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每一時期的法律理念都是在特定的社會狀況下產生的。傳統的“情理法”觀念是整個社會對當時發展的共同認知,是符合社會發展大潮下的必然選擇。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律要發揮作用,除了與社會發展相適應,還要與社會文化背景相適應,與社會情理相適應[1],當今社會發展沿著傳統“情理法”的發展軌道有序運行,我們倡導以法律為準繩,以道德為基石,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道德空談法治,不講情的法治發展是不會被國民乃至整個社會認可的。由此可見,致力于以情、理、法為核心的法律文化和當下社會有序發展的完美融合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從階級色彩分明的封建社會到主張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情理法三者的把控與平衡一直都是審判者的任務,在三者中找到協同發展的路徑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因此,首先要通過三者的概念來了解它的內容。
“情”是指維系人和人之間正常交往的紐帶,是溝通與交流的情感橋梁,不僅包括單純的人與人的關系,還包括人與集體、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之間的情感的表達。一個人若沒有情感的維系,那么他的人生便是枯燥無味、無聊至極的人生。一個人尚且如此,若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沒有感情、僵硬死板,這個國家必將會因此走向沒落,因而任何一項法律的制定都必須要以符合社會的發展狀況以及滿足群眾的需求為原動力。一旦約定好,需要及時預估它頒布實施對于整個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并判斷其是否違背公序良俗、是否有違道德倫理。從古至今,崇尚和諧、仁愛的儒家思想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由此可見,情感的考量影響著整個法律體系的制定。
“理”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要遵守的基本規則,是被整個社會公眾所認可、被默認為約束其諸多行為以及社會生活的法則。“理”被視為整個社會秩序的規定者,作用是維護社會秩序穩定且有序向前發展,而傳統的小農生活使得國民心中一直保留敬畏理法的傳統觀[2]。傳統觀念里的“理”則被認為是倫理道德以及三綱五常,“理”要求人們必須遵循“親親”“尊尊”的禮教規律[3]。君臣、父子、夫妻都把它作為行事的規范,絕不逾越“理”約定的尺度,不僅如此,“理”對規范當今社會生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理”成為生活中約束行為和交易的利器,人們做出涉及法律的行為時應自覺遵守“理”所蘊含的原則與規則,若肆意違背,極有可能引起法律行為無效的不良后果,影響交易的順利進行,最終使得行為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
“法”是由國家制定并實施的具有強制性效力的法律規范,它旨在約束權利人的行為,是整個社會都應自覺遵守不允許僭越的強制性規定,不僅在現代,在古代社會,“法”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古人的認知中,它的存在是為了衡量“賞與罰”,以罰為主,以賞為輔。當人們做了違法之事,必然會受到法的嚴厲制裁,因此,無論古今,“法”的作用使得它一直都是讓人產生畏懼的存在。但是,這種效力性法律規范不為古人所推崇。因為法往往被認為是在動蕩時期懲罰罪惡之人的工具,因此它被古代的人們視為衰敗社會的象征。
鑒于以上,可以說古代社會是通過情、理、法三者協作共同完成對整個社會的調整。裁量者合理行使對情、理的裁量權,以法律為準繩,在定罪量刑時會充分考慮案件涉及的因素,以此保障人權,從而更好推動法治社會的發展。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我國逐漸建立起相對完善的以情、理、法為核心的規范體系,權責劃分明確。雖然實務中不乏情與理不適宜的狀況,但是總體上沿襲了三者融合發展的行為模式[4]。
作為中華文明長久歷史積淀下的成果,這無疑是傳統法律文化的核心所在,我們在肯定它存在的積極意義之外,應以理性、客觀的角度去評價其對社會的作用。它是古人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我們應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去除不適宜社會發展的部分,留下對我國法治建設有意義的精華部分。除此之外,應賦予其新時代發展下的新的內容和意義,使其更好推動法治社會的建設,促進整個社會高速有效地向前發展。
從古至今,儒學的思想發展一直對整個國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早已在我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這樣的思想很容易使人過于注重人情,忽視法律的規定,產生諸多對社會的不利影響。
