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晏
(浙江省云和縣人民醫院 浙江云和 323600)
引言 隨著老年人身體機能的不斷退化,應激功能也會發生相應的衰退,在圍手術期容易因為應激反應而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在對老年患者進行手術時,麻醉效果對預后的影響較為重要,甚至與患者的遠期死亡存在一定的聯系[1]。本次研究挑選了2018 年3月至2019 年3 月前往我院接受全麻手術的148 例老年患者作為實驗對象,探究了不同麻醉深度對患者的影響。現將實驗流程與結果進行詳細報告:
選取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前往我院接受全麻手術的148例老年患者作為實驗對象,依據臨床麻醉深度的不同,將148 例患者依次歸入三組:麻醉A 組(n=49)、麻醉B 組(n=50)和麻醉C 組(n=49)。麻醉A 組為淺度麻醉,麻醉B 組為中度麻醉,麻醉C 組為重度麻醉。在麻醉A 組中,男性患者27 例,女性患者22 例,平均年齡為(58.34±5.62)歲;在麻醉B 組中,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22 例,平均年齡為(59.03±6.27)歲;在麻醉C 組中,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24 例,平均年齡為(58.37±4.73)歲。經檢驗,三組患者基本資料組間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在正式開始麻醉之前,需要確保三組患者已經經歷了六個小時的禁水和八個小時的進食。在開展麻醉之前,麻醉師需要根據患者病情挑選合適的麻醉方法。之后開始麻醉工作,具體內容如下:首先進行麻醉誘導,即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兩分鐘之后再注射丙泊酚,并控制血漿的初始濃度。之后使用乙醇擦拭患者的額頭,然后分別在相關位置安放正負極電板,對DNS 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當三組患者的臨床麻醉深度分別進入56-65、46-55 以及35-45 時[2],開始注射羅庫溴銨,然后使用呼吸機加強對患者的呼吸控制,將呼吸末時的二氧化碳分壓控制在35-45mmHg。調節三組患者的麻醉深度,確保達到實驗標準,然后持續注射阿曲庫銨,確保患者的肌肉能夠始終處于松弛狀態,根據患者的生命體征來調整輸液量,維持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在手術結束前三十分鐘內,仍要維持麻醉狀態。直到完成手術之后,才能對阿曲庫銨和丙泊酚的用量進行調整。
對比三組患者在麻醉誘導前、術中以及術后的MAP、HR以及SpO2水平。使用MMSE 量表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狀態,滿分30 分,若得分小于23 分,說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障礙。
本次實驗所得數據均錄入SPSS20.0 軟件中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差異比較使用t檢驗;對于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形式表示,差異比較使用卡方檢驗。輸出結果為P<0.05,代表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麻醉A 組患者在術中和術后的三項指標水平明顯高于麻醉誘導前,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B 組患者術中的HR 水平明顯高于麻醉誘導前,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一天時,麻醉A 組中存在認知障礙的人數為30 人,占比為61.22%,麻醉B 組中存在認知障礙的人數為25 人,占比為50.00%,麻醉C 組中存在認知障礙的人數為16 人,占比為32.65%,相鄰兩組的組間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不同的麻醉深度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血腦屏障的通透性,當麻醉深度過高時,炎性因子往往會進入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患者一定程度的認知障礙,進而在測試過程中表現出相關癥狀。
實驗結果顯示:麻醉A 組患者在術中和術后的三項指標水平明顯高于麻醉誘導前,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B組患者術中的HR 水平明顯高于麻醉誘導前,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淺度麻醉患者最容易出現應激反應,而中度麻醉患者的應激反應較小。
本次實驗結果表明,處于中等程度的麻醉狀態中,老年患者既不會產生過強的應激反應,也不會使循環系統受到完全抑制,因而具備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