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雪
馬克思的首要觀點就是馬克思的實踐觀點,馬克思實踐觀的確立使馬克思與舊唯物主義劃清界限,使哲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馬克思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高度重視實踐的價值與作用,始終在實踐活動中建設國家,馬克思實踐觀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寶貴的價值。因此,需要對馬克思實踐觀進行全面研究,深入了解馬克思實踐觀的思想內涵,挖掘實踐的意義,使馬克思實踐觀的時代價值真正凸顯出來,將其對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理論指導作用徹底發揮出來。
偉大哲學家馬克思的思想理論曾深受費爾巴哈等人的舊唯物主義的影響,但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深刻批判了費爾巴哈等人的舊唯物主義,并對其做了徹底清算,為唯物主義找到了真正的歸宿。在馬克思看來,“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忽視了人的能動作用,忽視了實踐活動的真正作用,而馬克思糾出了舊唯物主義的錯誤,看到了實踐的真正價值與作用,最終建構了科學的實踐觀。實踐是主觀與客觀、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人類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改變環境,在改變環境的過程中也改變自身。對對象性活動要從實踐中去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理論都要在實踐的反復檢驗中才能逐漸確定。馬克思強調:“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人的本質具有實踐性、社會性,人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類的生活與發展離不開社會實踐,要從實踐出發來理解人的本質及社會生活。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第一次確立了實踐的觀點,確立起完備的實踐觀,深刻批判了唯心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為新唯物主義找到了實踐的理論前提。
《德意志意識形態》在馬克思思想理論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它深刻批判了唯心主義歷史觀,以實踐為基礎闡釋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該書沒有明確對實踐觀進行論述,反而對物質生產進行了深刻論述,這實際上是馬克思實踐觀的進步與發展。馬克思系統論述了實踐的唯物史觀,深刻解讀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他堅持把物質實踐看作社會意識的決定性因素。馬克思指出:“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3]人類要想獲得滿足生命特征的生存需要,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必須進行的,只有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實踐活動,人類才能將自身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物質生產實踐的論述是馬克思實踐觀的重要發展,只有通過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人類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舊唯物主義有直觀性、受動性的缺點,馬克思曾對其進行了深刻批判。在馬克思的科學理論中,實踐是對象性的物質活動,而舊唯物主義把對象理解為單純外在的、感官直觀的對象,單純從經驗出發,忽視了人的能動性和現實性。人是處在能動感性活動中的存在,對象始終都是人的實踐活動中的對象,馬克思實踐觀充分肯定了實踐活動的對象性質。實踐活動是以人為主體的、對象性的物質活動,人類所進行的活動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和特點。自主性和創造性是人類所具有的,人類的實踐性活動并不是簡單的直觀反映,而是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人類所進行的實踐是一種可以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因此,實踐既不是純粹的精神活動,也不是單純的直觀反映活動,而是以人為主體的、現實的、對象性的物質活動。
人類為了滿足生存與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活動本質上就是實踐。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盵4]人類最初為了生存、滿足生命存在的需要,學著使用工具從自然界獲取自然資源、與自然界發生關系,這個與自然界發生關系的過程就是人類實踐的過程,實踐使人類與動物有了根本的區別,實踐是人類獨有的活動。人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現實的人,并不是消極被動的人,任何人都離不開實踐活動。人類的實踐活動是在現實社會中進行的,實踐從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活動。人類要想滿足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就要進行物質生產活動,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就是物質生產活動。只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人類的各種需要才能得到滿足,人類的精神世界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實踐觀使人們明白,實踐活動是人類所必需的,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離不開實踐活動,人類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人們要合理地進行實踐活動,促使人類社會生活不斷向前發展。
思維的真理性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馬克思曾提到:“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5]在馬克思的科學理論中,人的真理性認識是一個實踐的問題,而不是一個理論性的問題,理論不能對真理性認識進行證實,只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真理性認識才能得到檢驗,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人類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將主觀認識和客觀現實結合起來,才能對客觀事物進行能動的反映。人類的實踐活動是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的,人類要想更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要不斷在實踐中總結出真理性認識,并反復檢驗,不斷指導人們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得出更深層次的認識,如此人類在實踐活動中才能不斷深化和發展認識過程。因此,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思維的真理性,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馬克思批判性了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受動性,認識到了實踐的價值和作用。在馬克思的科學理論中,客觀對象要放在實踐活動中去理解,人所進行的活動并不是單純的直觀反映。人作為實踐的主體,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可以通過實踐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創造屬于人類的世界。人在實踐活動中有著充分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馬克思的實踐觀充分肯定了人作為實踐的主體,人們要堅持馬克思實踐觀,把人作為實踐主體,發揮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在實踐中將人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實現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在現實社會中,要將人這一實踐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就必須堅定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有著巨大的能量,因而要始終相信人民群眾,不斷在實踐中推動人類社會前進。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人們學著使用工具、進行勞動時就已經與無意識的動物有了根本區別。人類社會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在不斷地進行實踐活動。最初,人類為了滿足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自然界獲取資源,獲取自然資源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只有不斷進行實踐活動,人類社會才能向前發展。馬克思實踐觀強調人類自身的生存離不開實踐,人類要想持續推動自身發展,除了進行物質生產實踐,還要進行社會政治實踐和科學文化實踐等,人類社會的發展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不斷進步。人類社會已經高速發展,因而要不斷進行實踐活動,繼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不能只是在頭腦中進行思想活動,更不能陷入空想主義,只有不斷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才能推動人類社會發展。人們要善于發現和尊重客觀規律,堅持馬克思實踐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人類社會長久地發展下去。
馬克思提出了實踐觀點,徹底與舊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劃清界限。馬克思將實踐的觀點與認識論相結合,認為人類要在實踐中發現和檢驗真理,人的真理性認識不是一個理論問題,思想不能對其進行確證,只有在實踐中,人們的真理性認識才能得到檢驗。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總結和檢驗認識,經過實踐檢驗的認識才能成為真理性認識,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才能正確指導人們繼續進行實踐活動。人們要堅持馬克思實踐觀,不能將認識只停留在頭腦的觀念中,要把它放在實踐活動中,去尋找真理性認識,在實踐中發現和檢驗真理,從實際情況出發,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快速發展的今天,要想始終立足于時代發展的前端,人們更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尊重客觀規律,不斷在實踐中發現和檢驗真理。只有這樣,才能堅定尋找真理的信念,才能更好地塑造自身的發展道路。
馬克思實踐觀是馬克思重要的理論成果,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發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馬克思實踐觀中,實踐是對象性的物質活動,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要在實踐中才能檢驗思維的真理性。馬克思實踐觀有著科學的思想內涵、豐富的時代價值,我們要充分發揮人作為實踐主體的作用,在實踐中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在實踐中發現和檢驗真理。我們要堅持馬克思實踐觀,時刻用馬克思實踐觀指導實踐活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