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俊
從標準文本走向實踐行動是職業教育一項協同推進、持續發力的系統性工程,中職校如何積極對接國家教學標準?如何正確認識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價值?如何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如何建立嚴格、嚴謹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質量監管體系,讓教學標準在“最后一公里”真正“落地”?本文基于教學標準視角,以國家教學標準為指南,以江蘇省灌南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灌南中專”)為例,結合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情況,對這些問題作簡要回答。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教學相關標準,持續更新并推進國家標準在職業院校落地,引導職業院校依據標準自主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主要體現為:宏觀上規范了中職校辦學“準入”標準,中觀上明確了實施過程標準,微觀上構建了人才評價“準出”標準(如下頁圖1 所示)。[1]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三準”管理,也是灌南中專從辦學準入到教學實施,再到學生畢業資格準出所堅持的價值追求。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關聯國家、省市(縣區)、行業企業等多領域、多層次、多維度的教育(教學)標準內容,中職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上落地實施基礎性工作:一是從與職業發展的銜接上界定專業的職業面向;二是從專業人才需求調研上提煉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三是從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要求上確定課程設置及要求;四是從統籌各類課程設置及銜接關系上編制教學進程總體安排;五是從“三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維度上調動全校力量落實實施保障;六是以檢驗學生素質、知識、能力達成度為標準凝練畢業要求。[2]
教學標準體系(包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彰顯國家履行職業教育質量治理的責任,是指導和管理中職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3]國家、省級層面公布的各類教學標準相互關聯、各有側重,從不同方面為中職校教育教學提供了規范。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治理管理,也是灌南中專從嚴格實施執行框架(國家教學標準體系頒布的框架)、推進方案消化式實施(省級層面研制的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再到人才培養方案校本化轉化(在科學性、規范性的框架內進行)所堅持的價值追求。
中職校要切實把人才培養方案實施作為學校治理管理的核心任務,落實人才培養方案治理性工作:一是體現國家意志,貫徹黨與國家教育方針,始終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二是契合產業發展,服務國家戰略,關注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三是體現校企協同育人,堅持產教融合,促進就業創業。四是強調系統培養,促進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現縱向貫通、橫向融通與系統培養。
中職校教診改是以學校主體決策為中心,包含背景、輸入、過程和結果四類評價的“全過程診斷融合”,表現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時刻監督、有效介入。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診改”管理,也是灌南中專以國家教學標準為基本遵循,強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所堅持的價值追求。

圖1 中職校教學標準體系圖
教學標準體系是中職校質量監控的窗口。教診改是以中職校為主體開展的質量提升、自我革命的行動工程。對人才培養方案實施“診斷性”工作,一要診斷培養目標的“達成性”,保證培養規格,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二要診斷課程規范設置,開齊開足國家規定的公共基礎課程,科學設置專業(技能)課程;三要診斷學時、合理安排,確保最低總學時數要求與各類課程規定學時占比;四要診斷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實踐性教學學時占比和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五要診斷畢業要求,嚴把畢業出口關,保證畢業要求的達成度,堅決杜絕“清考”行為;六要診斷1+X 證書制度背景下的書證銜接和課證融通,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要素是對方案本質屬性的清晰表述。從國家教學標準層面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內涵應當體現專業教學標準規定的專業名稱及代碼、入學要求、修業年限、職業面向、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及要求、學時安排、教學進程總體安排、實施保障、畢業要求等10 個要素。從省級層面詮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內涵要素主要包括專業與專門化方向名稱,入學要求與基本學制,培養目標,職業(崗位)面向、職業資格及繼續學習專業,綜合素質及職業能力,課程結構及教學時間分配,教學進程安排(含畢業要求),主要專業課程教學要求(時數、內容、能力要求),專業教師基本要求,實訓(實驗)基本條件,編制說明等11 個要素。灌南中專根據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自身辦學特色,在滿足國家規定的基礎上,以省級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為藍本,政行企校協同研制19 個專業具體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并按法定程序經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審批后嚴格實施。
