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玉榮 韋霜霜 程廣曉
中國是世界重要的商業和經濟合作伙伴,特別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與“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商務漢語迅速成為對外傳播中國商務文化、講好商務故事主渠道之一。商務漢語也稱專門用途商務漢語(Chinese for Special Purpose,CSP),旨在培養和提高各類在中國經商外國人、外國學生及對外漢語學習者語言交際及社會文化交際能力,減少其在跨文化經濟交往中社會語用失誤或失語現象。
高低語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 & low-context culture)是跨文化交際理論重要內容,由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Hall)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中首次提出。依據愛德華·霍爾的觀點,高語境文化交際需聽者判斷實際語境和非語碼信息,理解說話者真實意圖,話語婉轉、含糊、間接,避免唐突與草率,重言外之意,如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埃及、東南亞、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交流或交際中較多言語信息量或蘊涵在社會文化環境和情境,或內化于交際者心中,用身體語言、環境語言、交際者共有文化信息或緘默語言等非語言行為方式來傳遞,明顯語言代碼負載較少信息量;而低語境文化,絕大部分信息由明碼語言傳遞,且慣用直白表達方式;暗示、非語言行為等間接交際方式非但無法達到交際目的,還會被認為是回避問題甚至不誠實的表現。在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典等歐美國家語境文化中,溝通目的是交流信息,說話者責任是讓聽者理解、清楚雙方交流動機與內容,說話直截了當[1]。
商務漢語文化負載詞指在漢民族從事商務活動產生、長期積淀而成、承載著漢語社會生活方式精神現象或文化現象詞匯。商務漢語文化負載詞涵蓋商務倫理道德、網絡、廣告、建筑、旅游、影視、飲食、酒、茶、服飾、商務禮儀、宗教、商務民俗等商業文化負載詞匯。
中國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識滲透在商務漢語中。從高低語境文化審視商務漢語文化負載詞,可辨識與比較兩種文化差異,使歐美低語境文化國家人群學習、理解商務漢語和使用商務漢語文化負載詞與中國人做生意。這些詞語產生于中國特有商務歷史文化背景,具有獨特商務文化內涵。語言學家普遍認為商務漢語是一種與普通漢語關系最為密切的專用語,它與普通漢語邊界是開放的;“沒有哪種專用語能像經濟領域的專用語那樣如此廣泛地穿插在普通語中”[2]。
依據與借鑒張占一[3]、梅立崇[4]、高燕[5]以及吳樂雅和李金靜[6]對漢語文化國俗詞分類及高低語境下商務活動特點分析,可發現高低語境文化都存在非等值性、征喻性、交際性等商務文化負載詞及差異。
非等值詞是指高低語境文化中無法找到相互對應詞匯[7]。受儒家傳統文化中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影響[8],中國商業文化崇尚誠實仁義,成為中國人民做人經商終極追求。“仁、義、利”蘊涵深厚的內涵及深刻的道德倫理思想,商務漢語許多詞匯能夠反映這一思想,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強調財富要通過正當手段得到;“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強調做生意一定要以誠信為本,另有“不義之財”的反面例子。這些表達中國商業精神的詞匯,在低語境文化中難以找到對等的英語詞匯。
民間商務漢語還有大量表達集體主義精神文化和團結的諺語或歇后語,如“眾人拾柴火焰高”“眾志成誠”“民齊者強”“人心齊,泰山移”等,在低語境文化中缺乏對等意義的短語。而西方常見的諺語如“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家即城堡)、“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s”(好籬笆促成好鄰居)等,無不體現低語境文化個體主義特征,極大個人空間避諱介入,這種諺語在漢語中也難找到對應的表達詞語。
征喻性商務文化負載詞指具有象征意義和聯想意義的詞語[9],以商務數字和顏色為例,可審視高低語境下商務文化征喻詞特點及不同聯想意義。
1.數字征喻詞
