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肖娟
開蒙養正歷來是中華民族的教育靈魂,由此而流傳下來的蒙學讀物不乏其數,諸如《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經典,在歷史發展中都曾經起到過并一直起著積極的教育作用。其中,由明代學者呂得勝、呂坤編撰的《小兒語》就是近現代的幼兒文學形式之一的兒歌的雛形?!缎赫Z》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兒歌專集,為后世更好地利用兒歌形式為幼兒啟蒙教育提供了寶貴研究資料,從而使蒙學讀物開啟了新的里程碑,也被列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專業字典[1],得到后世的青睞而且廣為流傳。不僅如此,后來清代鄭旭旦等人更由此肯定了兒歌的藝術價值,這正是呂氏父子及其《小兒語》不可磨滅的價值體現。
明嘉靖年間,著名學者呂坤及其父呂得勝編撰了一部新的蒙學讀物——《小兒語》?!皟褐兄苎砸玻杂懈柚{以遂其樂。群相習,代相傳,不知作者所自。如東屋點燈而西屋明之類,學焉而與童子無補,余每笑之,夫蒙以養正,有知識時便是養正時也”,于是父子二人仿作了《小兒語》以“如其鄙俚,使童子樂聞而易曉焉”[2],呂得勝認為兒歌要在開蒙同時進行養正,便仿童謠的形式編撰了《小兒語》。同時,書中還提到,在“歡呼嬉笑之間”要得到“理義身心之學”,為使“一兒習之,可為諸兒流布;童時習之,可為終身體認”[3]他首次提出并運用兒童的歌謠做到趣味與養正并重。不僅如此,呂得勝還遺命其子呂坤繼續編纂,于是有了呂坤《續小兒語》聞世,二者往往合刊發行;呂坤還收集當時流傳于黃河流域的一部分童謠重新編輯即為《演小兒語》,三者統稱《小兒語》。呂得勝非常關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更關注蒙正教育,對兒童無益的歌謠內容或句子,在“余每笑之”之余進行矯正,進而“蒙以養正”,而且提出開蒙養正要適時而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和認知中,呂得勝能如此重視蒙養教育是難能可貴的,其思想也具有極重要的教育價值。他本著對兒童教育極為負責的原則編撰蒙學讀物,其創作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在書跋中,呂坤說:“小兒皆有語,語皆成章,……命余續之;既成刻矣,余又借小兒原語而演之。語云,教之嬰孩。是書也誠鄙俚,庶幾嬰孩一正傳哉”,秉承父志的呂坤所編纂的《續小兒語》和《演小兒語》也正是利用童謠的形式進行開蒙養正。雖然呂坤父子極為謙遜,“言各有體,為諸生家言則患其不文,為兒曹家言則患其不俗。余為兒語而文,殊不近體;然刻意求為俗,弗能”[4],但《小兒語》中相關兒歌的理論主張,既是他們對兒歌的重要貢獻,也是近現代兒歌創作借鑒的范本。
他們重養正和“遂其樂”,在體例上用適合兒童的語言加諸倫理道德教育,編寫了新的歌謠,即現代意義上兒歌的前身,開啟了蒙學讀物即童謠的新時代。那近乎白話的語言整齊押韻,類似于兒歌的歌詩,用四言、六言和雜言的形式,盡量模擬兒童的口語,在順口悅耳的誦讀中蘊含深刻豐富的倫理道德。這對于后世兒歌的創作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在內容選擇上,既強調道德緣于日常人倫,又注重情境再現。諸如“須好認錯,休要說謊”及“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爺娘”等,就是在孩子和成人相處的實際生活中教孩子怎樣做人處事,淺顯易懂。
《易經·蒙卦》載:“《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兑捉洝は蟆吩唬荷较掠腥右怨杏??!盵5]《易經·蒙卦》最早提出啟蒙即開蒙的概念,在幼兒身心萌芽發展之時,就要“以果行育德”。同時,《易經·蒙卦》也指出“蒙以養正”,就是要在幼兒懵懂之時正確引導,使其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小兒語》思想內容中就突出開蒙養正。
儒學創始人孔子主張“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6],提出一個人修養的核心是品格道德,而《小兒語》的內容正是這一思想的衍化。
開篇提出“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沉靜立身,從容說話;不要輕薄,惹人笑罵”。即首先要務本,克己復禮,沉著冷靜。緊接著又說“先學耐煩,快休使氣;性躁心粗,一生不濟”,正如孔子對“牛多言而躁”的弟子司馬牛談及“仁”時因材施教告誡司馬牛實現“仁”就要“其言也讱”一樣:一個人要學會久經耐煩,才能養性,才能培養博大的格局。
當然,仁者就要胸懷天下,《小兒語》:“天來大功,禁不得一句自稱;海那深罪,禁不得雙膝下跪;一爭兩丑,一讓兩有。”即要求為人要豁達,能換位思考,就能體諒、寬恕他人;同樣也不會苛責于人,活著就坦然自如。
