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
提高課堂的教學和育人效能,必須思考人是如何學習的問題,也就是人到底是如何將外在知識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促進思維發展、生命生長的。現在,隨著對“學習”的重新認識,課堂教學逐漸由關注“怎么教”轉變為“如何學”,開始從“知識傳遞”轉向“知識建構”,教師更加重視“把教材中以符號為主要載體的現成知識,按其被人們發現和認識的過程進行還原,在教學中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創生和發展的過程,在經歷知識‘再創造’的過程中,感受智慧、實踐智慧、生成智慧”[1]。轉型后的課堂,更加強調學生立場,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去發現、建構、轉化、應用,教師則主要是創設課堂情境,引導、促動學生去學習。基于對課堂轉型的思考和提高育人效能目標的追求,蘇州大學附屬中學結合多年來的校本實踐積累,在“E學習”典型應用樣態基礎上啟動建構“易加生態課堂”(“易加”恰是“E+”的諧音)。
高中課程方案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質量效益和育人效能、教育中人的發展和如何憑借工具提高效率等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指向和要求。
蘇州大學附屬中學是江蘇省E 課程基地學校,自2012 年以來,學校從教育問題和學校實際出發,以改進學校教育教學實踐、解決校本問題為指向,選擇成熟的信息技術模塊,搭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和己任、符合校本教育要求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樣態。在架構實踐中通過引入“O2O”等新模式改變教育環境,通過基于教學數據的提取、分析、反饋和引導等為精準學習提供可能,通過借助技術產生對學習者的情緒觸發、策略選擇、問題解決等高階思維的影響來發展學習者的思維與學習品質等。其特點有:教育模式從“教育者中心”轉變為“學習者中心”,教師工作從“教導式”轉變為“邀約式”,學習模式從“模仿為主”轉變為“體悟為主”,學習線索從“以預設為基點”轉變為“以生成為基點”,知識呈現從“刻板單調”轉變為“靈活多面”等。迄今構建了E 課堂、E 評價、E教研、E 巡課、E 輔導等10 個典型應用場景樣態。
在校本教學應用樣態探索中,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學校課堂教學中存在著重預設輕生成、重知識傳遞輕思維創生、重教師講解和漫灌輕學生思考與表達、重教師立場輕學情實際等問題,基于此,我們在學習借鑒“成功校”基礎上,立足校本探索,從融技術、塑生態、提效能幾個方面著手進行課堂優化的探索與實踐,開始建構“易加生態課堂”。
“易加生態課堂”是依據課堂教學的基本規律,以回歸學習的本來為目標,在學習提煉“成功校”課堂基本元素、融合校本“E 學習”實踐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應用性探索。它重視從“怎么教”到“如何學”、從教師的“教學力”到“管學力”、從課堂的有序性到生態性等一系列轉向;通過組織結構形態的變化促使課堂元素及其關系的變化,通過“我與你”之間的智慧碰撞,使教育中的人——教師和學生認識品味自己所經歷的生活、經驗,共同獲得經歷與體悟,重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成為更好的自己。
“易加生態課堂”是以模式為統領,以高質量的導學提綱、作業和教師的點撥評價為抓手,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特質,以全程高效、立德樹人、教學相長為目標的課堂策略體系,這種模式強調課堂師生、生生是主體間雙主體關系。課前是方向與準備,課中是執行與落實,課后是鞏固與遷移,三個部分缺一不可。(1)課前主要是教學設計,強調有備而來和有備無患;在教學設計中重視問題導向,通過有向開放的“大”問題來提要鉤玄、確定主要任務,在此基礎上設置一組梯度適宜的“中”問題來提供學習的路徑和方法,學生在課堂上根據學習任務,通過與文本、與自己、與同伴、與老師等多邊對話生成個性化的“小”問題來加深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體悟;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任務問題化、問題清單化、清單系統化,通過對問題的理解、生成、解決來創生思維、提升自我。(2)課中主要分為“引導自學、探究展學、評點省學”三個環節。(3)課后包含“鞏固自省、檢測練習、變式提升”三個模塊,強調“練、批、存、化”;在這個模塊中充分借助信息化技術,引入精準教學,落實“錯若化開,便是成長”的理念。
“易加生態課堂”的課中部分第一個環節是“引導自學”,就是要在學生原有經驗與新知識、新概念之間架起一道思維橋梁,教師通過“激趣”“明標”引導學生自主把握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引”是指營造情境、激發興趣,要求根據學情和教學內容,在舊知向新知的過渡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導”則要求明標設問、給出方法路徑,告訴學生這節課學習的目標、解決的問題是什么;“自學”時要做到循綱扣本、勾畫圈點,研讀深思、誦記提疑。第二個環節是“探究展學”,就是通過學生的多邊對話、親歷實踐,圍繞學科的重要觀念或概念通過“述得存疑、互究釋疑、小組歸納、展示所得”等形式,在互教、激辯中達到對學習內容的深度理解,創生思維,升華情感;第三個環節是“評點省學”,“評”就是教師對學習者、學習方法和效果、朋輩互教等方面給予的評價;“點”就是在層層鋪墊推進后,學生的共性疑難明確了,教師用精要的語言啟發、點撥解決疑難的路徑和方法,這是一節課中學生思維、新舊知識關聯等重難點突破的關鍵;“省學”就是在教師點撥后,學生對當堂所學、所思、所悟的整體回顧和梳理,目的是讓學生回味運用、查缺補漏、收束整理,實現反思總結、反芻內化,完成新舊知識的融合,形成新經驗或改造舊經驗。這些環節的推進是一個循序漸進、梯次提升的過程。
“易加生態課堂”的特征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著力改造學生的原有經驗,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二是著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多邊課堂活動中實現深度理解;三是著力改變訓練方式,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去學會遷移與運用;四是基于學生立場,重視思維創生。這四個特征,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相促進。沒有對學科核心知識、核心概念的建構,學生就無從實現深度理解,沒有對學科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學生就無從實現真正的遷移與運用。
在“易加生態課堂”實踐中,我們按照“決策規劃—理念學習—多域聯動—架構論證—培訓實施—分層分步—全員全面—個性探索”的路徑展開。學校決策后,通過全員、全面的學習來改變大家的內隱理念,調整“參照系”,確定實踐的模式、形態;寫入學校規劃,形成共同愿景,激發熱情和動力;在推進中注意多域聯動,解決動力、效率、形態等問題,營構生態。蘇大附中近3 年主要圍繞文化淬煉工程、自我賦能工程、離場實驗工程、工具撬動工程、模式架構工程等方面進行探索、聯動、融合。前三項工程主要是動力激發和氛圍營造,工具撬動則關乎效率與便捷,模式架構是課堂和學校轉型的關鍵。課堂形態變革是模式架構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通過全員培訓、分層分步推開的方式確定實驗年級和實驗學科;在推進中注意全程調控、及時總結經驗、選拔培養骨干,以明確的規范踐行、強化“定式”;成“型”顯效之后,開始在“定式”基礎上提煉特質內涵,逐漸求“變”,鼓勵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點并結合校情、學情進行個性化教學范式、特色的探索,形成“變式”,達成師生生命生長、學校生態轉型的目標。
幾年來,從E 學習到融合提出、實踐推進“易加生態課堂”,學校文化氛圍、教育教學效能、師生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提升,省內外有一批學校加入“易加生態課堂”聯盟開始進行聯合實踐。在探索實踐中,我們認識到“易加生態課堂”是實踐與理念雙向建構的過程,面向師生的未來,改變師生的生存狀態,從生命生長的高度思考引導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我們探索的實踐目標和價值旨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