由于宗教信仰、社會風俗和生活環境差異,漢語與英語對數字態度不一。從高低語境文化理解數字征喻性詞,更能快速掌握其內涵。如商務漢語文化“4、6、7、8、9”數字有特殊意義,其中“6、8、9”因為與諧音“祿”“順”“發”“久”,易使人聯想到“六六大順”“大發大旺”“長長久久”等吉利寓意;“4,7”因與“死”“去”諧音,帶有4數字的車牌號、電話號、樓號或房號往往被取消;“7、17、27”是民間習俗婚喪嫁娶避諱日子。而商務英語數字“6”往往含貶義,帶“6”的俗語,如at sixes and sevens(亂七八糟)、six to one(寡不敵眾)、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兩)等均帶貶義。數字“7”則與基督教文化相聯系,是神圣美好的數字,因為“7”英語“seven”與“heaven”發音、字形相近,“the seven heaven”是上帝和天使居住的天國。商務英語中避諱的數字是“13”,因為那日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處死。商業銷售樓盤、門牌、車牌、樓層等都避開13號,公共場所如電影院、劇院、會議、集會場等都不會設13排13座[10]。
2.顏色征喻詞
顏色蘊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感情色彩,具有豐富文化象征意義,英漢商務文化出現頻率較高的紅、黃、白、黑等顏色都負載了不同含義。
紅色是漢民族最喜愛的顏色,被賦予幸福、喜慶、吉祥、歡樂、熱烈等含義。商務漢語紅色詞是積極的,如股票持有人利潤份額稱為“紅利”或“分紅”;新店開張會張燈結彩、掛紅燈籠、紅對聯,喻意“生意紅紅火火”等。黃色象征光明,在商務漢語中,諸如“黃金時間”“黃道吉日”“飛黃騰達”等詞語都反映出“黃”在中國商人心目中的尊貴地位。
白色有低賤、無利可圖等象征意義。中國自漢代至唐宋,“庶人以白為服”,所以“白衣”多指庶人百姓;沒文化、沒功名的人為“白丁”;窮人茅屋被稱為“白屋”[11]。商務漢語與“白”相關詞匯亦多含有不好的意義,如欠條被稱作“白條”,付出了卻沒有收獲叫“白干一場”或“白忙活”,從一無所有到富有老板稱為“白手起家”。
商務漢語與“黑”相關詞匯也多為貶義,如賣家定價過高會被人評價“這人真黑”,不講信用的個人或組織被列入的名單叫“黑名單”;非法買賣商品、貨幣或勞務市場叫“黑市”。
在低語境文化中,上述顏色詞表達意義完全不同,如紅色常用作貶義,象征殘酷、狂熱、災禍、煩瑣、血腥等;白色象征著上帝、天使、幸福、歡樂、純潔和美德;黃色在西方文化常有憂郁、病態、令人討厭、膽小等喻義[12]。
1.“權力距離”交際性詞語
“權力距離”指在一個國家機構和組織(包括家庭、學校或社區),掌握權力較少那部分人對于權力不平衡這一現象能夠接受的程度”[13],可簡單理解為權利下位者對商務交際活動中不平等分配狀態所能接受的程度。中國儒家文化強調“禮”和“上下等級”,君臣、父子、上下級需論資排輩,對權力、地位、身份、輩份、年齡等有所講究,等級森嚴。低語境文化國家提倡長輩和晚輩地位平等。能夠明顯體現這點的是他們稱謂中可直呼姓或名,或在其姓氏前加“Mr”(男性)“Miss & Ms”(女性),不會特地帶上職稱。
商務漢語活動中稱謂、會議與宴席座位的安排,住宿、名片遞送、禮品贈送等都會體現權力距離高的等級觀。來自低語境文化的商務英語則體現權力距離低的平等觀。因此與來自高權力距離文化的中國人打交道時,應在細節上下一番工夫,體現成員地位的高低之分。如使用“久仰、光臨、請教、斧正、貴公司、愚見”等敬語或謙辭。
2.“酒文化”交際性詞語
酒文化能呈現風格迥異、豐富多彩的民族特性。中國酒文化(以漢民族為主)傳遞的思想價值、表現形態和西方酒文化(以英語民族為主)截然不同。“酒”與“久”“有”“壽”等吉祥字諧音,因此“酒”被賦予了吉祥的文化內涵,成為促進人際交往的有利工具。商務漢語中人際交往或商務接待更是離不開酒文化。商務活動中常見的酒文化負載詞有“無酒不歡”“無酒不成席”“不醉不歸”“一醉方休”“感情深,一口悶”等。而在西方,飲酒的目的只是欣賞和享受美酒。可見,酒文化是中國宴席上獨特的文化,商務漢語習得者若是能夠習得酒文化詞匯及其文化附加義,便可掌握促進中國商務交際成功的一個關鍵技巧。
3.“商務談判”交際性詞語
交際性商務談判中中國文化表現柔性傾向,類似文化負載詞如“話到嘴邊留三分”“凡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等,充分表達了中國人特有的“面子文化”心理。“面子文化”具有調節人際交往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的作用,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日常社會生活。根據霍夫斯坦德的國家文化模型,中國商務文化是女性氣質突出文化,面對沖突,一般傾向和解,其文化強調友愛、團結,注重和諧和道德倫理[14]。商務談判不管雙方分歧多大,中國人都不希望撕破面子,如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便旨在教育人凡事應寬宏大量,做事留有余地。習得此類交際商務文化負載詞,有助于低語境文化學習者掌握中國人談判心理,促推商務談判。而在霍夫斯坦德的國家文化模型中,低語境文化男性氣質較為突出,競爭意識激烈,遇到沖突問題時一定要分出對錯勝負,且強調公平,注重工作績效。
