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由國學大師傅璇琮領銜與知名學者艾蔭范、劉繼才主編,并獲得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支持的《中華古典詩詞比興轉義大詞典》(以下簡稱《比興轉義大詞典》)一經東北大學出版社推出,就引起了學術界和廣大讀者的廣泛關注。其應用價值、學術價值、育人價值,以及開拓生態文化研究的新路徑得到了專家、學者的普遍贊譽與認同,本文就此脞談聞見,以供來者思考借鑒。
第一,《比興轉義大詞典》的應用價值。我想有兩個方面值得稱述。
一是,強化母語的規范化建設。如黃霖先生《序言》所講,中文詞語“當前正面臨著沖擊和挑戰,遭到畸形變異的惡俗污染。”實際上,不管是胡亂竄改成語的廣告詞,荒腔走板的外來語,還是一些低俗怪譎的網絡流行語,其荒謬之處就在于肆意背離母語造詞組句的語法規則,把出怪當創新。唐代韓愈在寫作生涯中一直強調“詞必己出”,但他創生的詞嚴格遵守“文從字順各識職”。這“各識職”便是筆下驅遣每一個字、詞、句必須符合母語的語法規則。翻開《比興轉義大詞典》,隨意拈來引伸出新義較多的“艾”“冰”二字,稍事推敲兩個字義的原始內涵,與其憑借比興、轉義的法則而產生的新義、新詞兩相對照,立馬明白,或是二者含義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或是因民族文化的積淀經過歷時性的選擇和共時性的認同孕育而生。非此,斷無生成新義、新詞的基因。可見《比興轉義大詞典》對繼承母語雅正傳統,強化母語建設,維護母語純潔與健康,具有不容小覷的應用價值。
二是,現在寫作舊體詩詞成了一種風潮。文人雅士,甚至普通大眾,無論老少,借用網絡和其他平臺寫詩填詞,以此愉情悅志,歌唱美好生活,提升心靈境界。這種精神家園的新氣象亟待專業化指導和相關知識的補充。恰當此時,《比興轉義大詞典》應運而生。例如,很多人不懂得用典,如能認真地閱讀《比興轉義大詞典》,斟酌詞語、例句的蘊意,即可領悟到一些運用典故的訣竅。一般地說,所謂用典就是選取詞語的比興轉義。轉義有助于詩詞作品審美信息增值,促發美感、韻味的張力和持力。作為一種“密碼”符號,比興轉義可以使古詩文話語展現別開生面的意蘊。即使是普通讀者,這部詞典也不失為寫作、鑒賞古典詩詞可貴而有用的工具書。
第二,《比興轉義大詞典》的學術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在體例上獨具兼祧特質。在文化傳播與學術研究的廣闊天地里,不同界域的交叉之區,往往是思維出新的創生之地。《比興轉義大詞典》以讀者為本,以拓展應用功能為宗旨,從詞條裒輯、詞意詮釋,到體例設計諸多方面,兼容并擷取了字典、詞典、類書的編寫之法,從而營造出特有的知識信息結構,生發了詞典受眾特別得力的多種性能,填補了我國漢語工具書編纂的一項空白。
詞典將轉義與比興聯姻,這是編纂漢語工具書的創辟之舉,更是運籌編撰工程的超勝謀略。它對催發詞典應用效能的增值具有開創性的貢獻。我們知道,比興研究是縱貫我國文學批評史的大課題,其間,漢人研究始見端倪,南朝梁代研究之風大盛,延及兩宋比興研究更趨完善,下至明清仍有卓見頻出。直到現代,余波未息,朱自清先生有言:“廣義的比喻連典故在內,是詩的主要生命素;詩的含蓄,詩的多義,詩的暗示力,主要建立在廣義的比喻上。”(《<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緣此足知,先賢關于詩詞創作的比興理論研究成果輝煌,而《比興轉義大詞典》尋索古代詩詞曲賦運用比興的例證,嚴篩精選、輯錄成書,堪稱研究比興理論的參照系和資料藪,兩相配合,相得益彰。
開拓了生態文化研究的新路徑。從總體上說,辭書是學習文化不可或缺的讀本。而《比興轉義大詞典》拾級而上,為研究中華生態文化的學人提供了廣泛而有效的信息。在詞典中,讀者不難看到我們民族文化所獨有的文化元素,以此為抓手研究中華文化某個支脈的生存態勢、發展軌跡、建設策略等社會所關心的問題。這里以茶為例,它是中華文化中一個較為典型的文化元素。詞典中列出了它的6項轉義,援引了22個相關例句,從中可窺見茶文化的形成過程。實際上,能夠憑借詞典中收錄的文化元素或文化叢結的某些詞語,去探索中華文化某個支系的發展軌跡,非但研究茶文化可行,倘若如法叩問禮儀文化、飲食文化、金石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同樣行之有效。總而言之,《比興轉義大詞典》的學術性能,決定了它是探賾中華生態文化奧秘者的良師益友。
第三,《比興轉義大詞典》體現了審美育人價值。詩詞運用比興手法,可以激發讀者聯想,因比成象,產生意象、意境、意蘊,獲得意想不到的美感。轉義是比興的一個延伸,轉義之后,本義獲得升格,成為含有多重審美意義的載體。該詞典選詞的標準,毫無疑問地鑄就了它是中華古典詩詞曲賦名章俊語的薈萃集。讀者只要翻開這充滿馨香氣息的書卷,品味璀璨奪目的佳篇警句,便會驚嘆古代詩家歌手對人生、社會的積極思考,對人類心靈的深刻挖掘,對林林總總自然景觀和千匯萬狀生活畫面的逼真描繪,這些確如精神領地的串串珍珠瑪瑙,激發讀者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凈化讀者的靈魂,點燃其智慧的火花,對立德樹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早在18世紀末,德國美學家席勒即于《審美書簡》中指出,審美的作用是實現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完美融合,最終達到人格完善、個性和諧的目的。近人梁啟超首倡文學作品具有強大的美育功能,通過熏、浸、刺、提四種力量,可使“盧牟一世,亭毒(養育)群倫”,起到規范人生、培養教化社會群體的效用。我們著書立說、解讀經典,首先應該著眼于教化、育人、審美這一點。
不容忽視的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一些人因追逐物質利益而道德失范、情感失調、心理失衡。正是在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急需加強之際,輯錄1500余條詞目,多達150萬字的《比興轉義大詞典》問世,其審美育人功能必然對讀者情感的宣泄、心志的愉悅、精神的慰藉產生積極影響。這種心靈家園的影響還有強勁的輻射效應,隨著時間推移,愈久彌深。這就是人間要好書的根本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