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慧 雷 楊
21世紀以來,文化創意產業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等特性成為眾多國家大力推進并鼓勵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國家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文化創意產業以一種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占領了經濟發展高地,甚至成為引領產業結構調整的風向標。隨著“互聯網+”概念的興起,以眾籌為代表的創新型融資方式愈發引起各方各面的注意,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迎來了相對高速的發展期。201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427 032億元,比上年增長8.0%”[1]。文化創意企業的融資問題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密切關注,國內外多數學者對文化創意企業的融資方式及數量持較為統一的意見,即融資難和融資少一直是困擾文化創意企業發展壯大最大的阻礙。近幾年,在相關國家策略以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政策的指引下,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獲得了迅猛且持續的發展。但是,與眾多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比較落后。在眾多因素之中,企業運營資金的短缺是制約其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之下,本研究探討意在跳出“中小微文化企業融資”的視角,從優秀文化創意企業融資經驗的角度進行分析,以期獲得嶄新的經驗認知和實踐路徑。
前十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來自18個地區,其中,北京市上榜企業(次數)最多,達到95家(次);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廣東省、湖南省及安徽省、江西省等地區上榜企業(次數)也均超過10家(次),其他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起伏變化。
根據入選文化企業的區域分布可以看出,“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分布數量與區域的經濟水平、繁榮程度密切相關,東部、中部、西部地區數量分布不均,差異明顯。較中西部地區而言,東部地區更多企業多次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與此同時,相對于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會有更多企業入選。北京地區入選的文化企業因占據95席,占據將近1/3份額,繼續領跑全國。
第十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涵蓋了各式各樣的行業,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其中,文化出版發行類仍占最大比例:第十屆中共有13家該類型企業上榜,對比上屆多了1家。出版需求旺盛、主業強勁、總體經濟規模保持不變甚至部分增加、收益日益增加等是此類文化出版發行企業的主要特點。江西省出版集團公司、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有限公司、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5家出版發行企業連續10年入選。
在該屆評選中,廣播影視類行業有7家企業上榜,相比上屆有所減少。將該入選名單與第一屆入選名單相比,曾占較大比例的以文化演出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在本屆名單中幾乎銷聲匿跡,與此同時,以影視與游戲等相關業務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在本屆入選名單中數量較多,這證明近十年中國相關行業的變遷以及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興起歷程。另外,本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中有著上市公司和資本背景的集團企業數量明顯增加,從側面反映出在當今國內環境下,資本與文化的對接已經成為主流,文化類企業要想得到更大更好發展,勢必要考慮資本進入與融資投資的問題。
“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評選包括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和文化新業態共4大類,包括新聞出版類13家、廣播影視類7家、文化藝術類3家、文化新業態類7(4+3)家。其中,文化新業態為新增類別,包括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華強方特文化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7家企業入圍,涵蓋了數字出版、動漫游戲、IPTV、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文化與旅游結合的主題公園等。文化新業態類入圍企業的主營業務包含文化會展、廣告、動漫、印刷復制、影視制作、文化創意、數字內容、演藝娛樂等,并占業務總量的60%以上。從這點變化可以看出,國內文化行業的側重點逐漸由傳統行業向互聯網行業轉移,并且此趨勢將持續一段時間。
由“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評選官方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十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態勢較好,企業數量呈倍數增長趨勢,文化產業占GDP比重從2010年的2.75%增加到2018年的4.48%。在每一年的發展以及其他行業的刺激下,第十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實力、企業總體規模和綜合效益進一步提升。第十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資產規模達到7 000億元,主營收入高至3 768億元,同比增長7.2%,凈資產4 569億元,凈利潤高達421億元,三項指標全部創歷史新高,且凈資產首次突破4 500億元大關,凈利潤首次突破400億元大關,同時連續多年保持“雙十”增長率,各企業的主要營業內容對營收、利潤的貢獻率均保持在70%以上。營業收入、利潤總額、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等有效參考指標同比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由以上經濟數據可以看出,文化行業貢獻的數據在全國數據內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不斷增長的GDP占比向其他行業宣告著自己的成果,這同樣是在說明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未來的社會發展規劃中需提高被重視程度,讓其發揮更多更重要的作用,引起受眾及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視。
