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春
七年級連接小學和初中,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里,學生的數學成績與整個初中數學學習緊密相連,可以說決定著初中數學的“成敗”,甚至可能影響到學生對數學的認知和中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教師和家長應該幫助學生做好小升初數學過渡,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階段學生的依賴性比較強,學習方式大都是保姆式地“扶著走”,在學校有老師,在家中有父母,學習很被動。升入初中,學生的學習方法多以自學為主,需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積極主動地配合老師完成學習任務,如果七年級新生繼續沿用小學的學習方法,學習中便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困難。同時,由于小學階段每天的課程內容少,課余時間多,學生基本能做到數學問題堂堂清、日日清,但進入初中后,隨著所學科目的增多、內容難度的增加,教師課內沒有更多的時間對難點進行強化訓練,更沒有過多時間和精力進行課后單獨輔導,學生就會覺得難以消化,無從著手。
雖然初中和小學都是義務教育,但數學學習的“跨度”還是比較大的,怎樣讓學生把這一步跨好,做到平穩過渡,以適應初中的數學學習呢?
做好課前預習。教師或有能力的家長應對孩子的數學預習方法加以指導,逐步規范課前預習,讓學生做到上課時能夠有的放矢。作為學生,一定要在課前多看幾遍課本。一是了解所學的內容,想想和學過的知識的聯系,通過勾畫定義、概念、法則、定理等主要知識,在腦海中形成初步印象。二是認真研讀課本中的例題,思考新知識在例題中的應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好標記,然后在課堂上集中精力聽講。三是仿照例題解決課后的隨堂練習,可以簡單地在紙上重復演練和推理,如有不會可記錄下來,以便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探究和強化練習。
做好課后的鞏固練習和作業。作為教師,第一節數學課后,要對數學作業做出相關要求,對細節進行規范,保證學生作業的質量。作為學生,一定要通過做題來鞏固所學知識,通過作業來檢測和反饋當天知識的掌握情況。首先,作業要獨立完成,不得應付或抄襲他人,這是學生必須樹立的意識。其次,在做作業之前要再次研讀課本,這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可以使預習和課堂中遺留下來的問題得以解決,而且使所學知識更加系統化,加深和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養成多想多問的習慣。主要是培養善于思考、不恥下問的學習習慣。獨立思考是學好數學的前提,通過自己思考弄懂所學的內容,記憶尤為深刻。另外,要多跟同學、老師請教,不能把問題積攢下來形成知識鏈斷裂,最好做到有問題及時解決,把不懂的知識變為自己掌握的知識。
建立錯題本,做好筆記。做習題或作業時,面對出現的錯題,最好單獨記錄下來,分類整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道題目的錯誤原因都要弄清楚,然后記下錯誤的類型和原因,是答題失誤,還是思維方法、知識運用、運算出現錯誤,這是建立錯題本最為關鍵的環節。同時,還要一步一步規范地把原題做一遍,以加深印象,便于形成糾錯能力。如果此題有多種解題思路,可以在旁邊用其他顏色的筆把幾種解法簡要寫上。
錯題本要經常翻看。錯題本不是把做錯的習題記下來就完了,要經常在空閑時間或準備下一次考試前瀏覽,使每一道題都發揮出最大效果,今后再遇到同類習題,便會立刻回想起曾經犯過的錯誤,從而避免再犯。如果錯題本上的題目反復看過,確實已經徹底掌握了,可以在題號前做個標記,再看的時候可以略過,避免耽誤時間。
認真對待單元總結和檢測。一個單元結束后,都要上1—2節復習課,甚至每單元都要進行檢測。單元小結和檢測是對本章知識的總結和回顧,也是對本章知識的串聯和梳理,通過單元小結和檢測,可以使知識系統化,也是對本章知識查缺補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