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瑩 馬高宏 孟祥月 趙紫旋 譚 悅 宿 越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康復福祉系 吉林省長春市 130000)
現代醫學認為腰肌勞損的是受疲勞受寒、潮濕所致。外界因素刺激, 使神經軸突功能發生紊亂, 致神經末梢點作為神經纖維在肌筋膜上的傳出處受到肌筋膜的被迫牽拉, 從而引膠原纖維炎癥或壞死, 并釋放致痛的緩激肽等化學物質和組織胺類物質, 血管壁內外滲透壓失衡, 組織液滲出并在組織間隙積聚, 引起局部腫脹, 破壞了肌肉的保護性, 使受損部位的組織變性, 形成慢性疼痛[1]。其臨床癥狀為:腰部酸痛、脹痛、部分刺痛或灼痛。活動后加重,休息時減輕。腰部活動受限,腰部有壓痛點等。
調查一般人群與慢性腰肌勞損的相關性與應對措施,為更有效的制定治療措施及健康宣教提供幫助。通過問卷調查大眾對慢性腰肌勞損的理解及相關患病情況,在杭州長春兩地各隨機調查150 名群眾( 年齡均在20 歲以上) 腰肌勞損的患病情況,按年齡、日常行為和既往史進行分組比較。同時獲取300 名群眾是否有日常體育鍛煉的習慣,有無對該疾病預防治療的了解。
對象抽取2019 年5 月-2019 年7 月在長春、杭州兩個城市各隨機調查150 名群眾,年齡均在20 歲以上。其中,男性和女性各150 名。年齡最大62 歲,最小21 歲。
2.2.1 問卷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的“慢性腰肌勞損調查報告”調查表中的內容進行詢問,內容包括:年齡、性別、職業、地域、每日坐位時長、站位時長、有無既往史、是否有慢性腰肌勞損、對慢性腰肌勞損的了解程度、對慢性腰肌勞損預防是否了解、有無參加日常鍛煉的習慣等。
2.2.2 病史詢問
如果有慢性腰肌勞損患者,要對患者進行病史詢問。包括疾病開始時間、病程時長、疼痛程度、疼痛減輕或加重一般在什么情況下、是否接受過治療、采取哪種治療技術、治療后效果如何等,進行調查歸納并做好檔案整理。
根據調查顯示,患病人數為134 人,所占比例為44.7%,其中,男性患者為62 人,所占比例為46.3%,女性患者為72 人,所占比例為53.7%,由數據顯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根據調查顯示,在300 名隨機抽查的群眾中,有22 名是公務員,患有腰肌勞損的人數為12 人,患病人數所占百分比為54.5%;從事企事業管理人員的人有50 人,患有腰肌勞損的人數為26 人,患病人數所占比例為52%;公司員工有76 人,患有腰肌勞損的人數為38,患病人數所占比例為50%;學生有42 人,患有腰肌勞損的人數為20 人,患病人數所占比例為47.6%;農民有40 人,患有腰肌勞損的人數為16 人,患病人數所占比例為40%,其他人數為70,患有腰肌勞損的人數為22,患病人數所占比例為31.4%。
根據調查顯示,南方(杭州),患病人數為84,患病率達到56%,北方(長春),患病人數達到50,患病率達到33.3%。
由表5可以看出,PISA題中選擇題所占的比例較大,而中考題中封閉式構答所占的比例最大,PISA題的開放題的比例比中考題高,因為開放題沒有一個固定的評價答案,所以在批改開放題時會存在一些問題,而PISA中評價開放題也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對于“全對,部分對,沒有對”都給出嚴格的編碼,這是值得借鑒的地方.
調查顯示,50%的人對慢性腰肌勞損預防有一般了解,26.7%的人對慢性腰肌勞損預防有基本的了解,14.7%的人對慢性腰肌勞損的預防有較深入的了解,而8.6%的人對慢性腰肌勞損的預防不了解。對于慢性腰肌勞損的預防大部分人有一般的了解但是不深入,只有較少部分的人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據了解大部分人對于腰肌勞損的預防的了解源自于網絡媒體,主要是以被動的方式進行了解。
另一組數據調查結果顯示:20%的人經常參加日常鍛煉,46.7%的人偶爾參加,33.3%的人很少或幾乎不參加。據了解大部分人在一天的工作結束后身心疲憊、喜歡宅在家里,不外出活動,只有少部分人會選擇下班以后去參加健身、跑步、打球等體育鍛煉活動。這少部分人認為,積極的鍛煉會讓他們的生活更加充實以及身體更加健康。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一天中坐位時長2-3 小時人群占比43.3%,3-6 小時人群占比36.7%,6 小時以上人群占比20%。在86 個有慢性腰肌勞損疾病的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坐位時長5-7 小時,小部分時長為2-4 小時、8 小時以上。據統計坐位時長主要跟職業有關系,有些職業坐位時間較長,例如司機、文職等。由于工作原因使患者長期保持坐位姿勢,加重了腰肌勞損。站位時長2-4 小時人群占比50%,5-7 小時人群占比40%,8 小時以上10%。在患有慢性腰肌勞損的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患者站位時長5-7 小時,有一小部分在其他時長段。很多職業例如老師、銷售等長期保持站位姿勢,也加重了腰肌勞損。
