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利 魏常友
新年(2020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國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部署下,眾志成城,攻堅克難,展現出中華兒女不畏艱難、團結一心、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各界人士都參與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動中,特別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冒著生命危險戰斗在臨床一線,他們是白衣天使,是逆行者,為我國抗擊疫情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逆行者們面對自身可能被感染的巨大風險,主動沖到防疫第一線,體現了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舍小家顧大家的集體主義精神。每個人職業不同,對社會貢獻力量也有所不同。面對疫情,作為優秀社會文化的傳播者和弘揚者,編輯肩負著傳播疫情科研成果的責任與使命。本研究對期刊編輯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事件中的責任與擔當進行了深入分析,并結合自己工作實踐提出一定的應對方法,以期為同仁參考借鑒。
“冠魔”來襲,數萬人感染,我國在控制好國內疫情后又支援其他國家,展現了中國人民友好善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和擔當,更向世界展示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特別是將中藥帶到海外,有效治療了很多患者,更彰顯了我們對中醫藥文化的自信。面對疫情,在新媒體時代,編輯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傳播者,新媒體的積極踐行者,我們應當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自覺傳播科學防疫知識,傳播正能量,出版疫情科研成果,履行編輯的神圣社會職責[1]。作為醫學期刊編輯,更應當自覺科普疫情防控知識,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做出貢獻。在疫情暴發初期,萬方醫學專家委員會秘書長王光躍老師就在醫學期刊群里積極引領期刊同仁思考“疫情來襲編輯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編輯部在王晴老師的帶領下,讓具有醫學知識背景的編輯充當醫務人員儲備軍,并積極捐獻物資等,踐行了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2];該團隊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也參與到醫療救援一線中。《毒理學雜志》編輯部在本次疫情中也抽調有醫師資格的編輯進行流調,參與到北京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中。他們在期刊出版同行中脫穎而出,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期刊出版單位非常關心疫情防疫及相關科研成果的研究進展,積極進行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征文或組稿工作。疫情關系著全民健康,學術期刊具有學術性和科學性的特點,期刊理應將最新的疫情科技論文正確報道出來。編輯還應積極向一線專家組稿。有學者[3]從英文醫學期刊的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期刊編輯結合疫情中大眾人群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如新冠肺炎的精準醫療模式、治療方法及心理危機干預進行快速組稿方面的成效進行了經驗分享,值得期刊同仁參考。目前,各省駐地武漢支援疫情專家團隊逐漸順利平安回家。這是組稿的一個好時機。此時醫務工作人員時間相對充裕,疫情相關數據及抗疫經驗在臨床醫務工作者的腦海里還記憶猶新,所以編輯要及時主動跟進作者,爭取獲得優質稿源,將疫情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期刊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有許多問題、現象、規律值得研究者深入調研和思考,人大復印資料微信公用號及時有效地對多家期刊關于疫情征文的工作進行整理,整理的信息中包括期刊征文內容、征文截止時間及期刊投稿方式。這些信息為科研工作者引領了寫作方向,也為作者投稿時查找期刊投稿方式縮短了時間。筆者對北大核心版高校學報期刊進行調研,這些期刊官網上大部分都開設了疫情專欄,有些期刊還開設了疫情論文發表綠色通道,甚至有些期刊針對高質量的論文還免收版面費,為相關研究成果的組稿工作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務。
