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龍
“要向前看,就要及時地研究新情況和解決新問題”,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就是解決新問題的金鑰匙。《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教育督導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保障機制等提出了改革方向,明確了工作要求,提供了解鎖密碼。特別振奮人心的是,《意見》就進一步深化教育督導問責機制改革提出了具體要求,明確了包括報告、反饋、整改、復查、激勵、約談、通報、問責在內的八個方面的問責手段,對教育督導結果運用提供了政策遵循,對最終形成教育督導閉環提供了有力支持。
結果運用一直是撬動教育督導發展的杠桿,是提升教育督導效能的支點,是教育督導“長牙齒”的關鍵所在。地方教育督導部門如何在《意見》指導下,更有效地加強結果運用?關鍵要真正樹立督導權威。
樹立督導權威,對外要提高工作標準,對內要加強自身建設。向外要求公平公正。督導前要認真學習有關法律法規,吃透上級精神,做到依法依規督導。要深入調研,摸清底數,通過教育行政部門、責任督學、以往整改報告以及各類有效數據,對被督導學校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辦學發展中的優勢、存在的問題短板進行詳細了解,做好翔實的資料準備,確保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督導過程中要堅持原則,嚴格標準,對所有督導對象做到一視同仁,不偏不倚;要強化程序意識,細化工作規范,完善督導流程,使教育督導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工作都有章可循。督導活動結束后,要及時匯總督導情況和有關數據,形成客觀明了的督導報告,真實反映被督導對象的發展水平、工作情況。
向內要求科學專業。隊伍要專業,加強督導隊伍自身建設,及時調整更新督學隊伍,建立完善督導專家庫,定期開展崗前培訓和專項培訓,提升督學履職能力和專業水平。管理要專業,以規范督導行為為重點,加強督學隊伍管理,南通市出臺的“南通教育督導十不準”,對督導活動全過程排出反向清單,提出禁止性要求,就是很好的探索。督導要專業,加快構建督導模式,科學開展對縣級教育督導部門和督學的工作指導,加強縣市區之間、督學與學校、督學與社會等領域的“互促共生”,提高教育督導效能。不斷優化督導工具,加快推進包括督導“職能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標準體系”“支持保障體系”在內的現代教育督導體系建設,提升督導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繼續落實督導實務,進一步加強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職能,做實做細督導操作各個環節,增強督導工作的敏感性、判斷力。
《意見》再次強調確保教育督導機構獨立行使職能。首先,要從機構上確保其獨立性。進一步完善教育督導機構設置,通過理順管理體制,健全機構設置,創新工作機制,充實教育督導力量,強化地方各級政府教育督導職能。其次,要從法律上確保其獨立性。國家層面的教育督導法律法規相對完善,相應的地方法規還存在區域差異和不平衡。市級人民政府應加快相關規章制度建設,推動地方出臺配套法規政策,使教育督導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工作都有章可循。最后,要在經費上確保其獨立性。將教育督導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由教育督導機構統籌使用,獨立核算、專款專用。研究制定督導費用標準,對由督導工作產生的相關費用,納入專項經費支出,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督學個人負擔。
教育督導并非身在真空,在確保其獨立性的基礎上,更要善于借力。
一是借督導委員會成員單位之力。《意見》對設立教育督導委員會作出了明確要求,各設區市也基本都建立了督委會,由市政府副市長任督委會主任,分管副秘書長和教育局局長任副主任。教育督導部門應充分運用好督委會這一平臺,定期提請市政府召開成員單位會議,積極爭取領導支持,專題研究相關問題,進一步凝聚各部門確保教育優先發展的共識,推動重大事項得到關注和解決。
二是借教育行政部門之力。督學在督導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向被督導單位反饋,并提出整改要求。相關問題由教育督導部門匯總后,提交主管部門,通過發揮教育行政部門的行政推動力,指導督促被督導單位落實整改意見。
三是借第三方之力。加強設區市之間的交流合作,南通市與泰州市教育督導機構長期共享督導資源,每年組織對縣級人民政府履職督導考評,互派財務和審計專家,做到了既獨立又借力,對做好督政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通過加強第三方評價機構培育,運用信息手段開展問卷調查,發揮家校共建合力,定期召開意見征詢會等,積極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自覺接受社會和家長監督。
懲戒是結果運用的基本形式,正向激勵在督導工作中往往容易被忽視。把握好二者關系,做到獎懲并舉,可以發揮結果運用“指揮棒”的作用。一方面要不吝用好激勵手段。地方各級政府要對教育督導結果優秀的被督導單位及有關負責人進行表彰,在政策支持、資源配置和領導干部考核、任免、獎懲中注意了解教育督導結果及整改情況,讓督導結果真正得到兌現。
另一方面要敢于運用懲戒手段。通過建立報告制度、反饋制度、整改制度、復查制度、約談制度、通報制度、問責制度,對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教育決策部署不力和違反有關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記錄備案,予以曝光。對問題整改不力、推諉扯皮、不作為或沒有完成整改落實任務的被督導單位,由教育督導機構通報其所在地黨委和政府以及上級部門,提出評優評先、干部任免方面的負面清單。對不配合教育督導工作落實整改要求的相關利益主體,整合監管力量,敢于動真碰硬,在審批、處罰、執法過程中行使一票否決權,清除不符合要求的市場主體,最大限度地凈化教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