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盛菊影幼兒園 陶燕
神經語言學認為:“閱讀是大腦接受外界視覺符號信息并對其進行加工,以掌握符號所代表的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產生了注意、記憶、想象、情緒等心理活動。筆者主要選擇學校這個場地,對幼兒的繪本閱讀行為進行調查。
學校內幼兒的繪本閱讀情況:
筆者隨機選擇10 天,對班級晨間區域游戲時,幼兒在閱讀區的繪本閱讀情況進行觀察,主要觀察人數、所選繪本類型及閱讀行為,具體如下:
11月2日:毛毛快速翻閱恐龍書五頁,平均每頁停留3 秒左右;而后看著墻上的海報,時不時自言自語。3分鐘左右后離開。
11 月5 日:濤濤看墻上的恐龍海報,鈞鈞走來,兩個人開始討論恐龍的特征,2 分鐘左右;鈞鈞拿起一本恐龍書,又拿起一張紙開始畫,而后剪下,持續11分鐘左右。
11月6日:琪琪拿來紙和筆開始畫畫,邊畫邊說著故事,持續7 分鐘左右;琪琪加入冉冉一起看恐龍書,持續3分鐘左右。
11月7日:萌萌拿來恐龍書隨意打開一頁,邊看邊說,持續4 分鐘左右;而后又換了本《一粒種子的旅行》,持續8分鐘左右。
11月8日:涵涵、航航、多多、果果一起合看了恐龍書,兩人邊看邊交流,兩人在一旁聽。
11月12日:一一、咚咚合看《一朵藍色的云》,持續9分鐘左右;夢秋看恐龍書,持續2分鐘左右。
11 月13 日:貝貝看恐龍書,口中時而模仿恐龍叫聲,持續6 分鐘左右;鈞鈞拿起之前的恐龍剪紙,繼續做了2個,開始編故事,持續11分鐘左右。
11月18日:多多、涵涵和甜甜三個人一起看《我的影子好朋友》,并用手電筒進行手影游戲,又加入了三人,持續了31分鐘左右。
11月19日:YOYO看了3本成語故事,持續了11分鐘左右。
11 月21 日:琦琦、一一、涵涵人合看《我的影子好朋友》;另外兩人看了恐龍書。
從上述內容中可以發現,閱讀人數上,每天自主選擇閱讀的幼兒人數不多,約在2~4 人;繪本選擇興趣上,偏愛較為嚴重,以恐龍類書籍為主,在教師引導下,幼兒也會嘗試看其他類型的書籍;閱讀時間上,平均6分鐘一本;閱讀形式上,幼兒偏愛合作閱讀,更愿意邊看邊說、邊做邊說。
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到,3~6歲幼兒正處于前運算階段,幼兒可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符號功能,再憑借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活動。因此,通過說、做、聽等感知形式更利于幼兒接受與理解新經驗,從而內化、吸收。
從閱讀心理的角度,3~6 歲幼兒呈現的發展規律:假裝閱讀(培養閱讀興趣)——傾聽閱讀(培養閱讀習慣)——理解體驗閱讀(培養閱讀理解能力)——創造性閱讀(培養閱讀創造能力)。因此,幼兒繪本閱讀的指導應圍繞“興趣、習慣、理解、創造”這四個方面。
只有對繪本閱讀產生興趣,幼兒才更有可能引發學習動機,自發進行有意注意,且在興趣的指引下維持更長的時間。因此,繪本的投放應基于幼兒的興趣之上,使之自發學習;而對于幼兒不感興趣但具有教育價值的繪本,教師或家長也需激發幼兒產生閱讀的興趣。
挑選了適宜的繪本后,幼兒及家長決不能把重心放在量的積累上,而應是質的提升上。如何將繪本讀懂、讀透?首先,幼師應幫助幼兒理解圖畫書中的重點畫面,例如對畫面背景的理解、主題的理解、內容及細節的理解、人物的理解、色彩的理解等,讓幼兒能看懂;其次要關注繪本敘述故事情節發展上的不同,例如循序漸進式、重復遞進式、并列呈現式、矛盾沖突式等,讓幼兒能理解;接著要幫助幼兒理解繪本中的語言、文字的特點,積累書面語言的經驗,提高說話的規范性、連貫性與完整性,增強感受與表達能力。
繪本閱讀,對幼兒的文學欣賞能力、詩歌仿編、故事編構能力等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3-6 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閱讀建議:“鼓勵幼兒依據畫面線索講述故事,大膽推測、想象故事情節的發展,改變故事部分情節或續編故事結尾;鼓勵幼兒用故事表演、繪畫等不同的方法表達自己對圖書和故事的理解。”對于理解后的繪本,下一步如何運用?表演故事、續編故事、自編圖畫書等都是不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