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金萍
(梧州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馬克思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發展堅實的意識形態基礎和科學的理論基石。黨的十八大、尤其是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強調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就是文化自信。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根基,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堅定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性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為根本性的途徑就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探索作為西方舶來品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在關聯,尋求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認同。民主促進會作為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在新時代,必須強化對馬克思主義價值的認同,在思想上、目標上、行動上與馬克思主義思想保持高度認同,傳承民主促進會文化一脈發展過程中的優良傳統,同中國共產黨在價值認同上保持高度一致。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進入新時代,逐漸地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1]。民主促進會作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的主要的參政黨之一,自成立以來,就以“發揚民主精神,推進中國民主政治之實踐”為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宗旨。在抗日戰爭期間雖沒有成立獨立的政治組織,也積極地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之中;抗戰勝利后支持共產黨的和平建國的政策;建國后積極參政議政,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強有力的一股政治和社會力量。民主促進會在其萌芽和不斷發展成熟的過程中,之所以與中國共產黨保持高度的一致,根源的文化因素就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文化價值認同。
馬克思主義思想追尋的終極價值就是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發展,馬克思總結了人走向自由全面發展的三種不同階段的形態,“人的依賴關系形態、資本主義社會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態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形態”[2]。人的解放首先體現在作為族群成員的解放,也就是驅除外敵對本民族的非法侵略和壓迫。抗日戰爭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人的解放更進一步的層次就是本族群內部的和諧發展,共產黨的和平建國政策正是實現這一理想的一種途徑;人解放的最高層次就是實現物質和精神的自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提供了人們生存的基本物質需求,提升了生活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保障了生存權、教育權、民主法治權利的實現,推進了人權事業的發展,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初步實現了精神的快樂和自由。民主促進會能夠以積極的姿態投身于革命事業,與中國共產黨保持思想和行為的高度一致,根源性的原因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價值的認同,這是自在自覺的文化選擇和歷史經驗的積累和總結。
能否對馬克思主義形成文化價值認同,關鍵在于馬克思主義能否在中國扎根,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性地位。民主促進會經過70年的成長和發展,政治綱領和章程逐步完善,組織建設得到大力加強,但是也要認識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的今天,成員的內部構成、思想價值觀念的多元、思維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國際上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政黨的勢微和社會主義政權的動蕩,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理想的信念。加之西方思想文化的軟侵略,不斷腐蝕著人們的思想。對于年輕的民主促進會成員,未經歷傳統的洗禮,又片面地理解現代自由和民主,脫離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真正價值內涵,盲目崇拜西方民主自由,很難在思想與價值訴求上真正與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保持高度的思想和行為一致。在國際局勢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民主促進會必須從理論上強化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價值的認同,才能不忘民主促進會的宗旨,傳承優良的文化價值傳統。“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3]。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價值認同要深厚地植根于民主促進會的文化傳統和自身的建設之中。
文化價值認同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文化價值認同的哲學和社會學理論根基。文化價值認同不是在純粹形而上學層面,也不是在零散的經驗意義上探討文化價值認同概念,而是基于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和民主促進會優良傳統內在相關結構分析的前提下凝結的理論。文化價值認同的前提就是認同主體的確立。認同主體具有對話性特征,正是這種對話性特征決定價值認同是一種關系范疇;文化價值認同的主體具有共同的傳統和道德框架,這賦予自我以價值和意義,自我的歷史性決定認同具有歷史性和傳統性的特征;人類文化具有的共通感源于建立在解釋學基礎上的視域融合,這成為文化價值認同得以可能的根源。
民主促進會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主體,在自身的理論建設中可以通過文化的學習和交流,更加深入學習和理解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髓,不僅是在政治會議上進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灌輸,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了解和學習作為文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文化價值內涵;要形成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文化價值認同必須回歸到自身成長的歷史文化進程的傳統之中,從民主促進會成立之初對馬克思主義思想認同的傳統中汲取精華。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理解馬克思主義,必須突破固化的農業思維方式和價值追求,在兩種文化之間形成文化視域的地平線,探尋民主促進會的文化傳統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共通之處。
探索如何以文化為載體,建構馬克思主義思想與民主促進會傳統文化價值認同的機制和實踐對策,學界和實踐領域雖爭議頗多,卻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文化認同理論的基礎上,透析文化認同的內在機制是形成馬克思主義文化價值認同的理論內在邏輯要求。首先在存在論上,作為價值承載者的主體人,從存在論角度來說首先是語言構成性的存在,亦即文化性的存在、價值的存在。無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還是民主促進會的傳統文化都是對人存在方式和狀態的探討、對人存在矛盾的和解,對人存在價值的追求,從這個維度,二者具有形成認同的主體性的存在論基礎。在價值論上,馬克思主義與民主促進會傳統文化在價值訴求上的共通點在于對民主和自由價值的追尋。民主促進會傳統文化中對人民解放事業的追求和馬克思主義對共產主義社會理想的向往都體現了對人的自由自覺生存狀態的追求,體現了人類的終極關懷和實踐價值訴求。在方法論上,馬克思主義與民主促進會傳統文化作為人存在的兩種主要的文化狀態和方式,在文化歷史的發展和傳承中蘊含著深刻的理解世界和人的不同方式和態度,也就是蘊含著豐富的方法論基礎。二者作為人文科學是建立在理解和詮釋基礎上。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這兩種差異性的文化所共有的方法論特征有:唯物主義方法、辯證法方法,歷史主義方法、詮釋學方法。只有存在論、價值論和方法論機制的有效形成,才能真正實現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的價值認同。
馬克思主義思想能否中國化,本土化和大眾化,能夠持久地占據理論話語權,最為關鍵的就是廣大人民能夠通過理論學習將其內化于心,形成認同,使其在人民心中、思想上、價值追求上成為行動指南。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強化傳統文化價值認同與建構,有利于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可能性,為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和大眾化提供可能的切入點和路徑,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民主促進會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實踐者,必須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深入研究和學習,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的理想信念和道路自信的教育。深入總結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國化進程中,民主促進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不斷充實和發展在新的歷史時代背景下民進的理論素養。把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思想與民主促進會的優良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理論研究、學習和指引上占據話語權;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主導地位,“新時代加強民主黨派意識形態建設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關乎國家政治安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內容,緊迫且必要。民主黨派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認同是民主黨派意識形態建設的核心”[4]。使民主促進會的優良傳統在理論、思想和價值信仰上同馬克思主義思想保持高度的一致。建立健全理論研究、學習和培訓機制,提升會員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增強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
理論的能量和魅力在于對實踐的有效指導,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認同,外化于實踐行動之中就是對民主促進會文化優良傳統的傳承。在實踐中不斷深刻領悟體驗和認同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實踐中認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價值,傳承民主促進會優良傳統,首先要加強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制定和完善領導制度、會員規范制度、常態下理論學習制度,加強民主促進會自身建設;在實踐中認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價值,傳承民主促進會優良傳統,還要將其寓于民主促進會的政治職能之中,參政議政是民主促進會的一項基本職能,積極踐行“立會為公,參政為民”的參政理念。以馬克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優良傳統為引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參政議政機制。以更高的水平、更飽滿的熱情、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薦良策獻諍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有序地發展。在履行參政議政職責過程中,逐步建立健全職能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強化馬克思主義文化價值認同,彰顯新型參政黨的新時代風貌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