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庾南
學生是很在乎老師對他的看法的,有時候,老師一個無意的表情、動作或一句話,都會對學生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有一年的初三第二學期,我和學生進行個別交談,讓他們進一步感受老師對他們的情感和信任,進而充分發揮情感驅動的積極作用,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復習迎考。我常常利用上課前或下課后的時間和學生交談,地點一般在教室前的走廊,為的是不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也不給他們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和每個學生交流時,我的心態都是平和、真誠和熱切的,而且總是微笑著。
小周學習很努力,但思維不夠活躍,因此學習成績常常處于中等水平。但她性格很開朗,平時沒感覺她有自卑等一類消極情緒。
這一輪交流的效果十分理想,班風和學生們的精神狀態都比過去更好。但我沒想到,對我一樣的情感、一樣的表現,小周的感受卻和班級其他人不一樣。我和她交流后,她媽媽告訴我,她學習更加努力了。她對媽媽說:“我成績并不優秀,原以為老師眼里不會有我的,可今天李老師也和我談話了,她鼓勵我,讓我加油。雖然她和每個同學談話時,臉上都帶著微笑,可我發現她和我談話時,笑得特別燦爛!這說明她更喜歡我,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小周媽媽對我說:“李老師,請您再和她談幾次話,您每找她談一次話,她好像就加了一次油,馬力更足了!”我答應小周媽媽,說:“行!我一定帶著燦爛的微笑和她談心!”
中考結束了,成績和分數線公布后,小周被省重點高中錄取。她在第一時間給我發了一封電子郵件:
親愛的李老師:
您好!能進初三(1)班,和您以及這么多優秀友善的老師、同學一起度過三年,我覺得很自豪,這也將會是我人生中最寶貴、最難忘的經歷之一。
雖然我的成績不拔尖,但您并沒有因此放棄我,而是不斷地鼓勵我,讓我覺得很溫暖,信心倍增。雖然這次我考得并不理想,沒有達到您預期的目標,但在日后的學習以及生活中,我會牢記您的教誨,改進學習方法,勤學精思,爭取以更優異的成績報答您。
請多保重身體,我會永遠記住您和初三(1)班的……
2007 年中考,第一天考語文、物理,第二天考數學、政治、歷史,第三天考英語、化學。語文、物理考下來,學生們覺得物理題較為靈活,要費不少腦筋,但情緒還不錯。第二天的數學試題偏難,有些學生最后幾題都來不及回答。而政治、歷史的解答題很具開放性,學生們不知道標準答案是怎樣的,因此走出考場后,心里不踏實,情緒低落。根據這個情況,在考試結束后,學生們向我遞交準考證時,我都安慰一句:“今天大家都感到題目既難又活,都擔心成績不夠理想。不用擔心,回家好好休息,明天兩門考試加油!”第三天早晨發準考證時,我又帶著微笑,充滿自信地對每一個學生說:“祝你成功!”學生們也自信地回答我:“謝謝李老師!”
在學生情緒波動、產生自信危機時,教師的激勵至關重要。后來,小顧的媽媽對我說:“李老師,謝謝您!我兒子初中三年一直比較優秀,考試時,從來沒有出現過來不及做試題的情況。中考第二天考下來,他覺得自己考得不好,垂頭喪氣的。第三天早上,您給他發準考證時對他說,‘昨天大家考得都不太好,但我相信你是最好的,祝你成功’,我兒子聽了您的話后,心頭的陰云突然消失了。最后兩場考試,他自我感覺都很好!”
中考成績揭曉后,我們班再次轟動校內外,大家紛紛夸贊:“李庾南老師的班考得太好了!”南通市區1 萬多名考生,前10 名中我們班有3名,小顧同學列第7,全班58 個學生,有44 名考上省重點高中。
這個成績,當然與學生的努力有關,但情緒管理的作用更不可抹殺。因此,班主任在開展學生教育時,一定要重視情商引導。
【點評】
班主任要通過提高學生情商來發展學生智商,進而使其成為和諧成長的“全人”。學生情商的提高有利于教師用情感來撞擊、點燃和升華,在這方面,我們要像李老師那樣,在乎學生的“在乎”。
小周、小顧等同學都非常在乎自己學得怎樣,考得如何,在乎老師對他們的態度,這是好事。一個對這一切都不在乎的學生,一個由許多此類學生構成的班級,不要指望他(們)能取得很大進步,獲得充分發展。反之亦然。可以說,班主任工作的關鍵在于,使全體學生對學習、成績、進步、發展等在乎起來,或者更加在乎。
首先,班主任要做有心人,要關注學生“在乎”什么。小周“在乎”老師奶奶般的微笑,“在乎”老師鼓勵的話語;小顧“在乎”考試的成功,“在乎”自身的完美。李老師“投其所好”,給他們送去微笑、鼓勵、信心和希望,真可謂“(學生)凡所在乎,(老師)無不在乎”。
其次,班主任不應坐等學生“在乎”態度的表露和顯現,而應努力營造氛圍,創造條件,使原本“滿不在乎”的學生也能“在乎”起來。李老師所在的班級起初也有對學習與進步并不“在乎”的學生,她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工夫,帶出優秀班級是功到自然成的結果。
最后,班主任也要對學生的“在乎”進行適當的引導。李老師班上也有一些學生的“在乎”心態存有偏頗與狹隘的局限或趨向,她一個個地做細致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計“喚回”這些學生有所迷失的靈魂。她的“在乎”確乎到了“金石為開”的地步。
“我在乎著你的‘在乎’。”請把這一點告訴學生吧,用你的語言、眼神,更用你的堅持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