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深圳路幼兒園 龐海珍
自從課程游戲化建設以來,我們緊隨腳步,以八個字游戲精神: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為切入點,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使教師從根本上轉變理念,認同“兒童在前、教師在后”,提升保教質量,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那么在實施和推進中我們是如何進行的呢?
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的第一步支架:改造我們的兒童觀和教育觀。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理念。
學《指南》:我們將《指南》五大領域的目標、實施建議等,在開學初分解到每個星期的自學內容中,再利用每周二集體備課時間,專門拿出40分鐘的時間對自學的內容進行分享:每個年齡段的目標是什么?一日活動的預案構思是否符合年齡段要求?在一日的保教活動中是如何落實的?舉出具體案例進行說明。這樣逐領域地學習、研討、審議,所有教師對《指南》的內容相對比較熟悉,能夠做到心中有目標。
學“支架”:我們從第一步支架入手,進行“六大”支架的學習、解讀和實踐,多次進行現場研討,從呈現的效果看理解的程度。
學書本:為進一步提高對兒童的理解和認識,我們還為教師選擇了《觀察兒童》和《0-8歲兒童學習與環境創設》這兩本共讀書目。在自學的基礎上,每周將學習的收獲和理解進行集中分享,進一步統一認識。
學同行:我們還抓住每次外出學習的機會,如去上海、鎮江等地考察,開闊視野,吸納其他地區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成功經驗,讓學習的收獲和思考落地生根。
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的支架:嘗試實行彈性一日活動時間安排表,除了餐點和午休時間,其他時間允許教師根據活動需要,靈活調配。我園對一日作息時間先后進行了兩次調整。
第一次:開學初,2 個小班晨間活動是在室內進行區域自選,5 個中大班在戶外開展自選游戲和操節活動。教師發現這樣安排,時間很緊,來遲的孩子剛玩就要收拾場地,大班要做操,中班活動受到干擾。于是,大家一起研討調整活動時間,將所有班級操節活動安排在下午。
第二次:調整后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戶外場地人多、擁擠,班級被閑置下來,還是不能滿足孩子需求,我們再次進行研討、調整。4 個班級晨間活動在戶外,3個班級在室內進行游戲。
首先各班級對照《0-8 歲兒童學習與環境創設》一書中“八大”區域建設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本班的區域建設存在哪些問題,把這些問題梳理出來,匯總到幼兒園層面,集中大家的力量進行現場研討解決。如:建構區環境設置的研討活動中,我們一個班一個班地進行現場觀摩、評析,包括材料投放、場地安排等,各班級再根據提出整改建議去實踐,循環往復,這樣的診斷研討每個區都進行了3次以上。
隨著孩子游戲的不斷深入,空間小越來越成為影響孩子自主游戲的最大障礙。經過研討,我們將相鄰的兩個班級的墻體打開,裝了一扇可以自主開關的通道門,這樣兩個班的孩子可以串班進行游戲。同時在走廊增設了自由開放的游戲區域,樓梯道的閱讀區的挖掘和利用,一樓大廳樓梯拐角的發現,這樣的舉措增加了孩子區域游戲時間和空間。
我園場地小,為拓展幼兒戶外活動空間,我園和社區簽訂了資源共享協議,拓展活動場地,根據孩子的需求投放低結構材料。我園還結合地方資源,對面的超市、500 米范圍內的如意公園等,都成為孩子的課程資源。
為更好地保障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的實施,改造了戶外野趣場所,增設了多種材料如攀爬架、涂鴉墻、投擲類、木質積木、桌面積塑玩具、科學探究材料,在閱讀區中一次性投入3000本繪本,這些設備的添置極大滿足,幼兒生活、運動、游戲、學習的需要。
開學初邀請好的幼兒園參與幼兒園的工作推進,對整個改造推進進行整體規劃,進行沉浸式陪伴,如開學初針對小班新入園家長的理念問題進行了專題講座“家長在孩子成長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和家長互動交流;骨干教師也定期來園,一對一跟班半日活動的各個環節,整理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大家在一起進行碰撞、剖析,為后期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建設明確方向。
隨著課程實施推進的步伐,我們有付出,更有收獲:教師在理念上得到一定轉變,更能看懂兒童,也能捕捉到一些有價值的信息,給予適時介入,生成活動幼兒有更加自由自主的游戲機會,思維變得更為活躍社會交往能力提高,也能和同伴進行計劃的商討和實施。家長理念得到轉變,更為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關注孩子健康陽光個性品質的養成。
在推進中我們還要加大學習和研究的力度,盡快轉變觀念。對兒童的觀察需要深入,能懂兒童,提供適宜的支持。在觀察后進行切片式的分析和思考,研究幼兒游戲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