特征是方案多維特性的抽象結果。觀照國家、省有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文本內涵,其主要特征一是標準性和規范性相融合,人才培養方案要以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為基本遵循,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強化科學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剛性與指導性相融合,國家教學標準體系是剛性框架,要嚴格執行;省級層面的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及專業核心課程標準,是中職校制訂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與指導性教學文件的藍本。三是關聯性和貫通性相融合,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公共基礎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教學條件建設標準等是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依據與保障,具有關聯性;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還要體現現代職教體系中的中高職課程銜接要求,1+X 證書制度試點的書證銜接、課證融通等繼續學習、終身成長要求,具有貫通性。四是穩定性和動態性相融合,人才培養方案既要符合教學規律,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又要根據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生源的變化適時調整和修改。
程序是方案制訂的途徑。灌南中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程序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規劃與制訂。依據“國標”規定與省廳方案制訂意見,設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修)訂的具體工作方案。二是機構與組織。由行業企業專家、教科研人員、一線教師和學生(畢業生)代表組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共同參與方案制(修)訂工作。三是調研與分析。做好行業企業人才需求調研、產業發展趨勢調研、畢業生跟蹤調研和在校生學情調研分析,明確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形成調研報告。四是研制與審定。結合實際落實專業教學標準,對省廳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并將所得結論提交校黨委會議審定。五是發布與更新。對審定通過的實施性培養方案,按程序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后發布執行,并建立培養方案實施情況的評價、反饋與改進機制,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技術發展趨勢和教育教學改革實際,及時優化調整。
認同度是謀求師生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價值共識。以灌南中專建設省級“領航計劃”學校為例,學校統一思想,以育人為首位、以教學為中心,確立了在“標準”與“規范”上引航,以行政力量驅動人才培養方案的監管策略。一是教學標準(方案)文本的研讀。編印《國家、省教學標準文集》電子文稿(同時編寫部分紙質文稿),組織校長室會議、教職工會議、處室系部會議、教研組會議、備課組會議等,多層面、多批次、滲透性、螺旋式地開展研討與解析,做到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處處有標準,每位教師手中有標準,備課上課對照標準,檢測反饋參照標準。二是組織關于教學標準(方案)實施的培訓。按專業大類設置教學標準解讀與實施模塊,聘請校內外專家巡講、專項培訓,系統研習(討)省廳教學標準體系內涵,從而把握省級教學標準體系與國家教學標準、職業學校實施性教學標準上下銜接、承上啟下的關系,吃透省專業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核心課程標準的內涵,了解標準修訂的原則和主要內容,及時調整課程安排,提高教師對教學標準掌握的透徹度。三是教學標準(方案)實施的校本化。在省內外專家指導下,學校、處室(系部)、教研組(備課組)分工合作,依照國家、省職業教育教學標準的規定,制定校級層面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等相關校本化標準,推動區域形成校級層面的“用標”競爭。四是教學標準(方案)實施的督改。成立“學標、貫標、用標”專項督查領導小組,督查處室、系部、教研組與教師落實教學標準的情況,提高教師對教學標準應用的精準度。
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要回歸教學,解決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樣等問題。在這方面,灌南中專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回歸教學監管策略:一是把握用標意義,提高思想站位。按照既定的課程標準和規范開展教學,以彌合地域、校際之間教學質量的差距,縮小人才培養質量的差異。二是規范教學管理,減少隨意性。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應是課程結構、各類課程的設置比例與遞進關系。學校借助教學常態督查與抽查,對標找差,杜絕“四課”(開課、備課、上課、評課)的隨意性,克服中職校教學“跟著感覺走”的頑疾。三是構建“大思政”課程格局,開展“三全育人”。創新“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推動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四是打造團隊“金課”,增強課堂吸引力。深化“三教”(教材、教法、教師)改革,分年度打造名教學團隊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虛擬仿真“金課”和社會實踐“金課”,打造特色課堂。五是以生為本,因材施教。通過專業教學標準、培養方案實施,促進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根本性改變,明確學生應達到的知識、技能、能力素養,規范、引導教師自覺地在課前、課中、課后對照課程標準“找差”,根據學生應該達到的學習結果來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組織教學內容、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六是開發教學資源,內化標準。研發校本教材,建設教學資源,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大賽等。
構建常態化人才培養方案實施質量的教診改運行機制,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在這方面,灌南中專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實施診斷改進監管策略:一是構建教學質量診改保障機制。成立校系兩級教學質量保障組織機構,校、系、學生三級質量監控隊伍,教學督導與教育督導相結合,常規督導與專項督導相融合,督教、督學與督管相聯合,過程性督導與終結性督導相配合,全方位保障教學質量監控工作常態化、長效化。二是加強教學質量診改保障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制度(教學督導制度、教學檢查制度、教師貫標專查制度、學生網上評教制度等)和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培養方案實施標準、課堂貫標教學標準、考試考核評價標準等),基于制度和標準管理、辦學、監督。三是推進教學質量診改信息化機制建設。借助信息技術建立教學質量信息反饋和持續改進機制,形成“目標管理—信息采集—監控管理—質量評價—反饋調控”的教學質量監控閉合系統,促進教學質量持續改進。四是推進人才培養方案實施質量診改評價標準的建設。主要包括專業質量評價標準,確保產教融合“三對接”;課程質量評價標準,確保課程建設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雙師”隊伍質量評價標準,確保“雙師”教學效率與育人質量;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標準,確保人才培養高質量。