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第三中學 安世強
初中物理的每一個實驗都有實驗名稱,實驗的名稱也是實驗的目的,以探究類實驗為例,在“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課堂上,教師要使學生通過實驗名稱,思考和明確哪些實驗方法和途徑可以達到實驗目的。
同樣以“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例,教師可通過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通過實驗名稱,我們應該選擇哪些實驗器材?選擇的實驗器材應該處于哪種狀態?需要選擇哪些實驗方法,要控制哪些物理量?在實驗中我們要觀察哪些實驗現象?根據哪些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實驗操作前問題的設計能避免學生“埋頭苦干”的現象。通過以上問題學生對浮力的計算公式F浮= ρ液gv排理解能更加深刻,學生也能更加熟悉實驗的操作流程。
每一個初中物理實驗都蘊含著物理理論知識,每一類不同的實驗側重點以及每一節實驗課堂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也各不相同。教師在設計實驗教學課堂時,要根據不同實驗的側重點考慮課堂教學。
如觀察類實驗“觀察水的沸騰”,首先教師應考查學生對“沸騰”概念的理解,課本中“沸騰”是指液體的內部和表面都發生汽化的現象;教師再進一步追問:“汽化”是指液態物質轉變為氣態物質的現象,那么液體內部的汽化會出現的現象是什么?學生通過知識的類比和遷移會發現液體內部發生汽化即出現的“氣泡”;教師還應繼續提問:氣泡中含有哪些物質?為什么要持續加熱水?根據“汽化”的定義,氣泡中應含有水蒸氣,持續加熱水能使水的溫度升高。這是針對學生以沸騰現象為依據——“持續加熱水,溫度保持不變”的教學過程,只有一步步深入提問,學生才能理解為什么觀察沸騰現象的依據是“持續加熱水,溫度保持不變”,才不會把實驗依據理所當然地當作“結論”使用。
初中物理實驗課堂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操作物理實驗儀器,清楚并理解與實驗有關的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根據已知的物理實驗原理和探究的實驗目的設計實驗,以此提高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
在測量類實驗“測量小燈泡的功率”的實驗課堂上,小燈泡的功率公式是學生已知的知識內容,即P=UI,是否可以直接測量“P 值”是學生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初中物理的理論知識中,并沒有出現過直接測量能得到“功率”的物理儀器,因此要借助“U(電壓)”和“I(電流)”得到結果。其次,學生應明確實驗器材有哪些?有學生提到“燈泡”“電壓表”和“電流表”,有的學生認為需要“電線”和“電源”,這些都來源于學生對實驗的理解和思考。再次,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符合實驗目的的電路圖,并和同學們分享。如果到現在學生仍沒有提到“滑動變阻器”,教師可以繼續提問“根據你們自己設計的電路圖,動手操作一下能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有學生動手操作后認為達不到“改變小燈泡電壓和電流”的實驗要求,還有學生認為“改變電源的電壓”可以解決“小燈泡電壓和電流的變化”這一實驗問題。教師可以提出“滑動變阻器與小燈泡串聯分壓,改變小燈泡兩端電壓”的實驗操作想法,解決實驗課堂中的重難點——“滑動變阻器”的應用。
在具體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實驗教學,增強演示效果。演示實驗,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利用一些實驗器材向學生示范實驗流程,是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主要方式,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有重要意義。但是有些實驗變化很細微、迅速,或者受條件限制,實驗沒辦法演示。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增強演示實驗的效果,讓學生更好地觀察實驗。
比如,在教學“物態變化”時,水循環的實驗過于煩瑣,在課堂上演示勢必會花費很多教學時間,于是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用電腦模擬了一段水循環的小短片,通過多媒體投影給學生觀看,讓學生能夠看清三態的變化。學生對此會感覺很驚訝,紛紛表示:“原來天上的云也和水有關啊!”還有的說:“水是自然界最寶貴的資源,我們都離不開水,所以我們要珍惜水資源!”通過多媒體技術演示物理實驗,可以有效增強演示效果,讓學生對實驗現象一目了然,對自然界中雪、雨、霜的形成有了深刻認識,同時還讓學生增強了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時,一定要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引導學生總結歸納,讓學生將知識系統化,以便學生日后更好地學習。
總而言之,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是物理這門學科的靈魂,要想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必須重視教學中的實驗部分,讓學生在實驗中培養興趣、探索知識。提高初物理實驗教學環節是物理的核心。實現“教學做合一”的實驗教學目的,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融入對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操作以及實驗現象的思考,使學生清楚動手操作的每一步的作用和意義,以此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綜合素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