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城中實驗小學 劉雅敏
在學校課題的指引下,德育工作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抓手,攜手家長,成立“和美”家校俱樂部,將課堂延伸至課外,知行合一,讓德育課堂“流動”起來,合理整合科技手段,提高活動效果,引導學生以和為美,以美融和,從和融走向和暢,從尚美走向美好,讓學生關注自然、關心生活,時時處處收獲成長。在實踐活動中,我們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實踐,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
儀式感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是一種精神上的禮儀。這種小小的自我暗示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卻是一根強有力的杠桿,能夠大幅提升人的行為力。學生成長需要儀式感,儀式感也是學校德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泛在學習”的理念,在于重視學生根據自己需要,在想學習、能學習、需要學習時進行學習。各班“和美”家校俱樂部沒有固定的活動小組和活動時間,活動內容由班級家長代表提供資源,然后通過微信群發布“英雄帖”,召集參與者,布置活動前準備任務。
如五年級發出的英雄帖召集學生參加“學習悲鴻精神,感受科技力量”的活動?;顒右竺课粎⑴c者通過網上學習,了解徐悲鴻的生平事跡,完成10 道知識問答題。合格者才可以參加報名,設置了門檻,不露痕跡地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泛在學習(U-learning)是數字學習(E-learning)的延伸,克服了數字學習的缺陷或限制。由于移動通信技術的進步,移動學習(M-Learning)逐漸引入泛在學習體系。鑒于此,學校在學習形式上下功夫、動腦筋。校內打破班級限制,根據學生的興趣重組班級,合作探究。俱樂部的家長帶著孩子走出家門,擁抱自然,學會健康生活,足跡遍布宜興市陶瓷博物館、科技館、陽羨生態園、蘇寧現代牧業、農耕文化園、溧陽新四軍江南指揮所等,活動開展至今參與人數已累計近萬人次。宜興電視臺《陽羨茶館》欄目為此進行了專欄報道。
在博物館,學生了解宜興的民俗民風名人,感受家鄉文化,做歷史文化的繼承人和傳播者;在銀行,學生當了一回“小小銀行家”,和家長一起參觀農業銀行營業大廳,學會辨別假鈔,上臺進行點鈔比賽,初步接受金融知識熏陶;在蘇寧現代農業生態園,學生參觀現代化蔬菜大棚,和可愛的小動物親密接觸,感受生活的樂趣。
就“泛在學習”的本質特點而言,它是“以人為中心,以學習任務本身為焦點”的學習。在泛在學習環境下,學習成為一種自然或自發的行為。學習者可以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關注的將是學習任務和目標本身,而不是外圍的學習工具或環境因素。
學期初,通過自主選擇,全校各班都認領了一個節氣研究主題,每到節氣,都會有班級開展節氣主題隊活動,學生從中增長了知識,收獲了快樂。宜興電視臺《陽羨茶館》欄目以及《宜興日報》在不同時間都對我校的節氣研究進行了專門報道。
利用社團活動時間,學校熱情邀請智慧家長走進校園,走上講臺。家長根據自身職業優勢和個人特長,來校為孩子作了急救知識進校園、近視防控科普等專題講座。在學校著力打造的校本品牌課程“節律”課程《走進二十四節氣》中,“和美”家校俱樂部依托校本課程,充分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展開豐富的學習、實踐、探究活動。學生通過網絡搜集、紅領巾尋訪,知道了節氣的來歷、紀念方式,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生活的熱情。
“和美”家校俱樂部活動突破空間、時間的限制,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學習,培養學生根據自己需要,在想學習、能學習、需要學習時見縫插針地學、無所顧忌地學、循環往復地學、互相切磋地學有選擇性地學的好習慣。這樣一來,學生所有的空間所有可利用的時間,都可以有“學習”的存在。
活動,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教育發生的基本形態。今天,這種蘊含現代化教育元素、辦學特色和育人特點的“和美家校俱樂部”,在宜興市城中實驗小學正成為一道迷人的教育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