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江蘇蘇州 215500)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小學教師群體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狀況,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應該受到關注。另一方面,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作為小學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方面,也日益受到關注,小學教師工作對象是小學生,有著明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同時小學階段是學校教育的引領階段,決定了對小學教師的工作要求也更高,有人提出“讓心理健康的教師培養心理健康的學生”。
2000年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課題組調查了全國14省市168所學校的2 292名教師,發現有52.23%的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輕度心理障礙”“中度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比率分別為32.18%、16.56%、2.49%。從分布特點看,小學教師的問題最為突出,心理障礙率高達54.21%。小學教師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黨和國家政策的關心下,小學教師工作的社會地位也是日益提高,小學教師的工作環境日益改善,使得小學教師成為一個廣受歡迎的職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改善。
2015年進行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調查時發現了城鄉小學教師的差異,城市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鄉鎮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李艷紅研究發現城市小學的小學教師和鄉鎮小學的小學教師,除了指標抑郁,其他都是城市小學教師得分更高,也就是心理水平比較低,李晶研究發現城市小學的小學教師癥狀自評量表各指標得分要低于鄉鎮小學的小學教師,也就是說城市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鄉鎮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軀體化和偏執,其他都是顯著性差異,牛穎的研究結果也是城市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張清和王文的研究沒有發現顯著差異,從以上文獻來看,并沒有一致性的結果,但從分析來看,一般認為鄉鎮小學的辦學環境會比較差,是鄉鎮小學教師的壓力來源,而城市小學的競爭性更強,是城市小學教師的壓力來源,這種比較兩極化的差異,當然使得結果看起來容易解釋,但實際對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分析會是一個混淆的影響。該調查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三所市級小學、縣級小學和鎮級小學的123名小學教師進行調查,通過比較三所小學的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探索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因素。
(1)研究對象。該調查選擇了蘇南地區某縣級市的小學教師,分別包含一所市級小學(26名)、一所縣級小學(46名)和一所鎮級小學(51名),發放問卷140份,回收123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88%。其中,100名女教師、23名男教師。
需要說明的是,選擇蘇南地區的小學,是因為蘇南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較好,城市和鄉鎮小學之間軟硬件差別很小,該調查并不真正關注城市和鄉鎮之間的差異,而是著眼于對這種差異的原因的探析,揭示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因素。
(2)研究工具。該調查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
(3)數據統計。使用SPSS22.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按照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計分方式,統計123名小學教師9個指標的得分和標準差見表1。
表1 小學教師癥狀自評量表各指標得分與全國常模比較(±s)
表1 小學教師癥狀自評量表各指標得分與全國常模比較(±s)
注:* 表示P<0.05。
?
結果對照全國常模,采用單樣本T檢驗,標準值為全國常模的平均值,結果9個指標中,除了強迫癥狀指標沒有達到0.05 水平顯著,其他8項指標都達到了0.05 水平顯著,而且都是低于全國的水平。
(2)三所小學的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較。對三所小學的小學教師癥狀自評量表9個指標得分的結果比較見表2。
表2 三所小學的小學教師狀自評量表各指標得比較(±s)
表2 三所小學的小學教師狀自評量表各指標得比較(±s)
注:* 表示P<0.05。
因子 市級小學 縣級小學 鎮級小學抑郁*恐怖*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偏執*精神病性*1.46±0.48 1.33±0.56 1.43±0.58 1.81±0.55 1.41±0.51 1.40±0.43 1.49±0.51 1.39±0.51 1.29±0.36 1.33±0.34 1.15±0.34 1.32±0.41 1.58±0.45 1.28±0.39 1.25±0.32 1.37±0.39 1.24±0.31 1.17±0.26 1.14±0.19 1.06±0.11 1.09±0.15 1.40±0.26 1.15±0.19 1.15±0.17 1.19±0.27 1.13±0.17 1.06±0.13
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市級小學、縣級小學和鎮級小學的小學教師癥狀自評量表進行差異比較,9個指標差異都顯著,達到0.05 水平,同時用SNK 事后比較對三所小學進行比較,市級小學、縣級小學之間差異顯著,縣級小學、鎮級小學之間差異顯著。
結果顯示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較好,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系統性的異樣結果,而胡海燕等的研究都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小學教師進行了心理健康水平的測量,在9項指標和總分上幾乎都高于全國常模,而且是顯著的。該調查的小學位于蘇南地區,該區市縣的經濟水平較高,這些市縣都重視地區教育的發展,從直觀來說,小學的軟硬件建設都領先全國的水平,同時這些市縣的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都比較高,收入穩定,工作之外的心理壓力會相對其他地區比較好。如果說只要關心小學教師,讓小學教師安心做好他們的本職工作就能使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個顯著的降低,那當然是可喜的結果,我們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就有了工作的方向。
對市級、縣級和鎮級三所小學的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差異檢驗,差異顯著,并且采用事后檢驗,兩兩差異顯著,需要說明的是,蘇南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較好,該地區城市和鄉鎮小學之間硬件差別很小,同時全市小學教師在市教育局領導下,小學教師統招統分,教師專業發展統籌安排,加上小學教師在城市和鄉鎮之間雙向交流,因此軟件差別也沒有那么明顯。從現實狀況來說,現在鄉鎮的家庭一般都會在市里購房,根據教育局的政策,可以在市區就近入學,所以相對來說鄉鎮小學外地務工子女的比例要遠遠高于市區的市級和縣級小學,我們可以假設由于生源的質量對小學教育的要求不同,造成的鎮級小學教師的壓力源較小,心理健康水平比較高,但這個假設不能解釋市區市級小學和縣級小學的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顯著差異,縣級小學和市級小學,都位于市區,資源配置基本一致,生源都是以轄區劃分為主,沒有生源的差異,同時縣級小學和市級小學的軟硬件更接近,甚至某些縣級小學的軟硬件建設要優于市級小學,因此不能用辦學環境本身來解釋。
調查中走訪教師和家長,哪幾所小學是重點小學,大家清清楚楚,重點小學就是市級小學,也就是說,市級小學、縣級小學和鎮級小學分別代表了家長的認同和期待,大家對市級小學的認同是重點小學,縣級小學是普通小學,鎮級小學就是鄉鎮小學,按照中國現在的社會現實,就是盡量往好的小學擠,所以,社會對小學的認同是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共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