現如今,在社會各階層人群中腰痛患者很常見,通過問卷調查以及病史詢問發現部分女性在懷孕期間由于腰部承重加大而導致腰痛以及產后由于體內激素分泌情況的改變使關節囊、韌帶松弛導致腰痛。加之女性的解剖及生理學特點,致使女性有一些特殊的疾病,也可使患病率增大。男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時由于腰部活動量增大、超負荷勞動或長期保持不良姿勢時也會出現腰肌勞損??傮w來說女性患者較男性發病趨勢更高。
其次,順應工作的需要,腰肌勞損在不同職業之間也表現出不同的患病率,類似于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以及企業工作者,這種需要長期久坐,保持同一姿勢長期不變的,且在生活中缺乏鍛煉,對于腰部肌肉的保護意識的缺乏,致使這類工作者腰肌勞損的患病率在其他職業中表現尤為明顯,其次就是學生,由于長時間的學習,加上學習姿勢的不正確,課余時間缺乏鍛煉,類似于“葛優癱”這樣的坐姿,都會對腰部和脊柱產生極大的壓力,長此以往就會造成腰肌勞損,這也是腰肌勞損年輕化的趨勢和表現,除此之外,就是農民和工人,由于長時間體力勞作,和高強度的工作需要,雖然在體力和體格方面優于學生和事業單位工作者,但是缺乏良好的姿勢管理,極易發生腰肌勞損,且由于農民和工人對于醫療意識的缺乏,導致輕微的勞損,變成不可逆的,嚴重的腰肌勞損情況,再其次為其他工作者,類似家庭主婦,生活作息的不規律,缺乏運動,家務的繁重,都會導致腰肌勞損的產生。
在考慮南北地域不同,從而導致的溫度、濕度、居住環境、生活習慣不同,同樣影響到腰肌勞損的患病率,在南方(杭州),在調查的樣本當中,患病人數達到84 人,患病率達到56%,從調查中反應出,南方由于溫度高,濕度大,加之調查城市沿海,沿錢塘江,所以導致患病率高,在北方(長春)的調查結果顯示,在150 個調查樣本中,患病人數為50 人,患病率為33%,兩個調查結果對比,明顯南方患病率高于北方,北方天氣,溫度低,濕度低,加之調查城市長春離海岸,江河較遠,所以導致患病率明顯低于南方,在腰肌勞損的致病原因中,氣候等外界原因,也是一個影響患病率的重要因素,以及南北方的生活習慣,同樣影響患病率,南方在睡覺時,多是使用床墊等軟墊,導致在睡覺休息時脊柱的生理曲度改變,長時間保持,會對脊柱和腰部肌群造成損傷,而北方在一些地區,依然保持著燒炕的傳統,一是因為炕的質地堅硬,對保持人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有益,二是炕的溫度高,能有效促進背部和腰部的組織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這也是影響腰肌勞損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據調查顯示,對于普通人群而言慢性腰肌勞損的患病率在20%左右,而久坐久站是引起慢性腰肌勞損疾病的主要影響因素。通過分析發現:長時間保持站立位、坐位或不良的工作姿勢,間隔休息時間短,使關節負荷增加,加速關節退化,加之缺乏日常鍛煉使腰背肌長期在疲勞狀態下無法充分休息。據研究表明,在不同姿勢下第三腰椎間盤所受壓力的實際測量結果指出,坐位時脊柱承載150%的壓力,伏案作業時脊柱承載 250% 的壓力,站立位時脊柱承載100%的壓力。且如果歪身站立則會加重某側肌肉的緊張度,長時間下會造成肌肉僵硬酸痛,腰椎兩側受力不均,同時壓迫脊柱和周圍神經,影響心肺功能。顯而易見,久坐久站的生活方式會影響脊柱的健康誘發疾病,帶來腰部疼痛給生活造成極大不便。
通過調查還發現:同時患有慢性腰肌勞損疾病時,普遍存在年齡越大其病程越長、情況愈嚴重,這與他們未能及時引起重視、對不良生活習慣的不作為有關,使得腰部肌肉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導致久積成疾。同時年齡增大,骨的強度下降,骨的承重能力下降,難以承擔正常的體重和功能。當難以支撐自己的體重時,脊柱周圍的肌肉就會代償。本身肌肉的力量就弱了,這樣就會出現肌肉的慢性疲勞、損傷,從而出現腰部的疼痛,此外隨年齡增大,關節也會自然損耗,腰椎呈退行性變化容易引起腰椎管狹窄,壓迫脊髓和神經根,導致腰痛。
通過調查分析,大眾對自己患有腰肌勞損的意識淺薄,不懂得正確采取治療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未能對疾病的預防引起重視。應加強此類人群對疾病的相關宣傳教育,減少慢性腰肌勞損給群眾帶來的對工作和生活的不利影響。
因此我們認為對大眾慢性腰肌勞損的防治措施及健康教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加強對群眾的健康教育,了解慢性腰肌勞損的發病機制和常見病因,囑咐患者減少運動量,臥床休息,腰部注意保暖,不要著涼。
(2)增強體育鍛煉,激活脊椎穩定肌群,增加脊椎穩定性,加強核心肌肉力量,提高腰背肌肌力和韌帶彈性,松解肌肉粘連提高關節活動度。訓練中注意腰背部放松,避免造成腰背部肌肉的過度勞損,預防腰部受傷。
(3)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注意姿勢,減少在不良體位下的作業,避免疲勞損傷。
(4)一旦出現腰部疼痛及時就醫,結合物理治療、藥物治療、針灸推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