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迪
結婚是指男女雙方依照法律規定,建立夫妻關系的法律行為[1]。在我國男女雙方締結婚姻須符合以下條件。第一,主體要件。男女雙方達到法定婚齡,且不是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第二,主觀要件。男女雙方必須自愿且有結婚的真實意思表示,即有締結婚姻的合意。婚姻自由原則是婚姻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第三,程序要件。我國《婚姻法》第八條規定,男女雙方必須親自進行婚姻登記。因欺詐、被脅迫、虛偽通謀締結的婚姻,男女雙方并不具備真實的締結婚姻合意,締結婚姻意思表示有瑕疵,屬于意思表示有瑕疵的婚姻。意思表示有瑕疵的婚姻因不符合上述實質要件,所締結婚姻的效力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屬于瑕疵婚姻。
意思表示瑕疵婚姻含義的界定,立法并未作出明確規定,本文認為意思表示瑕疵婚姻是指在締結婚姻的行為中意思表示具有瑕疵使婚姻效力受到影響的婚姻。此類婚姻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第一,婚姻已成立;第二,締結婚姻的意思表示有瑕疵;第三,婚姻的效力不完全。在我國意思表示瑕疵婚姻是可撤銷的。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關于意思表示瑕疵婚姻的修改有以下亮點:
第一,《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規定了因欺詐締結的意思表示瑕疵婚姻。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不再作為婚姻無效的事由,而是賦予被故意隱瞞方撤銷婚姻的權利。對于現行法把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作為婚姻無效的事由,理論界一直呈批判態度。學者大多認為,首先,當事人患有哪些疾病應認定為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法律無法出清晰、明確的規定。一方面醫學、科學是在不斷發展的,另一方面法律和行政法規具有穩定性和滯后性的特點,所以,法律無法對其進行完全的列舉[2]。另外,根據中國法律的規定,男女雙方結婚的法定年齡分別為22周歲、20周歲,此時雙方已經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是有能力對自己的幸福和利益做出理性選擇的,政府就沒有理由予以強力干預[3]。
第二,意思表示瑕疵婚姻被撤銷后,賦予無過錯方損害賠償請求權。《婚姻法》對無過錯方的保護只體現在分割雙方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時獲得多一點財產。由于我國《婚姻法》規定婚姻被撤銷的效力與合同行為被撤銷的效力一樣,溯及既往,行為自始無效,婚姻家庭編明確規定了無過錯方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增強了對無過錯方的保護。
第一,《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規定了因欺詐締結的意思表示瑕疵婚姻,但欺詐的情形僅限于對重大疾病的隱瞞,這顯然過于狹窄[4]。對此,可以借鑒比較法上的立法例,將欺詐的情形擴大,將因欺詐和脅迫締結的意思表示瑕疵婚姻并列,在婚姻家庭編中明確規定,賦予無過錯方撤銷權。另外,《民法總則》《合同法》上的通謀虛偽表示與重大誤解等意思表示的規定是否適用于婚姻法應具體分析。
第二,意思表示瑕疵婚姻被撤銷后的法律效果與合同被撤銷的法律后果相同,這樣的規定忽略了財產行為與身份行為之間的區別,不利于瑕疵婚姻中無過錯方的利益。
修改《婚姻法》時,學者就建議對可撤銷婚姻的原因予以擴大,但并未采納。現在,正值民法典編纂之時,又有大量的學者再次提出該主張,正如前文所述,《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已經做出了修改,但是修改后的意思表示瑕疵婚姻的規定不足以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現實生活中,除了對重大疾病的隱瞞外,欺詐的類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隱瞞性取向;(2)隱瞞犯罪、惡習;(3)告知虛假的財產狀況。
對于上述情形,我們不能一刀切地將所有的情況都納入意思表示有瑕疵的婚姻,賦予無過錯方婚姻撤銷權。將意思表示有瑕疵的婚姻規定為可撤銷的婚姻,是為了對無過錯方利益的保護。《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已經將隱瞞重大疾病作為可撤銷婚姻的情形之一,那么欺詐的其他情形需要與隱瞞重大疾病對無過錯方的損害程度相當,才可以作為可撤銷婚姻的原因。