期刊肩負著緊跟社會熱點問題的責任,關于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論文,與大眾傳媒相比,學術期刊在內容上更需要嚴謹把關,這是期刊的使命[4]。因此,編輯要牢牢把握論文內容關。如果質量較低或不符合科學防疫的相關論文發表出來,對全民抗擊疫情、了解疫情都會產生不良影響。為此,對于以疫情為主題的相關論文更應當嚴格執行出版倫理規范,論文更需進行同行評議,并且盡量選擇專業對口的小同行專家審稿,這樣才能使疫情相關研究成果更科學、更可信。面對疫情熱點論文,期刊不能因論文屬于熱點搶占優先發表權來增加論文的下載率和被引率而不注重規范的審稿流程。對于心系全民抗疫的公共衛生事件,編輯更應該合理選擇審稿專家,在綜合審稿專家及編委意見的情況下,結合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報告,最后確定論文是否發表。對質量較低的熱點論文,要果斷放棄,防止某些學術不端的中介機構利用疫情事件發生時期刊用稿件有時效性要求而將無科學性的論文發表出來誤導大眾[5]。在《成都醫學院學報》部分來稿中,雖然觀其題名是新冠肺炎疫情相關論文,但仔細通讀全文后發現與新冠肺炎疫情關系不大。也有些稿件盡管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但文章質量低,如稿件中相關資料信息有誤,實驗數據不可靠等問題也不宜采用。面對新冠疫情稿件,出版單位更應當嚴格執行“三審制度”,相關負責人要強化意識形態,強化把關責任,全面把握稿件的內容質量。另外,論文署名也應當規范,署名應當是對本論文有直接貢獻的作者。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全國各地醫務人員結集來到武漢,凝聚在一起,奮力抗戰,疫情相關研究有多個作者署名及多個作者單位是合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應當讓第一作者列出署名的貢獻大小,說明每位作者做了哪些具體工作。需要強化出版倫理規范,對沒有進行研究創作及論文撰寫的作者不應當署名。在實踐中,編輯應當根據研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來判斷作者署名是否規范。
論文經過同行評議后可優先出版,而在稿件處理流程中同行評議環節專家審稿周期相對較長。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熱點論文,要想縮短同行評議流程時間,編輯需要及時協調,盡可能解決審稿難題。編輯是審稿專家與作者之間的紐帶,是潤滑劑,溝通方式應盡可能多樣化。為高效審稿,在采編系統或郵箱發送給專家后還可通過微信、QQ、發短信或打電話的方式,提醒審稿專家注意查收郵件或登錄審稿系統審稿,為方便專家高效審稿,也可將稿件直接通過微信或QQ發送給審稿專家。編輯給審稿專家撰寫送審郵件時需注意:第一,需要關心專家的工作是否繁忙;第二,需要提醒專家,這是屬于疫情熱點論文,請優先審稿;第三,如審稿時間上有困難請及時反饋。隨時關注稿件審稿動態,編輯要做到及時跟進,如了解到審稿專家工作繁忙、審稿困難時,編輯應及時更換同一領域的其他審稿專家。編輯需要把握好時間,合理催促專家審稿,積極處理疫情論文。
在審稿過程中,如果遇到專家和作者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可采用同理心進行及時溝通,促進論文審稿及修訂工作順利完成。編輯在處理審稿專家與作者之間的矛盾時,需要合理轉達對方意見。共情是一種處理溝通矛盾的良好策略。在疫情特殊時期,構建專家、作者和諧關系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筆者最近在負責《新冠肺炎疫情下四川省男護士心理困擾與社會支持、心理彈性的關系》一文編輯時發現在同行評議中作者與專家意見存在一定分歧,審稿人第一次審稿意見是建議作者要補充調查疫情期間女護士的基本情況,然而,作者反饋說因當前四川省最近幾天新增數為“0”,如果現在再調查女護士和之前男護士對比的情況差異較大,數據也不真實,想問一下還有沒有其他辦法。筆者認為作者分析的情況比較合理,考慮作者在臨床一線奮戰,在疫情中擠出休息時間修改論文非常不易,立即請教審稿專家,希望能幫助作者解決修改難題。審稿專家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也認同作者的觀點,于是提出第二次審稿意見:“如果沒有匹配的女護士比較,就與常模比較。”