關于這方面的記載,可謂汗牛充棟,《小兒語》也有所提及:“為人若肯好學,羞甚擔柴賣草;為人若不好學,夸甚尚書閣老?!庇妙惐群蛯Ρ鹊氖址ê喢鞫笠?、語短情長地告誡孩童:讀書學習是一個人成長的催化劑,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踏實認真地求學,讀盡先賢圣者之書,方能格物致知,提升境界。
《小兒語》首先提出交友須謹記,“要成好人,須尋好友;引酵若酸,哪得甜酒”,與《增廣賢文》中“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交友原則如出一轍[7]。其次,告誡孩童為人坦蕩,豈不聞“造謠起事,誰不怕你?也要提防,王法天理?!备ぶ肮秩诵萆睿诵葸^;省你閑煩,免你暗禍”。字字入情,句句在理,振聾發聵。除此之外,還教導孩子們懂得應變和把握分寸,要務實求真,須要懂得“既做生人,便有生理,誰養活你”,身為社會之人,必受社會約束,不要妄想躺在別人的功勞簿上,榮辱得失都只能由自己。
“仁者愛人”是孔子儒學核心,孟子繼承并發揚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鰥寡孤獨皆有所養”[8]。《小兒語》:“當面證人,惹禍最大;是與不是,盡他說罷?!备嬲]孩子要與人為善,凡事成人達己,這是積善成德的首要條件。其次,告誡孩子們,錢財食用乃身外之物,能濟困扶危則是最大的善行:“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憐貧;人若不遭天禍,舍施能費幾文”。“乞兒口干力盡,終日不得一錢;敗子羹肉滿桌,吃著只恨不甜”,人生在世,不存貪念,盡可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積德行善。
《增廣賢文》中有“不信但看檐前水,點點滴在舊窩池”[9],而在此之前的《小兒語》已用淺顯俚語形象地說明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兒小任情驕慣,大來負了親心;費勁千辛萬苦,分明養個仇人。”在家教方面,千萬不要嬌生慣養,否則害兒害父。言及上行下效,《小兒語》如是說:“老子終日浮水,兒子做了溺鬼;老子偷瓜盜果,兒子殺人放火”“干事休傷天理,防備兒孫辱你。”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言傳身教,為孩子做出榜樣。
綜上所述,《小兒語》開蒙養正的教育功能不一而足,作者力求集認知、審美、娛樂、教育功能于一語,這與魯冰提出“兒童文學通過審美達到在思想、觀念、認識、情感等多方面影響讀者的目的。這種影響,其實也就是教育。文學的審美性和教育性彼此是密切相關聯的”的觀點是一致的[10]。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幼兒讀物種類繁多,但就實際的幼兒啟蒙教育效果和社會的反饋則不盡然。諸如“弒母”等慘不忍睹的案件讓人驚恐,于是全社會都在反問“問題到底出在哪”,最終的答案歸結于“教育”。這不由得讓我們反思:在物欲橫流的時代,怎樣才能很好地開蒙養正?通觀《小兒語》的聞世、體例、內容,結合對現實的觀察思考,筆者認為創編和選擇幼兒讀物要向《小兒語》作者的創作態度和開蒙養正的教育功能學習。
首先,不要拘泥于任務本位論,要選擇最適合孩童的讀物和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通常是不加甄別地隨意讀一些故事或兒歌;在教學課堂活動中,教師往往是根據預先設置的教案來進行講故事或誦兒歌。這樣的任務本位論,有時會超越孩子的認知和審美接受能力,自然而然無法實現教育目的。因為一些童話故事是經過成人思維加工的,超越了幼兒認知現實,容易滋生孩子盲目的向往和追捧,滋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同時,忽視兒童認知的規律和特點,孩子們根本不熟悉成人設置的事物或場景,這容易使得教與學脫節,達不到養正的效果?!缎赫Z》的問世就是現實版的幼兒修德處世的兒歌范本,貼合實際又易于誦讀,是值得借鑒學習的。
其次,兒歌創編和教育要盡可能實施情境教育。
孩子們有自己的認知與個性,幼教工作者要時刻注視孩子的內心世界,要了解孩子因年齡而具備的特殊的心理特點,基于其特殊的審美和認知能力來進行兒童文學作品的改編或創編。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實現寬嚴有節、張弛有度、愛教結合的教育目的,也才能讓幼兒在自然而然、寬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成長。
一部《小兒語》,開蒙學新歌謠先河,為近現代蒙學讀物的創編樹立典范,從淺俗易懂、模擬童語的形式,到開蒙養正的教育審美功能,都給我們的幼教工作者帶來啟迪。更為重要的是作者關心兒童教育的情懷、關注兒童認知接受能力的創作思想、開蒙養正的教育理念,都值得后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