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江英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以下簡稱“2017 年版課標”)提出了“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概念。活動型學科課程是學科內容的活動化,是以認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序列化”的活動設計。思想政治課打造活動型學科課程既是新時代新的教育目標對人培養的需要,也是對新一輪教材改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的積極響應。根據2017 年版課標的具體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也將更加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實踐活動感知。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開展活動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有效開展活動,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基于學情制訂活動目標,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提升對知識的掌握水平。
例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冊“我與社會”內容時,八年級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經驗,能夠初步認識到自身發展與參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但在生活態度和思想發展上不同學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仍有部分學生存在社會參與的畏難情緒,親社會行為有待加強。基于這一學情,筆者在教學時設計了“分享你的假期生活”“繪制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圖”等活動,這些活動的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已有生活經驗感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產生愿意走進社會的情感需求,然后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認清自己在社會關系中的身份,這對學生更好地認識、融合、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基礎。從課堂活動目標的達成情況來看,學生無論是參與率還是參與熱情都很高,尤其是在“分享你的假期生活”活動中,學生分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外出旅游、參觀博物館、觀影、參加公益等,學生在活動中深刻地感受到社會生活的絢麗多彩,并且認識到參與社會生活的途徑,從而萌生走進社會生活的愿望。
小組合作是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活動教學的有效形式。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從分組方式的討論到確定何種方式分組,由全體學生討論決定,充分調動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例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愛在家人間”時,筆者提前拋出這節課要開展以“愛”為主題的活動,鼓勵學生走進父母,了解父母在撫育自己過程中發生的有趣的事、溫暖的事、困難的事等,然后由學生擬定具體活動形式。經過一周時間的集思廣益,學生討論確定借鑒《超級演說家》這一電視節目的形式來開展活動。課前學生做了精心的準備:在各自的學習活動組中選出一個代表組成評委;擬定評分標準,評委和教師認真學習評分標準;購買并打印好待頒發的獎狀;課前布置好教室;各組推選出參演選手等。學生在課前做了充分精心的準備,課堂上活動開展得很順利,在感動的故事、緊張的角逐中,學生了解到父母養育自己長大成人的不易,增強了學生的感恩之心。
教學活動也可以延續到課后,繼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教師可以創新活動作業方式,將作業設計成活動,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課堂上的學習內容畫一幅畫、改編一首歌詞、創作一部短劇、制作電子相冊等,在課后活動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的知識。
例如,當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完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少年有夢”一課后,可以組織學生課后給三年后初中畢業時的自己寫一封信或畫一幅畫,活動要求不僅要表達出對未來自己的美好憧憬,而且要呈現為實現夢想而采取的積極行動。通過這個活動,促使剛步入初中學習生活的學生根據自身實際編織人生夢想,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把課堂上學到的追逐夢想的方法有的放矢地運用在實際中,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引擎”。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教師在設計活動評價時,應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發展的不同需求,重視學生多方面潛能的發展。
例如,在設計“小組合作活動”的評價細則時,應該注意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評價應該包括課前準備、課堂效率、課后鞏固等方面,不僅要關注學業成績,還要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進步與變化。當然,評價方法也要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評價要面向全體學生,既注重綜合評價,又尊重個體差異。在我們的“小組合作活動”中設計了“小組活動考評”和“個人成長考評”,各組均有專門人員記錄小組和組員在每次活動中的表現,對小組和組員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進行綜合評價和個性化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