以第十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入選的企業為例,其中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共24家,占總數80%,主營收入及凈資產均占入選企業主營收入總和85%左右,國有文化企業依然是國內文化產業中的主力軍。民營企業共計3家,占總數的10%,比第九屆評選減少了9家,由此可以看出,國有文化企業為推動國內文化產業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依據該趨勢,民營文化企業會貢獻越來越多自己的力量,向行業的中堅力量發展。作為文化龍頭企業,“全國文化企業30強”入選的企業的發展水平和質量對于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方向以及整體實力有著深刻影響。但同時也可看出,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國有企業作為對手的競爭依然強勁,依然需要提高自身競爭力,以求在這場比賽中生存下來。
企業資產規模與融資模式之間存在關聯,主要是與企業發展的階段和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發展歷程給予其他文化企業融資方式的借鑒也可從中得出對照。
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文化企業,其內部資產規模、外部信息等約束條件不斷發生變化,融資的需求與難易程度表現出不同,這是研究企業發展演變的基礎機理。在“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中,深圳華僑城是國內最早發行企業債券的文化企業,截至2014年,六年內深圳華僑城累計發行債券458億元人民幣,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3月公開發行總額為3億元、票面利率4.80%、為期3年的公司債。與華僑城相類似,越來越多的文化企業通過發債來解決融資問題,西安曲江文化產業集團發行有10億元短期融資券,也有20億元的私募債券。西安曲江文化產業集團通過發債使其綜合融資成本降低了42.16%,而深圳華強集團更是依靠發債形式使綜合融資成本降低了64.85%[2]。對于國內文化類企業而言,債券融資已然是一種便捷有效的融資方式,它可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提供資金回血,為企業穩定發展作出保障。
1.區域政策扶持與企業融資的關聯度分析
文化企業融資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和上市融資,“全國文化企業30強”以其高資質在銀行貸款和主板、創業板、中小板及新三板掛牌融資是較便利的。從地域分布看,2017年,北京地區有6家文化企業登陸A股,企業數量遙遙領先,廣東、湖南企業數量較多,有3起,上海有1起。且從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視角出發,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力量的文化骨干企業,恰當的政策扶持手段將為其融資方式選擇起到引領作用。不同區域的文化企業投融資政策呈現出文化企業融資的難易度,“融資機構和企業在政府的統一協調下,合作博弈。政府主要充當協調商業銀行和擔保機構關系的角色,在保證文化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調下,創新政策扶持理念,建立文化企業專項貸款、補貼、補償、獎勵政策和激勵約束機制”[3]。東部地區的融資政策更新與中西部的扶持力度存在明顯的差異,“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數量與資本規模也因此體現出較大差異。
從東、中、西區域分布來看,第十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東部入圍21家,中部入圍7家,西部入圍2家。可以看出,文化產業優勢資源依舊集聚在東部,盡管中東部的文化資源基礎不強,依靠地區政策扶持和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產業的發展表現出產業化、鏈條化和集成化的特點,即以文化制造業為基礎的一般及以上的文化產業,依托日漸成熟的制造技術和金融資本的貫通,發展呈現強勁之勢;相較而言,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資源優勢發揮不足,但中西部地區依托傳統地區文化和民間藝術,正在優化特色文化產業布局、加強骨干文化企業集中度等方面不斷發力。
2.地區資源稟賦與企業融資的關系
不同地區的文化資源類型不同,不同類型的文化行業類型也存在差異。北京文化資源優勢明顯,為促進當地文化產業投融資發展,“北京CBD成熟期文化創意企業,特別是大型文化創意企業則鼓勵其通過國內主板市場上市融資,并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及配股等方式進行再融資,重點企業配合政府配套資金、貼息補助以及銀行信貸予以支持”[4]。文化企業資源性質、資源數量、資源質量及資源分布等稟賦基礎存在差異,這就需要各文化企業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在資源整合能力、資產經營能力、資本運作能力、產業投資能力等方面作出努力,改善因地區文化資源稟賦對企業融資產生的約束。
以西部地區文化企業為例,作為民族文化產業帶的核心內容,歷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上榜次數累計19次,其中重慶市、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地區均無文化企業上榜。
從產業類別看,出版發行行業和廣播影視類近年來表現較為強勢,除了本身產業根基深以外,也得益于IP全產業鏈開發與整個互聯網內容創作熱潮。“截至2017年初,新聞出版類出版單位IPO上市合計為7家,其中2016年2月15日,南方傳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完成IPO上市,募集資金10.37億元,用于品牌教育圖書出版、數字化印刷系統等項目。”[5]2017年,我國廣播影視類上市企業共計發生融資案例40起,涉及資金規模497.45億元,定向增發依舊是上市影視企業最為青睞的融資方式。從融資主體的行業分布來看,影視節目制作領域融資動作頻繁,以26起融資吸納了40%以上的資金,“吸金”能力最強。
另外,動漫行業日漸成為“互聯網+”帶動下的優勢產業,為文化產業的保值增值貢獻了巨大力量。“2009年,華誼兄弟成功登陸創業板,成為我國首批上市的動漫企業典型。2014年,在31家互聯網上市公司中,游戲動漫類上市公司占5家,占比達16%,成為增長最快的領域。”[6]
綜上所述,“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融資特征表現出地域差異、行業差異,同時受到企業內部結構的影響,融資各具特點。“全國文化企業30強”作為我國骨干文化企業的代表,對數量眾多的中小文化企業融資方式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文化企業應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嘗試版權質押融資服務平臺主導下的“政府貼息+獨立評估+反擔保”的融資方式,重點發展天使投資、VC以及PC等風險偏好型金融產品;利用好各地區優勢資源稟賦,為文化創意企業發展壯大打好根基,縮小行業內差異;“對于輕資產或負債規模較多的文化企業,需要完善企業資本結構,有效提高企業核心資產的比重,減少企業的負債規模”[7],加快企業的轉制,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整合中小微文化企業,實現規模化經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資產規模、區域差異與融資偏好等要素對以“全國文化企業30強”為代表的文化企業融資問題產生系列影響,“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融資方式及企業壯大過程在為中國文化產業勃興帶來巨大動力,也將以其示范作用引領一批又一批文化企業的成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