第一,它的存在容易使得權力因為人情而被濫用。重視人情的社會風氣是歷史發展到現在的必然結果。小農經濟影響下的聚集的生活狀態,使得人們在宗族和血緣為紐帶的影響下生活,以家族為個體的社會觀念一直延續至今,進一步加深了人情社會的風氣,影響了整個國家法律制度的構建。這樣的狀況使得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有諸多顧慮,容易陷入人情和法律的艱難抉擇中。被濫用的人情觀使法律的權威性被破壞,從而導致國民乃至整個國家的利益受損。
第二,它的存在容易導致國民對法律的“不信任”。在中國這個被宗族觀念籠罩千年的國家,相較于“情”,“法”的意識是相對薄弱的。當“情”與“法”沖突時,“法”為“情”讓步的錯誤觀念已經深深植根于國民的內心深處。當遭受到不公平對待時,人們想通過打感情牌的方式來減輕罪行的錯誤想法使得大家一味追求“情”而忽略了“理”,這樣的心態持續發酵下去,很容易使得人們從心理上對法律的權威性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
第三,它的存在容易導致法律在道德壓力下搖擺不定。“情”使得司法者在輿論的壓力下容易產生以人情為主的斷案觀念,這樣的做法極易造成定罪量刑趨于主觀化的不良后果。長此以往,會出現國民對公權力機構的信任危機,這違背了法律本身存在的意義,阻礙了整個法治社會發展的進程。
今天中國人對待法律的態度都可從情、理、法三位一體的觀念中得到顯現,對于傳統法律文化,我們應盡力發掘“情理法”中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因素,促進法治社會的建設。
其一,它的存在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立法借鑒。古代立法注重“情”和“理”的有機結合,認為二者是比“法”更為重要的存在,統治者以此來約束人們自覺遵守情、理和法。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應實施合乎情、理的法律,并以給國民帶來強烈的歸屬感為目標,充分借鑒祖祖輩輩留給我們的智慧成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新的法律。
其二,它的存在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司法借鑒。古代的官員對案件的審判以兼顧情理法三者的協調統一為追求目標,他們不會單獨依據法條來定罪,而是基于情感和道德的角度來進一步評判和審視罪犯的行為,將其行為綜合分析后才會對照法律予以定罪。這樣不僅有利于建立人民對于司法者行使權力的威信力,還有利于推進整個社會的積極發展和穩步前進,對于法治建設更是起到了重要的借鑒意義。沒有人情味的法律條文是斷然不會得到群眾擁護和認可的,長此以往,法律很難繼續成為保障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利器。
雖然傳統的法律文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的積極意義仍對整個法治社會的建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它存在的意義,使其更好為建設法治社會服務。
第一,堅持以法為本的觀念。在現代法治社會,處在第一位的必然是“法”,其次是“理”“情”,因而要改變傳統以“情”為首位的觀念,樹立以“法”為核心的法治觀念,以“法”為根基,“情”“理”輔助“法”的實施,更好促進整個“情理法”法治觀念的現代化轉型。
第二,辨明“情”和“理”在三者中的位置。絕不能忽視這二者在法律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因為它們讓冷酷的法律條文有了人情味,但是,過度濫用亦會導致司法者的權力成為道德利益的犧牲品,成為違背法律底線的理由。只有“情”與“法”融合,才能利于整個社會和諧穩定的向前發展。
第三,讓“情”與“理”在法治社會下綻放新的光彩。在當前的法治建設的發展下,“情”和“理”應側重“民情”“民理”等問題的發展,我國的發展始終強調以民心和民意為導向,任何脫離人民群眾的行為都是被整個社會以及國家否認的錯誤行為,黨和國家應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引領人們朝著法治社會的建設繼續向前。
經過漫長歲月,“情理法”不但沒有消亡,反而對當今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它為我們提供了在實務中解決問題的諸多方法,在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提高審理案件的效率、增強司法機關的公信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本文先闡述了“情理法”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在現代視角下其存在的積極和消極意義,最后提出了其現代化轉型的一些建議,希望能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