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懷德苑幼兒園 羅曼
在《工具樂園》博物主題開展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進入科探館的幼兒越來越少。我們進行了教學化展示和個別指導,但情況仍然沒有得到改善。為什么我們準備了同樣豐富的材料,幼兒在烹飪館和美妝館玩得樂此不疲,科探館卻無人問津呢?什么樣的科探館才吸引幼兒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材料和環境背后隱藏的規律進行了分析和探究。
起初科探館設計的幾個實驗忽視了重要的一點,幼兒為什么要去做這個實驗?是對磁鐵、浮力產生好奇希望了解,還是想知道某個物體究竟有多長、多重?這些實驗是否提高了幼兒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答案不是肯定的,那么幼兒只是在完成某件特定的任務而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而我們安排的這幾個實驗只能讓幼兒體驗特定的知識性原理,這個原理怎么服務于生活,幼兒一時不得而知,也不符合我們想讓幼兒能形成自覺的科學思維習慣的目標。
科探館的記錄表是由教師設計制作的,幼兒的記錄過程比較封閉,缺少開放性,也缺少了可持續性,更像在做一道固定的習題。《學前教育中的主動學習精要》中用“主動學習”描述學習者與環境的互動過程:如果兒童僅僅被告知某事,反映思維真正發生改變的學習就不會發生。表格設計需要兒童親自去嘗試,在一次次設計、修改中完善,使表格成為兒童在科學區實驗時的良好支架。
我們發現科探館的幾個實驗操作過程相對比較簡單,材料較局限,多傾向于高結構材料,幼兒沒有深入探究的空間,幾個實驗之間也不存在聯系。如何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不斷深入?這些都可以通過材料實現對幼兒的指導。利用材料間接指導幼兒,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過程中發現其中的關系,進行深入探究。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梳理、分析,我們對科探館進行了大改造,一個嶄新的科探館孕育而生。
《3-6 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強調了幼兒的主動性,“情境”賦予幼兒操作材料的意義。具有情境性的游戲材料能自然而然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獲得材料所隱含的教育目標。我們把科探館打造成一個“玩具修理站”,里面分類擺放了各種工具。“玩具待修區”里有幼兒送來修理的“壞”玩具。“修理車間”是幼兒的“工作場所”,修好的玩具被整齊擺放在“提貨區”。幼兒抱著修理玩具的目的走進這個區,修什么根據興趣和能力挑選,怎么修便考驗腦力、創意和動手能力,提高了幼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記錄表是為兒童游戲進行服務的,而不是為了刻意地給他人展示過程性資料,講究實用性。記錄單使工作更有條理化。于是,幼兒設計了一張開放式的記錄表。記錄下修理玩具的標簽、大致問題、修理進度和結果。記錄的內容不需要用統一規定的符號。我們的要求只有一點:自己能看懂就行,如果別人也能看懂就更好了。
相對復雜的操作材料和比較完善的游戲規則更能得到幼兒的喜歡。我們只是給幼兒提供了一些材料,操作步驟在游戲過程中由材料去引導。南京師范大學大張俊教授在講座《區域活動中的科學學習》中指出:教師提供給幼兒的材料必須是有作用的,有很強的指向性、明確性。材料起到了讓幼兒自檢、幫助和暗示的作用。
新環境的創設和新材料的投入給幼兒帶來了新的體驗。在新的科探館游戲中,幼兒的表現又為教師提供了進一步調整區域材料的靈感。換好電池的小汽車看上去有點破舊,有人提議給它洗一洗,噴個漆。于是,我們又開辟了“清洗美容區”,在“寶地”里增添了水桶、手套、刷子、顏料等用來給玩具清洗換裝,幼兒還用薯片桶和木塊給小汽車搭起了車道、高架橋,玩得不亦樂乎。《綱要》強調了要“尊重幼兒”,包括尊重幼兒的想法。幼兒的想法天馬行空,創意無邊,只有隨時觀察幼兒,捕捉信息,才能進行有效調整,給他們創造一個更適宜探究的環境。如此一來,我們形成了“投放材料—觀察幼兒反饋—調整材料”的良性循環。
在科學區的創設中,教師需要不斷地觀察兒童、傾聽兒童,真正做到以幼兒為主體,為兒童計劃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在興趣的基礎上,創設一個豐富多樣的有助于科學探索的環境,創設充滿“吸引力”的科學區,培養幼兒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習慣,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從而獲得新經驗、新知識,體驗發現的樂趣,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