濟發展都產生了積極影響。深入探究他商業思想與實踐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分析他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對于發展新時代的中國經濟仍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