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麗
職業學校肩負著為區域地方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江蘇省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密切對接區域經濟,以校企協同育人作為創新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充分發揮企業和學校協同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體作用,同時推動企業行業協會作為辦學質量的第三方評價機構參與辦學,注重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學校在進行教學改革過程中,始終將企業運行模式作為教學參照物,根據具體職業方向,明確課程目標,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實踐中熟練掌握生產過程的具體程序和方法,通過工作過程的沉浸式體驗工作過程,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養的提升。比如學校交通運輸系汽車車身修復專業,依據企業工作過程導向的理念進行課程整體設計,以“專業與技術并重”的理念實現教、學、做合一。學習環境即是企業工作環境,用一種工作過程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工作過程的歷練,實現與工作的零距離對接。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以職業活動過程為導向,以設計工作項目為載體,學生在生產性實訓車間中可將設計理念變為產品。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知行合一的職業素養。企業化的課堂教學方式需要教師更加關注企業的發展和變化,并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合理的分配和調整,讓學校的課程安排和設計跟上企業的發展,保障學校的專業調整與現代企業的需求相匹配。
企業化課程的設計需要企業工作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建立雙師型教學團隊是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關鍵一環。應建立靈活的選聘條件和政策,拓寬教師的錄用渠道。一是學校聘請社會行業大師、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等擔任專業課的兼職教師。定期組織學校教師到企業進行生產性實踐與鍛煉,關注行業發展變化,學習企業生產管理流程,將研究成果進行市場檢驗,促進企業生產的良性發展。二是讓學校與企業實現專業教學資源和教師資源的共享。鼓勵企業人員和學校專業教師相互流通、相互融合,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共同完善教學目標,實現工作過程和教學過程的有效對接。
近幾年學校陸續聘請了多位不同行業的專家和學者并定期進行交流,為學校帶來了行業的設計思想和動態。行業專業的課程設計引入真實的企業元素和項目,實現教學過程生產化,體現了校企協同育人新職業教育的思想特點。學生在與行業教師交流的過程中,職業能力和素養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學校教師利用假期進入企業鍛煉和參與企業項目,與企業專家共同根據市場需求擬定產品開發方案,積極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
學校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基礎上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員會,形成了資源共享、人才共育、過程共抓、評價共贏的良好局面。定期召開校企聯誼會,共同商討專業建設、課程開發與實施、工學交替、實習就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等合作事宜,形成了行業企業“多方參與、共同建設、多元評價、充滿活力”的校企合作辦學機制,進一步促進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學校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教學質量監督體系,積極引入行業協會第三方評價,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指標多維化、評價方法多元化”。利用連云港市校企合作平臺搭建網絡評價平臺,方便反饋和及時整改,實現適時有效監控,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有效保障。
首先,校企協同育人的開展需要建立信息、制度和交流的平臺。由于校企在一些問題上很難達成一致意見,因此需要在政府的政策引導下規范校企合作。《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等相關政策已經出臺,下一步還需要在輿論宣傳、政策執行等方面繼續推動校企深度合作。
其次,需要繼續完善相關法規和激勵政策。一方面,政府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統籌建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逐步構建開放式、互利共贏的需求動力機制,不斷完善規章制度,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包括減免合作企業的稅收、支持學生帶薪實習、政府出資支持教師到企業實踐、對校企共建基地進行補償、扶持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支持職業教育特色發展等。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加強對校企協同育人具體實施方案和過程的監督、評價、指導和服務,科學制定評價標準,嚴格設置評價程序,對校企協同育人進行全方位的評估。
最后,建立聯合人才培養機制。校企雙方可通過產教深度融合逐步建成“職教園區、科技園區、孵化園區”三位一體的產學研合作基地和“教學資源、產學研合作、公共服務”三大資源集聚的開放共享平臺,細化校內外實踐教學模式。政府、企業和學校應緊密合作,建立聯合人才培養機制,組建多個由政企校人員共同構成的雙師型教師團隊,深入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學校應積極嘗試創新教學模式,破解人才培養困境,與企業共同建立聯合人才培養機制,以實現職業教育各項優質資源的深度整合,搭建“學校為主體、政府有效推動、行業牽頭評價、企業積極參與、共同協作發展”的校企合作平臺,推進產教協同育人和區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