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俊輝
(遂寧市中心醫院 四川遂寧 629000)
手術,是現代社會常見的一種疾病治療手段,以前的醫療水平不夠發達,一些在現代看來不算大的疾病往往能夠奪取很多人的生命。40 多年來,中國人均壽命增長了近10 歲,人民健康水平穩步提高,離不開醫療水平的貢獻。生活中,總能被這樣的場景打動:幾天沒合眼的大夫倚在角落里小憩,剛剛下手術臺的醫生渾身被汗水浸透,心系患者的護士左手打針、右手寫字等等感人的瞬間。同時也能看到少數地方醫患關系緊張,牽扯著社會的神經,醫生本是救死扶傷的職業,卻被冠上了“操縱人命”的頭銜。可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有多么重要,信任是建立在溝通的基礎上的,溝通的前提是雙方在心理上能夠互相接納,做好患者接臺手術的心理防護,不僅對于手術的順利進行很重要,對于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更重要。那么怎樣才能做好患者接臺手術的心理防護呢?先來了解一下接臺手術心理防護的意義。
雖然技術的發展給醫療增添了很多可能,但人們的認識畢竟要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當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成為醫療的“基礎設施”,當技術成為“基礎設施”,醫療還是要回歸其本質,做好患者服務工作,關注患者本身,工作中要有“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工作、服務理念。
不可否認,心理作用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每個人的心理應對能力不同,心理應對能力是個人對環境或內在需求及其沖擊所做的恒定的認知性和行為性的努力,也是個體對抗應激的一種手段,心理應對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可以有效的保護自我,使自己免遭焦慮、痛苦折磨,讓人暫時解除或者忘卻痛苦和不安。接臺手術心理防護的意義就在于給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激發患者的心理應對能力,展現其積極的一面,從而促使手術順利進展。
手術心理防護貫穿于患者治療的整個過程,手術畢竟不同于吃藥打針,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手術是帶有創傷性的治療,畢竟一般患者沒有經歷過手術,因此難免會產生恐懼心理,醫務人員需要通過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如果患者對于手術的恐懼程度大于常人,甚至可能影響到手術進程,這種情況還要增加藥物輔助治療共同幫助患者完成手術。做好患者接臺手術的心理護理,對于減輕患者精神壓力,促進手術成功具有積極意義,通常患者接臺手術的心理防護分為四個階段,即術前、入手術室、術中、術后心理防護。
術前訪視通常是了解患者的個人狀況,對患者術前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提醒患者術前應該注意哪些事項等內容,其目的是讓患者有一個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狀態,同時醫生在了解到病人的基本情況后也能對手術做更進一步的規劃,更好的推動了手術的進行。例如,骨科術前訪視,先讓患者了解手術室是怎樣的?通過閱讀醫院術前訪問規范,通過互聯網查看醫院環境或者親自去醫院近距離感受,讓患者熟悉環境,了解醫院的醫療水平和服務水平,消除患者的疑慮。其次是提醒患者注意飲食和作息,做好胃腸道準備,提前進行手術后適應性練習。最后進行個人衛生指導,提醒患者術晨排空膀胱、取下活動性假牙及貴重物品,術前配合好醫護人員做好各項檢查及準備。
對于陌生的環境每個人都會產生一些情緒,從而導致心理狀態發生一些變化,盡管術前訪視已經患者已經有了初步了解,但是那僅僅相當于一場初級“彩排”,“彩排”不等于“現場直播”,在入手術室時,醫務人員還要給予患者鼓勵、安慰,減少其負面情緒,可以通過舉例,說明醫生的的技巧嫻熟、責任心強,讓患者慢慢適應。如果情緒難以平復、過于恐懼的患者,經過與患者溝通,可以對其采取手術中的強制約束方式,以保障手術能夠順利進行。
手術已經開始,這時如果由于患者的心理或者醫務人員的行為原因迫使手術停止,那么造成的結果會非常嚴重。在手術中,醫務人員要有基本的職業操守,尊重患者的個人隱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言語,避免影響患者情緒。對于手術中意識清醒的患者,要時刻關注患者的表情、身體變化,如果出現情況要及時溝通,滿足患者的需求,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
患者在手術清醒后,逐漸會恢復意識,出現疼痛、煩躁等一些狀況,這時醫務人員要對其進行必要的心理防護,讓患者明白麻醉藥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隨著身體代謝會被排出。例如骨科患者手術后一般會加約束裝置,一方面給患者心理造成負擔,另一方面,對于約束裝置的不適應會使患者產生疼痛,這時醫務人員要了解患者的想法,傾聽患者的訴說,對其要多加理解、多加開導,要讓患者相信手術后自己很快就能康復,又可以投入都美好的生活中去。對于疼痛過于嚴重,使患者難以忍受的情況,這時需要加以藥物輔助治療,幫助患者減輕疼痛。
總之,對于病人接臺手術的心理護理,要先了解患者的心理,在此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心理護理要體現人文關懷,給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展現出“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通過護理人員的專業護理和精心呵護,消除因手術帶給患者的緊張和恐懼感,讓患者感到被尊重被愛護、充滿信心以最佳的狀態進行手術,確保手術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