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邳州市長江路小學 王玲
數年來,多媒體信息教學法經過充分實踐,已經成為一線教師最為常用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之一,其直觀生動、趣味性強的特點,也使其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具備極大的教學優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或以詩詞朗誦,或以動畫播放,或以幻燈片的形式,在小學古詩詞教學課堂上構建全景式教學,充分還原古詩詞意境,帶領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在深厚的古詩詞學習環境中開展教學,以充分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
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中的古詩,程顥的《春日偶成》一詩,描寫了作者在春日郊游時的所見春景、所思閑心,雖然語言簡潔質樸,平平淡淡,但其寫景極具內涵,詩意深邃悠遠。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起來頗有難度。
在教學這首詩歌時,我便利用多媒體教學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學習。首先,我在網絡上找了一段貼合詩中春日景色的短視頻,在帶領學生學習前兩句時,給學生播放觀看,請學生體味詩中描述的美麗景色。隨后,對于詩的后兩句,我又在網上找到了一幅一人笑罵另一人的漫畫作品,配以詩句“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學生在哄堂大笑之余便對后兩句有了初步理解。最后,我又放出了最后一幅圖畫:一位老者伏案深夜苦讀,面前是成山的文章典籍,并向學生解釋后兩句詩的意思,學生便很快理解了詩人“困在書齋,難能偷閑”的欣愉之情。
古詩詞往往在形式上凝練簡潔,需要讀者仔細咀嚼品讀,而小學生知識儲備不足,這是其學習古詩詞的最大劣勢。對此,我認為,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吃透古詩詞中的重點字詞,從而以點帶面,帶領學生通過對于古詩詞重點字詞的辨析和記憶,帶動其對整句詩、整首詩的理解和認識。
仍以程顥《春日偶成》為例,我在教學之前,便請學生仔細品讀詩中“近午天”的“近”字有何深意,學生對于“近”這個常用字有著一定認知,大多認為是“快要到中午”的意思,于是我繼續啟發學生:“為什么作者程顥會在將近中午出門春游呢?大家回憶一下剛剛我們看視頻的時候,有沒有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呢?”大部分學生很快反應過來,這里面的“近”,字面意思確實是“快到中午”的意思,實際是說作者程顥流連于春日景色,包含著“不知不覺間已到中午”的意思,從而側面描寫了春景的迷人。
在小學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學思維的轉變也十分必要。現在的學生表現欲強,思維能力活躍跳脫,以往的教師范讀、領讀、講解關鍵字詞、梳理詩義、檢查背誦默寫的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思維,已經難以適用于當下的小學古詩詞教學。教師應當打破傳統的教學思路,更加充分地引導學生參與到對古詩詞的主動探究和學習中。
以陸游的《示兒》為例,在講解這首詩前,我將全班分為了若干小組,請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或扮演垂垂將死的陸游,或扮演陸游的兒子,或扮演北方水深火熱中盼望王師拯救的百姓,請學生從多個角度分別體會對陸游《示兒》一詩的理解和感受,并在扮演后發言。有扮演陸游之子的學生表示,“我感覺到了陸游對于國家破碎的死不瞑目和以后國家重新統一要第一時間在地下知悉的殷切盼望”。通過這樣活潑多樣的課堂教學思維和討論形式,學生不僅樂于學習古詩詞,而且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內容。
不可否認的是,古詩詞對于小學生而言仍有很強烈的陌生感和畏懼感,這時,通過創設古詩詞相關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心,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理解,能夠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情感內涵。
在《示兒》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常常對于前兩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和“但悲不見九州同”之間的邏輯關系有少許困惑。于是我便將這位學生心中的問題拋給學生:“為什么陸游將死之時,已經覺得萬事皆空了,又話鋒一轉,開始和兒子聊起國家統一的事情呢?”學生乍聽這一問題,頓時感覺有了一絲理解,在過充分討論后,他們自行得出了結論:“正是因為陸游心系國家,到死還盼望著國家統一,所以他才在臨死前覺得其他都不重要了,只有沒有看見國家統一是他最大的人生遺憾。”通過這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學生充分理解了整首詩的邏輯關系,對于陸游深厚的愛國之情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總而言之,古詩詞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通過結合多媒體教學、關注重點字詞、發動學生討論與創設問題詮釋內涵等教學方法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在沉浸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中,充分把握古詩詞的重點字詞和情感內涵,從而徹底吃透古詩詞學習這一難點和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