隨后,編輯將審稿專家的意見反饋給作者,作者欣然接受,非常開心地完成了論文修改工作。由于這篇文章涉及心理學方面的內容,審稿人是從事心理學方面的教授,在給出的審稿意見上,專家除了就論文提出專業的修訂意見外,還非常理解作者,用了同理心與作者交流。專家在審稿意見中提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能及時進行護士心理相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作為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也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論文,一線醫務工作者非常辛苦,我們非常理解,但文章發表應有一定的意義和水平,請認真修改完善后再審,辛苦了!”樸實的話語中,審稿專家在用心與作者交流。作為編輯,更應當如此。這篇文章,專家一共審閱了5次,在專家、編輯、作者共同努力下審稿周期大大縮短,從審稿到出版過程中互相交流通暢,該篇論文已正式出版。
論文經同行評議后可以優先出版,但編輯的工作還沒有結束,后期還需要對論文進行精心編校加工。在近期,筆者在新冠肺炎科技論文編校中發現了一些共性問題。自疫情發生以來,新冠肺炎專業英文名詞陸續發布了幾次,當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新冠肺炎英文名定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簡稱“COVID-19”,而在來稿中筆者發現部分作者仍將新冠肺炎英文名寫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NCP”,這些錯誤,編輯應及時糾正。另外,在參考文獻的編校中,筆者還發現疫情論文中部分作者引用疫情相關的標準、通知或網絡優先出版等參考文獻較多,但這些參考文獻著錄格式不是很規范。編輯應當按照參考文獻2015版國家標準本進行修訂。網絡優先出版的論文是經過同行評議的,作為參考文獻引用是正確的,其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可參考電子期刊參考文獻格式修訂。網絡優先出版的論文雖然沒有卷期及頁碼,但應該附上引用論文的優先出版時間及網址,編輯需要認真校對,核實相關信息是否正確。
編輯是科普知識的傳播者和弘揚者。面對疫情,編輯有責任和義務宣講疫情防疫知識,傳播正能量。當前,各種紛繁蕪雜、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容易引發大眾焦慮不安的負性情緒,造成負面影響[6]。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蓬勃發展,其有著廣泛的閱讀群體,特別是疫情期間,因為人們居家隔離,心中充滿恐慌,人們更加關注關于疫情方面的信息,如疫情成功治愈的經驗、傳染性疾病防控的管理、病毒傳染途徑等相關最新研究報告、治療藥物的研發進展等信息,但各種疫情信息真假難辨,有些疫情信息甚至存在誤導公眾的情況。這時,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的疫情相關論文便成為人們獲取這些信息有效、可靠的方式之一。作為編輯,要積極掌握疫情信息,實現精準的疫情防疫知識傳播。有些期刊除了征文信息外,還有其他關于疫情防疫的相關知識。如《中國中藥雜志》,該期刊定期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中醫藥疫情防疫知識及指南,如在國內疫情暴發高峰期,在酒精、84消毒液等消毒試劑緊缺的情況下,推出了中藥消毒方法:蒼術、白芷及艾絨按一定比例混合點燃,燃燒產生的煙霧可進行日常消毒,安全而實用。在疫情期間,許多醫學期刊的官網也及時推出疫情相關的科普知識及最新科研成果,讓更多的讀者關注。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通過網絡與外界交流以及了解信息成了人們生活的主要方式。出版人借助網絡,可以使大眾通過不同載體獲得疫情防護、疫情健康等最新科研成果。作為編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出版融合發展的緊迫性與重要性,主動學習,積極提升融媒素養,自覺應對疫情后的5G浪潮。
新冠肺炎疫情中,編輯應增強文化自覺,把握好疫情相關論文的內容關和編校關,自覺履行學術誠信、出版倫理規范,自覺承擔科研成果傳播的社會責任,利用共情溝通策略,構建專家和作者和諧關系,縮短同行評議時間,促進新冠肺炎的科研成果高效率、高質量呈現在讀者面前,讓更多的讀者受益。同時,編輯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疫情后融合出版的機遇與挑戰,主動學習融媒知識,提高媒介能力,爭取為我國的出版事業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