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合水縣北區實驗幼兒園 李暉
保育是由兩個含義合并而成,其可以理解為對幼兒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對幼兒未來的發展進行基礎鋪墊式的教育,畢竟“人之初,性本善”,對于幼兒來說其可塑造性強,還沒有自我的認知意識,因此在幼兒階段進行保育工作使幼兒養成良好習慣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幼兒未來的發展來說,通過保育工作使幼兒進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可以成就一個人的一生,擁有好習慣的幼兒更容易成功。所以幼兒園把對幼兒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當成保育工作的重點很有必要。
在對幼兒進行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時,教師不妨根據幼兒的特點進行針對化的設計。通過調查研究以及經驗可以發現每一個幼兒都是喜歡玩耍的,對于幼兒來說,玩耍更是他們的天性,因此教師對于幼兒進行具體的指導時進行相關游戲的設計更能使幼兒記住相關的日常行為習慣,讓幼兒在玩中學,使行為培養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既達到了習慣培養的目的,也使幼兒在歡快的游戲中表現自己。
例如,在對幼兒進行“飯前便后要洗手”的行為習慣培養時,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將全班的幼兒分成兩組,每組人數均等。首先讓第一組的第一名幼兒對“飯前便后要洗手”的課堂主題進行繪畫,通過“你畫我猜”游戲的開展發揮出幼兒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然后讓第二組的第一名對第一組的幼兒繪畫的內容進行解讀,若回答正確則可以對幼兒進行類似于一朵小紅花的小獎勵,收獲獎勵的幼兒將對課堂主題的感受更加強烈,而沒有收到獎勵的幼兒也不要著急,教師可以將兩組的任務進行對調,也讓課堂的設計顯得公平合理在進行第二場游戲時可以改變成“你做我猜”,讓第二組幼兒對課堂主題進行實際的動作表演,讓第一組幼兒進行猜測,猜對的幼兒同樣會獲得一定的獎勵。通過游戲的方式使幼兒積極養成良好習慣,這就使幼兒在玩耍和習慣養成之間相得益彰,在愉快的課堂中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
在對幼兒進行日常行為習慣培養時,通過實踐使幼兒加深好習慣的印象是一種良好手段。面對幼兒不好的行為習慣時,教師也不要著急,要對幼兒進行細致講解,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當然在實踐過程中進行相關的培養更能使幼兒在第一次做出好的習慣行為后將其加深,使幼兒即使離開幼兒園回到家也能保持良好的習慣。
例如,在對幼兒進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為主題的相關行為培養時,教師可以先提出現在浪費現象嚴重的問題,而后通過古詩的講解再結合實際的現象使幼兒對浪費糧食有初步理解。在通過常規講解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同時,也可以在幼兒吃飯時由教師監督,給盤子里最干凈的幼兒一定的獎勵。還可以由幼兒園組織實地參觀糧食的生產過程,幼兒可以通過參觀了解到農民伯伯生產時的艱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更可以讓幼兒自己體會一下生產的過程,通過實際行動才能切身感受到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的道理。由于幼兒現在還不能理解相關的文字,教師可以幼兒容易接受的宣傳畫形式時刻節約糧食的主題。而在幼兒用餐之前教師也需要提醒幼兒節約糧食,通過多角度的實踐設計可以使幼兒更好更快地對好習慣進行充分掌握。
為了使幼兒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教師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幼兒進行積極引導,在日常生活中與幼兒陪伴最多的人除了幼兒的家長以外就是教師了,因此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教師更能發現幼兒在日常行為習慣方面出現的問題。如果幼兒的行為習慣非常良好,教師一定不要忘記對幼兒進行適當的夸獎,從而使幼兒受到更大的鼓勵,在以后保持這種良好習慣;而當幼兒出現不好的行為習慣時,教師也要對幼兒進行積極引導,引導幼兒向好的方向發展。
例如,在對幼兒進行“隨意踩踏花草樹木是不文明行為”的習慣講解時,教師可能會發現個別幼兒有踩踏花草的情況,了解到許多幼兒是因為沒有經過引導形成了這種不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就要積極對其進行引導,講明植物對于人類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這樣既做到了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也為幼兒科普了植物方面的知識。教師也可以通過與家長通力合作的方式使幼兒的行為習慣得到培養,教師和家長統一意見,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家長的監督,相信個別有些淘氣的幼兒也會充分認識到踩踏花草行為的錯誤,及時改正不良習慣。
綜上所述,對于幼兒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并不是一件能夠快速解決的問題,教師對于幼兒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在培養上教師可以由點及面通過歡快的游戲、有意義的實踐、積極引導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進行全方位教導,使幼兒養成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