非等值商務漢語文化負載詞蘊含中華民族深厚物質、心理和制度文化,內化在人們認知中。低語境文化者沒有共享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無法捕捉文化負載詞隱含的中華民族思維模式和心理特征。因此,二語習得不能僅停留在詞匯表面,教育者應闡釋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學習中國歷史文化及負載內容或故事,探究中華民族思維與心理模式,對比雙方文化、心理與思維模式,解釋基本語義;運用直白詳盡語言,闡述中國歷史文化特征、民族思維模式;注重文化詞語背景知識加注與補充講解。
案例分析方法可對商務漢語代表性文化負載詞進行詳細分析與講解,從而讓學習者快速理解相關詞語負載故事與文化內涵。如“水單”一詞除解釋字面意義外,還需導入中國外貿的海上水路貿易起源與含義,解釋“中國最初記錄外貿交易賬單或外匯單據是通過水路運送的,因此外匯單據被稱為‘水單’,這一用語一直被沿用至今”[15]。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習得中國文化詞匯與歷史。此外,還可通過實物接觸和知識背景梳理,幫助低語境背景學生理解這些詞匯,接受其深厚文化附加義,并用案例分析與比較,從中掌握中國人喜惡。
征喻性文化負載詞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和聯想意義。高低語境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一些喻征意義與聯想意義在內涵與意義上有一定相通性,但有些表達是完全相悖的。在引導來自低語境文化學習者學習商務漢語文化時,可采取以下方法。
(1)從文化維度引導學生理解高低語境文化差異。如商務漢語文化中的集體主義、權力距離、陽剛氣質與陰柔氣質的研判,其目的不是要改變人們原有的思維、行為及感受方式,而是為了在交流往來中減少或消除無意識的文化沖突,從而適應文化間的差異。
(2)運用圖示對比,解釋與分析東西方表達差異。如“蟾蜍”是東西方喻義相反的動物。低語境文化的西方,“蟾蜍”含貶義,是丑陋的象征。可向學生展示“蟾蜍”圖像,請學生看圖說出聯想詞匯。等學生發言完畢后,再向學生解釋在中國“蟾蜍”象征著財源興旺、幸福美好,商務漢語語境中帶“蟾”的俗語通常寓意吉祥財富,如“家有金蟾,財源綿綿”“得金蟾者必大富”等,在商務辦公場所“金蟾吐錢”的擺件也是隨處可見。還可舉出不同案例,如對“龍”“蛇”“狗”“牛”進行分析,如此讓低語境學生掌握不同圖示的文化內涵。
(3)運用情境聯想法設置情景問題,引導低語境文化者掌握商務漢語文化習俗,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如設置贈送紀念禮品情境,圖示紅、黑、白三色禮盒,詢問學生該如何挑選。過后解釋挑選紅色禮品會更符合中國人心理,黑色和白色則會讓對方感到不適。
因此,不同文化維度、對比與情境聯想方法,可有效地習得商務漢語征喻性文化負載詞,有益于低語境文化學習者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了解詞匯蘊涵深厚商務文化內涵。
高低語境文化人際往來存在很大差異。低語境文化人際關系較為松散,有時候很難理解高語境文化交際性文化負載詞,更難以將其運用到實際商務活動中。“對外漢語文化詞匯的教學應注重文化實踐和語言實踐相結合,重視設計與模擬真實情境交際活動”[16],商務漢語教學亦如此,應盡可能清晰地讓低語境文化者弄清交際性文化負載詞蘊含意義。課堂上教師可以盡可能創設情境模擬或擬態對話,創新教育手段,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MOOC預先要求學生開展網絡學習,再翻轉至課堂,設置與模擬情境如“商務宴請”“商務談判”“商務營銷”等,讓低語境學習者在真實環境中體驗與習得中國文化,掌握文化負載詞所蘊含的意義。線下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不斷與線下課堂教學銜接,提供文化信息來強化文化因素輸入;還需通過沉浸式情景交際法,強化交際性詞語習得和使用,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高語境文化的各種商務活動語境與情境,為學生從事商務漢語實踐活動奠定良好基礎。
語言與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語言既是文化符號,也是文化載體。來自低語境文化商務漢語學習者,接觸漢語之前,已在母語環境中形成顯著區別于漢民族文化的且較為穩定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為,中國文化成了他們習得商務漢語的極大障礙。商務漢語教學中,教師應關注不同國家低語境文化學習者自身特點,因材施教,重視學習者商務漢語文化負載詞習得,用直白語言解釋那些商務文化背景的詞匯、諺語、習語、俗語、典籍等;尊重低語境文化學習者習俗、心理、習慣與價值觀,明確教學任務,重視堂課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的統一;把語言教學與文化因素輸入有機結合,幫助低語境文化學習者更好地習得文化負載詞負載的文化故事,跨越文化障礙,使其成為跨文化交際者與中國文化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