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黃海學院,山東青島 266427)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1]。對于中華民族而言,傳統文化既是國家之根、民族之魂,也是實現民族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強大的德育導向價值。
縱觀我國傳統文化的存在方式,其不僅孕育在典藏古籍中,例如:史記、四書五經、資治通鑒等,還存在于國粹文化中,如:京劇、書法、剪紙以及節氣等。其中,既有先人的智慧、風俗、生活習慣及三觀,例如:富國、法治、兼愛、仁義、親民、愛國等主張,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并根植于我們的內心,形成了“價值慣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德育教育從來不是強加于人的,而是通過逐漸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并反應在社會生活、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中,其所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持久的。習總書記曾說過:“在新時期下,實現立德樹人,需在立足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畢竟,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需要有其穩固的基礎。遺忘傳統、丟棄根本,便等同于割斷了精神的命脈”。
以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思想為例,其始于春秋時期,至今傳承已有數千年,強調修身,注重自我反思與提高,例如:《論語》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在以傳統文化作為價值引領,實現立德樹人的過程中,德育從不是一門單調、刻板的學科,也并非圍繞教材重點施教便能取得良好授課效果的課程。在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中,其更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富有智慧的自我反思與探究,在一覽先人的風采與主張中,形成個人主體對傳統的價值的認同,并將其作為一種自我行為約束、道德標準,表現在自身的行為舉止、為人處世之中。這種自省文化正是傳統文化德育功能的特點之一。
新課程理念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在德育方面,強調教育的有效性與實踐性。區別于應試教育的說教式德育,以理論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道德意識。基于傳統文化德育功能下的立德樹人,首先施教者應是一位品行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道德榜樣”,具有正確價值取向的授道者,才能在一言一行中為受教者詮釋德育的真正內涵,將理論知識內化為修養,并將這種素養體現在行為中。其次,只有推動德育的實踐,才能使施教者進行授課的反思與方法的優化,不斷提升德育教育的水平與效率。最后,實踐性德育有助于養成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使其銘記傳統文化,展望新的航程。
在教育領域中,立德樹人一直是其根本任務。尤其在新形勢下,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多元化文化之中,使很多人開始滋生不良思想,例如:貪圖安逸的享樂主義、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以及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等等[2],這也驅使一部分人做出了有失道德標準的事情。弘揚傳統文化,繼承民族美德,樹立勤儉節約、嚴于律己的社會風尚,有助于樹立社會正氣。在回顧來時的路中,喚醒人們內心的道德自覺,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夯實道德基礎。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便提到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張衡在《應問》中有著“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等,這都是對中華民族道德觀的最好詮釋。可以說,現代教育中的“德”正是對傳統文化“德”的發展與延續,是對自我價值觀、行為準則及民風民俗的繼承,如果將其兩者割裂開來,將使德育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支持,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教育的實施應回答“要培養怎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人”應當具備君子之心,內心既有高尚的道德,外在也應有端正的行事風格。志士仁人是傳統文化中對培養人才的要求,也是現在教育中的根本。由此可見,傳統文化的育人準則、樹人思想,也是現代教育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養分。故此,教育要培養出怎樣的人,其根本也是源自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新課改理念中,強調發揮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其是一種倡導發揮學習主體主觀能動性的教育方式。
在傳統文化中,其核心和根本也是以自我道德的提升和自省作為教育的中心,重視主體的人格完善與認知的發展,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中,使受教育者在全面發展中實現個性成長。這與當代的分層施教、個性化學習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正是這種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凈化及自我提高的樹人方式,促進了立德樹人的全面實施。
3.1.1 讓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夢”連接
新形勢下,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是十三億多中華兒女的共同夢想。在筑夢、追夢的過程中,確立文化自信是實現偉大夢想的精神支撐。這里的文化包含著五千多年歷史中先人智慧凝結而成的傳統文化以及共產黨人在帶領中國人民走向獨立、自主、繁榮、富強路上的革命精神。
在《禮記》中“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3]”的夢想與“中國夢”的規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故此,在立德樹人的路徑選擇中,應注重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賦予青少年學生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3.1.2 將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相融合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傳統文化中理想社會的憧憬,也是無數仁人志士所畢生追尋的夢想,更是中華民族萬千兒女的心之所向。在百年前的民族危機中,近代史中書寫著中華兒女的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最終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的建設之路。在新時期的發展中,更需將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在樹德立人的路徑選擇時,應使傳統文化于現進理念形成聯合,以增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制度理解與信仰的堅定性。
3.2.1 依據傳統文化建立相應的科研體系
為促進傳統文化與德育的深入融合,應建立完善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研究體系。同時,應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有效性,將學科教學與德育培養相結合。以立足于促進學生高階段學習、成長及未來社會發展的視角實施價值觀引領,使其走近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具有探究傳統文化內涵主動性,并能夠深刻解讀先人教育主張、被其高尚的人格所感染,使其成為學生的道德榜樣。并可開設專門的課程,以供學生進行選修,為其終身學習奠基。
3.2.2 著眼立德樹人構建中國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體系
校園是學生成長和學習的重要場所,校園教育對其一生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外界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為此,構建立德樹人的良好校園風氣非常重要,也是培養新時期創新型人才的必然要要求。可為學生構建豐富生動的傳統文化學習周活動,或開設國學課程,例如:詩詞、書法、國畫及戲劇等,以傳統文化為紐帶與橋梁,可運用信息高速發展帶來的便利,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的學習途徑。在提升學生的自身素養、實現其個性化發展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文化育人以及立德樹人的一舉多得。
總之,立足于傳統文化背景,實現立德樹人,應充分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并進行創新應用。進而,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推進立德樹人的教學實踐,幫助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其民族自信心,激發其民族自豪感,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以及正確的政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