在我國同性婚姻未合法的現狀下,同妻大量存在。而大多數同妻在發現自己的處境后,想要通過離婚的方式解脫出來是困難的。一方面,在離婚訴訟中,同妻舉證責任重且取證困難[5];另一方面,即使同妻在離婚訴訟中獲得勝訴判決,也得不到離婚損害賠償。所以,《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應對隱瞞性取向締結的婚姻進行規定,賦予同妻撤銷婚姻的權利,使其可以從婚姻中解脫出來。
對于隱瞞犯罪、惡習,應規定需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才可以撤銷,否則“一刀切”的規定會對罪犯、惡習者的基本權利造成損害。而告知虛假的財產情況不應構成意思表示瑕疵婚姻,賦予被隱瞞者撤銷權,否則會助長不良之風[6]。
因通謀虛偽締結的婚姻,是指婚姻當事人并不具有締結婚姻的真實意思,但仍為締結婚姻的意思表示。我國財產性法律規定虛假通謀的行為是無效的,婚姻法作為身份性的法律,對通謀虛偽意思表示締結的婚姻的效力如何,學者存在爭議。
本文認為,此類婚姻只是形式上有結婚的意思,男女雙方內心卻無真正締結婚姻的合意,這與因被脅迫結婚一樣,締結婚姻的意思表示具有瑕疵,是意思表示瑕疵婚姻;另外,男女雙方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外界難以探知,因此相較于直接規定為無效,更為合理的是賦予夫妻雙方撤銷權。另外,如果發生了以下幾種情形,婚姻可以轉換為有效婚姻[7]:(1)夫妻雙方在“假結婚”之后真實地進行夫妻共同生活,形成夫妻關系;(2)生育子女。
善意配偶制度是國外對瑕疵婚姻中無過錯方的保護制度。在《法國民法典》中,對善意配偶推定有婚姻的效力,對惡意配偶婚姻無效;該法典還規定,婚姻無效或被撤銷不具有溯及力,婚姻無效或被撤銷的后果比照離婚的規定處理。
意思表示瑕疵婚姻被撤銷后需要注重對無過錯方的保護,現行法規定此類婚姻被撤銷后,溯及既往,婚姻自始不發生效力,無過錯方不能得到像離婚后無過錯方一樣的保護,不利于保護無過錯方的信賴利益,是對無過錯方不公平的對待,違背我國婚姻法的立法目的。
為了保護意思表示瑕疵婚姻中無過錯方的利益,一方面,我們應借鑒善意配偶制度,被撤銷的婚姻對善意配偶及其子女仍產生婚姻效力。否則,對于那些脅迫、欺詐方,在婚姻撤銷后,就很容易擺脫善意相對方而不必承擔作為配偶的各種義務[8]。另一方面,應對無過錯方的損害賠償權進一步明確。首先,《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第八百三十一條規定了無過錯方具有損害賠償權,損害賠償數額的計算應具體參照無過錯方的實際支出以及受到的損失[9]。其次,無過錯方的損害賠償應包括精神損害賠償。身份行為與財產行為的區別在于,在身份行為中,行為人往往會投入當量的情感,所以婚姻被撤銷后會給無過錯方帶來巨大的精神痛苦,這種精神上的損害,欺詐方、脅迫方是需要進行賠償的。對此,我國臺灣地區出臺的相關文件指出,婚姻被撤銷后適用過錯原則,無過錯方可向過錯方尋求精神損害賠償。對于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可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規定;另外,考慮到婚姻這一身份行為的特殊性,精神損害賠償數額還要考慮瑕疵婚姻持續的時間、瑕疵婚姻對無過錯方生活的影響等因素[10]。
我國意思表示瑕疵婚姻效力的完善還應注重對善意第三人的保護。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護問題在于:在瑕疵婚姻中,一方當事人以個人名義因共同生活需要所締結之債務是否應由瑕疵婚姻雙方當事人共同承擔[11]。我國現行法對此并無直接規定,可以借鑒法國民法中的“外觀理論”。按照法國法的“外觀理論”,瑕疵婚姻的雙方當事人需要對善意第三人承擔連帶責任,承擔連帶責任的根據就在于瑕疵婚姻中雙方當事人所呈現的婚姻外觀。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對我國意思表示瑕疵婚姻做出了修改,將欺詐納入意思表示瑕疵婚姻的種類中,但也僅限于隱瞞重大疾病,另外規定了意思表示瑕疵婚姻中無過錯方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對意思表示瑕疵婚姻的規定仍未能解決實踐中的矛盾。我國意思表示瑕疵婚姻的完善應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擴大我國法律規定的意思表示瑕疵婚姻的類型;另一方面,完善意思表示瑕疵婚姻的效力,對無過錯方權利進一步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